新课标――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新课程要求人们不再把教师视为定了型的东西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把教师看成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是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这时教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水平,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人文精神;创新精神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把从前的讲读变成今天的对话,这无疑是对传统师说的彻底革命。教师对学生,从前是居高临下,如今要平起平坐;从前是师传生受,如今要教学相长;从前是单向灌输,现在要互动交流,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如今要转化为对话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了。
真正的语文教学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十分重视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因为只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才可以称之为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就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1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研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是学习热情,主动性,自觉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的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的接触,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人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说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真诚的赞美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因为犯错误而引发地心灵创伤和悔恨。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还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2 语文课上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学习语言文字重在实践,贵在自悟.所以,阅读课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课文绝大部分是白话文,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只要用心阅读,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课文可以采用"欣赏式"教学,即在初读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熟读精彩句子,读后谈出自己的体会,促使学生热爱读书,积累语言.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3 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要迷住学生
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结构,灵活地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学得新鲜有趣,兴致盎然呢?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1)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同时还经常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对一贯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嘉奖。如:给小组各成员给与“优”的奖励,一单元累积使个优,平时成绩可获得相应的加分。
(2) 改收作业为收难题,改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在上课时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要求大家和我一起回答,因为有学习小组的积极表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很容易就接受了。
(3)要求学生加强阅读,学会记读书笔记,我为他们推荐了一些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在课外时间阅读,阅读课上我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并经常性的开展读书交流,互相评价,当然,老师自然也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学生进行交流。
(4)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多参加社会活动。
(5)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在春天,让他们看看枝条的翠意;在冬天,让他们看看皑皑的白雪;在秋天,让他们看看丰收的果实;在夏天,让他们体验大汗淋漓的感觉。岂不比在课堂里说教真实的多。
(6)善于归纳课文。力求事半功倍。如在上《项链》一课时,我把这篇课文画成了一幅图,整个图就是一条项链,最大的四粒钻石分别为: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假项链。中间的鸡心就是文章的主旨。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全文而且也难以忘记。
当然还有很多创新的方法。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
3.1 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之后,学生的阅读才会主动、自觉有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作用。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等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同时还以马克思、列宁等到伟大人物终生刻苦学以,鲁迅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彻夜阅读与写作的精神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读书的面越广,其水愈活。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力即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要养成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而,从初一入学时,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坚持不懈。定期严格检察,做到雷打不动。如每周一次的阅读心得体会演讲,不管是谁,无一例外。
3.3 要具体指导,明确要求。在学生有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要具体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务必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要点,领会中心,体会文章的写法,同时联系课文内容,指导阅读。阅读时,还要进行系统的指导,把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比较,有比较,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如《岳阳楼记》,看题目是一篇写景之作,但实际上景物写得很简略,而观物之情却写的极为用心,由此引出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在边游边写景中,夹入几笔观感,通篇表达了一种思想:“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得奇伟瑰丽之观,领略无限风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了游历之后,用一大段议论阐述自已的感受,写法与前两篇又不同。阅读时,指导学生比较这几篇游记,使学生在写游记的体裁时有所借鉴,开拓思路,由景触情,表达深刻的主题。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4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对学生科学的认识模式的培养.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知识量外,还要建构起一种结构性的素养,即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时代性以及发现问题,捕捉信息的敏锐性.另外,综合的,千姿百态的动态社会与自然现象,导致很多问题无单一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有所变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克服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自觉地学习和提高.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将课文中文字所寄予的思想感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反之,教师如果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课文,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锤炼教学艺术,学会用生动的语言与表情再现课文思想感情的本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在课堂上再造课文的情境,渲染浓烈的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也是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缺失状况的核心。
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教育的艺术与艺术的教育要完美结合,是"严令"还是"身教",应相机采用.
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5 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倒水的,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意义.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差别.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
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其三要相信学生。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对待遇所有的学生。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能力,最终都能成为当今社会的要用之才。因此要尊重他们的爱好,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有新型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个情报。这样定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人们不再把教师视为定了型的东西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把教师看成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是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这时教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水平,而不是征服学生,维持秩序.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
[2]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3] 《派往明天的教师》李源田主编
[4] 《云阳教育发展研究》万先术主编
收稿日期:2008-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