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华 谢建彬
【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个班集体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 班主任;班级管理;以人为本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生工作永远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
班级管理工作是艺术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是工作方法要得当,伴随着素质教育列车的前行,在纷繁复杂的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来不得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它是班主任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持之以恒的磨练,是高尚精神的渗入,是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慢慢增长的知识和能力,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个班集体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
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我以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1 “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特点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现代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这就是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1]“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2]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1 人本性。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1.2 情感性。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班主任即是学生的长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长者应该宽厚,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朋友应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时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去“征服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在工作中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的有理、严的有度、严的有方,“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1.3 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2 “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2.1 设立“合理”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这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1]对学生个体来说,设立个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2]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如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方装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门旁布置“我的格言”栏,让每个学生写一句自己的格言,再在格言旁署上名字,贴上照片。还可与学生一起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的四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人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3]
2.2 制定“合情”规范。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最好的班主任应该善于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根本依据。
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我曾与学生一起制定了《八(3)班规》,班规分“上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这五个方面。除了大家遵守的共同的内容外,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又与学生分别对以上规范进行了变通,如在“上课”一栏,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过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而后,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个人规范就应共同遵守,一个星期评定一次,凡得“优秀”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因此,“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2.3 实现“群体”决策。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6]班级作为一个小组织,班主任在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
“群体”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它超越了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班级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分散给全体学生。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2.4 运用“柔性”管理。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文化状态、道德水准以及素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要驾驭学生就要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
表扬是班级管理的常用策略。对学生要善于表扬,只要表现良好,不论多么细小的琐碎之事,都要加以表扬,表扬可以带来价值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地工作。记得有一回,我无意中看到班上一位女同学在下课休息的时候主动地在整理教室一角的小书架。第二天晨会课,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赞扬,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以后的小书架一直是那么整齐,就连大黑板、小黑板也都一直擦得那么干净,摆得那么整齐。
同时,谈话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令人信服的见解。谈话前要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他的优缺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以何种方式来答复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是智能较低下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要做好工作,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也为了学生,更为了自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或不发脾气。”仔细想想,“发火”和“不发火”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发火在某些时候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其副作用却是很大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谈话的内容一定要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并做到深入浅出,态度鲜明,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目的 。
谈话还要有亲切感,即使对学生的所作所为心中有气,也要尽量保持克制,不要现于形色,更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刺伤学生。要记住一个学生与你为敌,就会有一片学生与你为敌。一般学生会利用各种场合评价老师,而他们的评价又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非完全公正。被你刺伤的学生很可能会在同学中散布一些不利于你的言论,如果你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一般,这些不公平的评价就极易传播,从而形成一个奇怪的舆论氛围,最终导致班级工作的失败。
总之,做班级工作既要诚心诚意,又要心甘情愿,要确实把班级工作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情;工作不可急于求成,而要有长远打算。中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其成长是逐渐进行的,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工作要富于智慧和满怀热情,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既要能动之以情,又要能晓之以理。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应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看待,即应“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开发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装有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成见或习惯性的主观认识对待学生,而是事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班主任有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关键在是否能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边缘生和后进生。中学生处在身心迅速成长阶段,他们往往心灵饥渴,渴望关心。因此老师对学生付出的一份关心往往能够换回几倍的真情。
运用“柔性”策略,需要班主任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脉搏,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手段,并且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中,对形成有特色班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强烈的影响。”[6]
参考文献
[1] 刘熙瑞 主编:《现代管理学基础》
[2] 大华 主编:《现代师德修养》
[3] 黄志成 程晋宽 著:《现代教育管理论》
[4] 《教育管理心理学》丁志强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5] 《魏书生文选》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6] 《现代教育管理论》 黄志成 程晋宽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收稿日期:2008-0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