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艳萍 王天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3年至2006年度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比较分析,发现2006年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数显著大于2003年至2005年度的资产减值转回数,而且亏损上市公司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数额要显著大于未亏损公司。研究还发现,2006年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新增数额小于2004年、2005年的减值准备新增数额。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概述资产减值准则是2006年会计准则修订的重点。新会计准则(CAS2006)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也兼顾了中国特色。这里的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而国际会计准则(IAS36)允许在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的情况下,将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为了防止企业借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名义对利润进行操纵,新会计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需要注意的是,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范围仅限于该准则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及生物资产等其他资产减值能否转回,还应根据其适用的其他具体准则的规定,如存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规定的这一实质性差异正是考虑了中国实际情况的结果。
(二)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转回规定的变化新准则资产减值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1)计提减值准备资产项目的变化。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对八大资产项目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对三项短期资产和五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同旧准则和制度中规定的八项资产实质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变化,增减了部分资产项目,导致计提减值的资产项目名称略有变化。上述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除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核算科目变化外,其他七项资产减值准备继续保留,并新增了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另外尚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一公允价值变动”两项可以核算资产减值的新增科目。新增加的十项减值准备或损失核算科目只是因会计核算科目改变从原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中分离变化而来,其实质核算内容没有根本变化。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有十七个科目可以核算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2)减值准备转回规定的变化。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满足一定的条件均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和此准则其他具体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绝大部分非流动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具体包括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其他9项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长期资产的特殊性质造成了其发生减值后价值不易回升的特点,如果允许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必然会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一定的空间。该项规定促使企业客观地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减少其为进行盈余操纵而任意计提减值准备的可能性。
(三)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规定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不可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前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1)实施前大量冲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从以往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上市公司倾向于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如转回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亏损;或进行大清洗(即当期多提减值准备,为未来转回多计利润留有空间),为未来盈利做准备;或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平滑。如果上市公司之前通过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为以后的盈余操纵留有空间,面对新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上市公司为防止新准则实施后通过多提减值准备隐藏的利润无法实现,有可能在2006年年报中集中冲回这部分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2)亏损公司更多倾向于集中冲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亏两年要ST,连亏三年要退市,亏损公司迫于sT或退市的压力,一方面更多倾向于在以前亏损年度通过多提减值准备而在以后年度大量转回来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即使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基于合理的会计估计,仍然可以通过在以后年度滥用会计政策,不恰当地转回以前年度的减值准备来实现盈利。因此,sT公司集中冲回减值准备的倾向更显著。(3)实施前新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减少。由于新准则实施后,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难以再通过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企业多提减值准备也随之失去了意义。因此,新准则实施前企业新计提的减值准备会有所减少。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证研究刚刚起步。西方已有的研究表明,关于企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动机主要有盈余管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盈余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经理人变更、利润平滑和大清洗等。我国对资产减值政策的系统研究始于1998年。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研究,并且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资产减值的会计选择和信息披露,进而初步证实具有避免sT、扭亏、亏损、变更及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戴德明(2005)以1998年到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资产减值的平均计提比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文献的特别意义在于初步探索了中国特定的制度因素(如sT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是国外的文献所没有涉及的。于海燕、李增泉(2001)对1999年年报中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减值准备的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检验,得出结论为:扭亏公司和亏损公司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处于配股临界线的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戴德明等(2005)的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在行业中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在控制经济因素的影响后,找到了亏损上市公司存在大清洗行为的证据,并对减值准备计提的年度特征进行了分析。梁杰、赵莉和武华选取了2003年、2004年亏损,2005年盈利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其中不包括金融行业。通过分析这30家sT公司连续3年的净利润、8项资产减值准备总额的计提与转回情况,来研究sT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达到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的目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往往会在亏损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
备,为以后年度利用减值转回扭亏为盈留有空间,转回减值已成为sT公司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经济因素是指经理人员确认资产减值的目的并不在于操纵利润,而是基于企业糟糕的经营业绩、同行业竞争以及经营策略转变所导致的资产减值降低。王跃堂(2004)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行为真实地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变化,颇受争议的长期资产减值的追溯调整政策事实上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而是为公司夯实长期资产、如实反映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提供了政策途径。从这些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主要有两个目的――“盈余管理观”和“真实毁损观”。前者往往表现为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或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后者则认为资产减值真实地反应了公司现有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不是机会主义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2003年至2006年深市和沪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获得的总样本数量为1431家。有关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当年新增和转回的数据来自天相数据库,其中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这五项减值准备的合计数。相关统计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SPSS13.0和EXCEL2003。
(二)研究假设据wind咨询数据统计,在2006年三季度报告中,1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各项减值准备计提的详细数据,转回各项计提准备2.477亿元,超过其合计净利润12.83%。2006年中报数据显示,1344家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占其净利润总额的0.935%,新增减值准备占其净利润总额的0.72%;2005年同期数据显示,1293家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占净利润总额的比例为0.791%,新增减值准备占净利润总额的比例为0.999%。经比较,2006年上半年减值准备转回比例同比增加0.144%,新增减值准备比例同比减少0.279%。据已有的数据统计,在公布2006年年报的公司中,S*ST仁和在年报中将计提的除存货跌价准备外的资产减值准备全部转回,转回的金额高达25亿元,由此初步看出新准则实施前,上市公司有集中冲回减值准备的倾向。本文提出假设:
H1:2006年上市公司有集中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
王跃堂(2000)对1998年A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除坏账准备外)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发现扭亏公司和sT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存在差异,即有扭亏现象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而sT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较大。李增泉(2001)通过比较1998年和1999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现无论上市公司是否对资产减值准备具有选择权,扭亏、配股和利润平滑等动机均影响了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证实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存在。朱炜(2003)、邓川(2004)等对sT公司、PT公司的研究均发现该类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2006年亏损公司有更多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由于新准则实施后,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通过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企业为操纵利润多提减值准备也随之失去了意义。因此,新准则实施前企业新计提的减值准备会有所减少。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少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三)统计方法 经统计检验,样本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和两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均设定为0.05。
四、实证分析
(一)假设1检验:所有上市公司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与2003年至2005年减值转回的均值比较。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以2003年至2005年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将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均值分别与2003年、2004年、2005年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均值进行比较。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6年前三年减值准备转回的差值序列的平均值分别为5310460.53,4724924.95和1599680.01,表明2006年转回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均大于前三年的转回数。T统计值分别为4.286,3.671和2.150,其相伴率分别为0.000,0.000和0.046,均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即2006年减值准备转回较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1。
(二)假设2检验:亏损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与非亏损公司减值转回的均值比较。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以2006年亏损的161家公司和2006年非亏损的1270家公司为样本,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其当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差异。由(表3)可以看出,2006年非亏损和亏损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平均值分别为8058586.03和18069353.40,P值0.03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即亏损公司与非亏损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有显著差异。
(三)假设3检验: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与2003年至2005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的均值比较。为了验证假设3,本文以2003年至2006年1431家上市公司家公司为样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将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的均值分别与2003年至2005年增加数的均值进行比较。由(表4)可看出,与2003年相比,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有显著增加,不支持假设三。而与2004年、2005年相比,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有所减少,但在统计上不显著。与2004年、2005年相比,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减少近11%及8.3%,间接支持假设3。
五、结论
(一)2006年上市公司有集中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现象2006年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的最后一年,也是上市公司“释放”以前年度大量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最后机会。2006年平均转回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比2003年多出5310460.528元,增幅137.06%;比2004年多出4724924.950元,增幅105.94%;比2005年多出1599680.013元,增幅21.09%。其中减值准备转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盈余操纵的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1)资产已出售或处理。资产出售或处理时,应结转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例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进行固定清理时,应同时转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人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这种情况下应该冲回资产减值准备。(2)资产价值有所回升。原来引起资产减值的相关因素影响消失,资产价值回升,应在原计提减值准备的限额内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这种情况下冲回资产减值准备,是有合理依据的,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使反映的会计信息更真实、相关。(3)出于盈余操纵的目的。2006年度以前不恰当地多提减值准备,为以后年度利润操纵留有空间。这属于滥用会计估计,应按照会计差错更正处理,转回的减值准备不能作为当期利润的增加,应作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处理。本研究并不排除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2006年的大量转回存在以上(1)、(2)两方面的因素。
(二)亏损公司更多地转回减值准备2004年、2005年、2006年亏损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数的均值均大于所有公司的减值转回数,表明亏损公司更多地倾向于在亏损年度大量计提减值准备而在以后年度大量转回以实现盈利。
(三)2006年新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减少2006年新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比2004年减少980830.147元,减幅近11%;比2005年减少716043.013元,减幅近8.3%。2006年多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将不能转回,企业通过不恰当地多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行为也将失去意义,2006年新增减值准备的减少,一方面已经开始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通过减值准备进行的利润操纵,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企业滥用会计政策、少提减值准备的新的利润操纵倾向。
编辑 赵琳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