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外国经济学界几种主要失业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失业作为人类经济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直是诸多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之一。失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相关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中外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新古典经济学派,到凯恩斯都提出了各自的充分就业理论。由于评估失业的角度不同,以上各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总体而言,这些充分就业理论对经济学都具有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失业 充分就业理论
  
  一、失业的定义
  
  失业已经成为垒球最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垒球都在极力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失业在各个时期的测度标准不一样,所以在评价怎么样才算失业也有不同,但是我们从各个时期对失业的描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指人们如果能够工作并且愿意工作,但是不能找到合适的有收入的工作,这样则称为发生了失业。当然失业一定是非自愿的,一定是能够工作的人。
  
  二、三种主要的不同的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对失业理论的观点主要有古典学派的观点、马克思的观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凯恩斯的观点等其它观点。我主要就以下三个学派的失业理论来分析。
  (一)传统保守经济学派
  传统经济学派都认为市场的调节作用很大,一切资本主义的矛盾都能迎刃而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萨伊提出了萨伊定律,其中提到了“供 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的假定,因此扩大了生产,商品也不可能没有销路,于是否定了一般意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从而提出了“自动均衡”为核心的就业理论。萨伊认为:一方面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价格会自动调整经济失衡。不受政府的干预。另一方面劳动的供需平衡会达到一个均衡点,趋于充分就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工资有完全的伸缩性,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来随时调整。
  保守经济学派建立这个观点的理论支持的前提是:
  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
  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数用。
  该理论认为失业就是由于货币工资太高,只有通过降低货币工资,才能使企业家增雇工人。解救失业问题,一旦出现劳动供需不平衡,货币工资会自行调整,直到实际工资下降达到充分就业。他们认为在货币工资的调整中,不允许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旦政府干预。会阻碍自动调节机制,使经济瘫痪。总之,这种以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工资的自行调节能力估计过高,忽视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就不能解决经济危机。
  综上所述,新古典经济学派过于依赖市场的调节作用,不准依赖政府调节,只能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以恢复经济失衡。这种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适用的。在新古典经济学派时期,除了承认暂时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还承认了非自愿性失业。这种不可能存在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他认为失业问题实际是市场的产物,现实的市场总是充满着供求的矛盾运动,所以从供求矛盾来考察市场并分析他所提出的失业理论。市场可划分为提供产品的卖方市场和对产品的需求的买方市场。他认为失业是卖方市场的“供求过渡”,买方市场的“需求不足”,即卖方市场大于买方市场的现实需求,造成供需不平衡,当供应过多地超过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走向反面,大量的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的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
  他同时也指出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条件下出现的,1、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便逐渐扩大,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尽管所需雇佣工人的绝对量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2、从劳动力的供求反面看由于某些因素会导致雇佣工人的总数增加,例如,随着各种先进机器的广泛使用,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简化了操作,便于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及非技术熟练工人;竞争和两极分化会使大批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甚至一些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总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就业及某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会加大劳动力的实际供给,由此可见,随着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力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求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的过剩人口。
  (三)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传统保守的经济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是完美无缺的。通过市场的调节,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事实证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局限性的,它不能整治这场经济危机,这就要求要一种新的就业理论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此同时,在这样生活不景气的条件下,私人企业均困产品销路不佳而不愿意生产,失业量会大量增加,工人的生活水平也陷入了困境。在这个阶段,凯恩斯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就业,他完成了从后期剑桥学派货币理论学家到以就业理论为中心思想之。新经济学”的创始人这一重大转变。
  凯恩斯已经了解到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是绝对和谐的。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状况,凯恩斯分析了失业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他同新经济学派的前辈一样,把失业问题同工资率联系起来,分歧在于他把货币工资同实际工资分开,他从实际工资率的高低去寻找失业原因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决策。凯恩斯通过分析认为,在完垒竞争的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而什么原因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呢?主要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分析。他根据常识及传统理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才能使用便得出了这样的简单公式组: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收入-消费,故储蓄=投资。所以有效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一方而在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又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串的下降受到限制,对资本家的投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需求的不足。
  既然扩大有效需求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那么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加以调节和于预。要用政府的力量来干预,用扩大政府需求来弥补社会的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凯恩斯根据这个思路,提出了扩大总需求就是扩大货币量,扩大总需求有几种方式。1、政府直接投资举办工程。凯恩斯认为政府扩大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投资欲,打破传统的预算均衡。积极走向主动的赤字预算能刺激社会的经济的活动。2、中央银行扩大信用。他主张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扩大信贷,降低利率。这样做刺激了企业和人们扩大投资的愿望。同时货币量的增加,物价也上涨,工人的实际工资也降低了。这样适度的通货膨胀并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人们也意识到持有大量现 金是不明智的,阻碍投资的流动性偏好也就越来越小,人们投资的愿望越来越高涨。3、私人消费的增加。这种做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通常是钱越多,储蓄的就越多,而增加消费,就比如说是向富人征税救济穷人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了生产,也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来分析失业的原因,提出了采取的对策。和许多前辈经济学家的失业理论相比,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在失业范畴上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一样,承认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以及非自愿性失业,并且指出非自愿性失业是最严重的。他明确承认资本主义制度有缺点,失业问题极端严重,不可能象传统的经济学派那样排斥政府的干预。
  
  三、对三种失业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这个机制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失业人口的形成。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而凯恩斯却从工资水平的高低去找失业的原因和解救对策。凯恩斯只想消除“非自愿失业”,并没有消除全部失业,但还是继续承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事实上,任何工人都不愿意失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的失业都是非自愿性失业。工人是绝对没有自己愿意失业的,凯恩斯对非自愿性失业下了一个含混的定义。对失业工人是一种错误的解释。
  (二)传统保守经济学派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比较
  在失业问题与工资理论的关系上,不论是保守派传统经济学家庇古,还是自由派新经济学家凯恩斯,都把两者紧密联合起来,只是庇古等人直接指出,降低货币工资就能增加就业,而凯恩斯则提出降低实际工资来解救失业。
  
  四、失业理论的总评
  
  在凯恩斯以后,出现了失业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经济危机。出现了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等等新的就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凯恩斯理论的修正,揭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能并存在的。一旦出现失业问题,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来缓解失业。现代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时的失业率,是不会受货币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动的,因而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自然失业率”,假设货币按固定的增长率增长,经济稳定,失业问题就会得到缓解。盲目追求充分就业就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认为供能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下面再来讲讲结构性失业理论。结构性失业就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相称。导致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不合劳动力需求所要求的质量,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而通过提供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充分的培训就能迅速填补空缺岗位。结构性失业是现代发达国家常见的一种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剧变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五、失业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面对三种失业理论的介绍,以及三种失业理论比较之后,了解到前人对充分就业理论有很深的探索和分析,但他们的理论同样地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以凯恩斯在处理就业问题,必须采取短期的分析,并且各种理论模式必须静态分析方式为例指出不足。因而凯恩斯要解决的就业问题必须联系收入、消费、投资等问题的理论进行探索,而这些问题对就业量的影响必须在长期中实现,收入―一储蓄――投资――新收入。这决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就业问题必须同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等长期动态进行考虑。
  充分失业理论将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加完整,更加符合经济的现实情况。因此回顾西方的几种失业理论为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失业压力,实现觅分就业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地研究前人的失业理论,总结出优劣,巧妙地和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在我国当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要实现充分就业,从总体上采用政府适当干预的方法来对付失业问题。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工作的季节性,原料缺乏,机器故障等原因造成的暂时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是指固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适应缓慢、冥顽固执等种种原因,工人拒绝接受或不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而产生的失业。
  非自愿性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仍找不到工作所形成的失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84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