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志军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阅读教学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特征的分析,对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提出有效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心理
  
  1 初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特征
  不良阅读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不良阅读心理,是学生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对语文阅读抵触或消极情绪的心理现象。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所以学生不良的阅读心理特点也不同。
  根据学生不良的阅读心理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类。
  1.1 盲目跟从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行为较多地发生在有依赖倾向的学生身上。其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不动脑筋、不爱思考、不懂选择、盲目仿效,喜欢随大流。但盲从的结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阅读个性,甚至取短损长,使阅读流于形式。
  1.2 委曲求全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行为一般反映为目标、动机等较大程度地由自己的兴趣来左右。这种心理行为往往发生在中等或中上水平的女生身上,他们读课文只是应付老师、应付考查为目的。有时干脆只读练习题或材料,因此忽视了课文作用收到“事倍功半”之效。
  1.3 应付浮躁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行为反映为较高的焦虑水平,此类学生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急于求成,只看重阅读的数量,忽略阅读的质量,阅读时囫囵吞枣或心不在焉,不愿作深入的思考。
  1.4 懒惰偏爱的心理特点:具有孤独和抑郁倾向的学生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一般以“差生”为主。其基本心态是反正读了也白读,倒不如“破罐子破摔”。
  1.5 自我显露的心理型特点:例如故意怪声怪气地读,时而默不做声,时而提高八度,往往具有自我显现的特点。这类学生往往有较大的破坏性,同时也有个性能带动几个学生一起捣乱。
  1.6 金口难开的心理型特点:这类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愿读。要他背诵一首古诗都难,更有甚者以不会读作为借口,躲避朗读。
  
  2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1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初中生在小学阶段未能系统地接触课本以外的文章,所以要指导学生先确立一阶段目标,选读-?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不能贪多,关键要读懂。
  2.2 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切不可漫不经心。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注,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内容的解剖刀。
  2.3 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象,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
  2.4 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因此,对他们进行勤奋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2.5 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得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一旦结果失败,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的,应该永不停辍的,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采取有效手段让学生自主阅读
  3.1 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想象放飞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所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和一致的结果。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积累和训练。一方面通过文质兼美的范文的学习、感悟,陶冶学生学习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即是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无论要达到哪种目的,学生的自身体验、感悟、阅读的过程都非常重要。对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决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答案。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就是阐述这个观点。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讨论、读书、思考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质疑、创新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3.2 引发思考,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3.2.1 了解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看到课文标题后,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提挈全文,对课文内容和主旨做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标题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苦练》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进行提问,“谁苦练?”引出课文的主人公――陈招娣。“苦练什么?”引出苦练的内容――加练五十个球。“为什么苦练?”又引出苦练的目的――为国争光。在标题上多问几个问题就能把以上几个内容结合起来,概括出文章的题旨。
  3.2.2 求学生预习,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标中的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2.3 设置提示,引导学生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饶有兴趣的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以上几种学生提问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提问。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解疑:晁盖、吴用他们为什么要劫取生辰纲?怎么样智取?生辰纲被劫后杨志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设计问题应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发现”新规律、新体验、新知识,使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拓展,从而达到深刻、富有新意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8-03-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