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凤奎

  【摘要】流动性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对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流动性就是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根源、内部根源、重要根源和直接根源,其次指出流动性过剩问题将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过剩; 货币供给乘数;资产泡沫
  
  Our country fluidity surplus reason and influence analysis
  SONGFeng-kui
  【Abstract】 the fluidity too much becomes the question which in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urgently awaits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fluid too much problem, must transfer the reason and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mobility too much produces has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fluidity is in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currency required quantity. The article has first analyzed the our country fluidity surplus exterior root, internal root, the important root and the direct root, next pointed out the fluid too much question three aspects influences which will produce to our country economy.
  【key word】 fluidity; Fluidity too much; Currency supplies multiplicator; Property froth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22-032006
  
  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大家一致的观点就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流动性过剩。然而,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都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流动性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量(M),它等于商品价值总额(PQ)除以货币流通速度(V)。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时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四个方面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1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的蔓延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根源。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国内流动性的快速增长就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是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持续的超宽松的经济政策使然。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在2004年降到了1%,并一直延续多年的低利率政策。欧洲中央银行也随之降低了利率,日本甚至实行零利率政策。宽松的经济政策极大的降低了融资成本,再加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全球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统计,至2006年10月份,美国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达到10.1万亿美元,并且吸纳资金量不断增加。另据香港金融当局的统计,2006年全球流动性最大的对冲基金的资产已达一兆二千亿美元。如此巨量的资金在逐利的天然本性驱动下,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流动。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我国就成为了国际资金投放的理想选择地,众多国际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2003~2006年,非贸易顺差外汇流入增加额为4429.4亿美元,占到了同期外汇储备新增额的56.8%。央行为此需要投入3.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按5倍的货币乘数计算,形成了18.2万亿元的广义货币。可见,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国内流动性大幅增长的外部根源。
  1.2货币供给乘数的上升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部根源。根据货币供给乘数公式m=M2/MB,而广义货币M2=C+D+Q,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D为活期存款,Q为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基础货币MB=C+R,其中R为准备金总量。所以货币乘数m=( C+D+Q)/( C+R)=(1+c+q)/(c+r)(3),其中c为现金存款比率,r为准备金存款比率,q为准货币存款比率。通过对货币乘数模型(3)进行全微分求解可知,在决定货币乘数m的三个主要参数里,现金存款比率(c)和准备金存款比率(r)反向决定货币乘数,而准货币存款比率(q)正向决定货币乘数。表1为我国近年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及其相关比率,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2000年的货币乘数为3.69,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增加到4.64,其表现明显持续上升的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根据表1数据,且结合模型(3)分析,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表现为持续下降,而准货币存款比率基本保持在2.10左右,同样得到我国货币乘数存在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的结论。由于货币乘数的持续上升无法得以控制,从而导致过快增长的基础货币所面对的放大倍数不断上升,进一步呈现出资金流动性过剩。由此可见,货币乘数的持续上升成为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内在根源。
  1.3储蓄存款过快增长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我国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到2006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3.5万亿元之多,超出贷款余额11万亿元。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而谨慎放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储蓄尤其居民储蓄增长过快所至。长期以来,储蓄存款一直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向,也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2006年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达48%。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长期“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在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倾向总体降低,第三方面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改革造成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据统计,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个人消费者出于现实的考虑,被动储蓄,以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因此,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及子女教育问题等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居民消费与储蓄长期失衡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
  1.4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根源。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廉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出口增加很快,中国一直是国际收支的顺差国。自2004年5月起,我国贸易顺差连续扩大,贸易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继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上升,也为央行带来了大量外汇储备。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近而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大,升值预期的加大又进一步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循环,助推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外汇占款因此不断增加,流动性超出经济需要形成过剩。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775亿美元,增幅高达74%,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2007年一季度,外汇储备更是高达12020.31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迫使外汇占款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导致出现流动性过剩。因此,从运行机制上分析,外汇储备的持续巨额增长是造成我国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不断积累的直接根源。

  
  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影响
  
  2.1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之一是引发通货膨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那么流动性过剩恰恰是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体等于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否则,经济就会出现失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07年一季度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比上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在此期间,GDP增长11.1%,2月份物价同比上涨2.7%,3月份同比上涨3%以上,已是连续4个月保持2%以上的涨幅。一季度经济运行货币供应增长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变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2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之二是产生资产泡沫。众所周知,资本具有逐利的天然本性,我国房地产价格近年持续上涨,为资本投资房产提供了增值的空间和可能。同时我国的股票市场在2006年走出了长达5年的熊市,也为过剩的流动性提供了投资的天地。然而,大量过剩的流动性短期内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势必造成价格的虚假上涨,形成和扩大泡沫。在利润的驱动下,大量的过剩流动性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造就了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2006年年初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上涨幅度都超过一成。股票市场更成为2006年以来最为火爆的一幕,全年沪深两市股指分别增长了130%和132%。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是资金推动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必然会一步步制造着资产泡沫。这种泡沫吹得越大,没有相应业绩支撑的虚假繁荣就越严重,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就越大。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就是写照。
  2.3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之三是加大金融系统风险。经济中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最终会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首先,商业银行在充裕流动性的背景下存在持续的内在放贷冲动。2006年,全国贷款投放过快增长的势头没有根本转变,16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14.6%的平均水平,24个省份增速超过上年。而且由于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容易非理性偏好收益相对较高但流动性也相对较弱的中长期贷款,比如房地产贷款。其次,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为了缩减滞留在体内的过剩资金,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恶性竞争,比如推广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和信用卡,这些均加大银行的竞争风险。最后,由于表外业务的增加和金融创新的出现,也导致了银行的隐含风险及利率风险加剧。
  
  参考文献
  [1]李变花,我国流动性过剩与多部门监管下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分析,上海金融,2007,(4)。
  [2]张林,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待解,中国金融,2007,(6)。
  [3]李治国、徐寒飞,中国货币之谜与资金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3)。
  [4]董积生,银行体系流动性发展趋势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
  收稿日期:2007-09-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