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旁观裁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一直是拉动职场需求空间的重要力量,但近期如联想等高科技企业的裁员举措,却引起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这些企业此番“放血”,到底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还是个别企业的个别现象?
  再怎么强调“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还是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而不是创造与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所以当企业高层签署裁员令时,虽然无情,却总是有理。“终生雇佣制”在日本乃至中国的国有企业,都已经被逐渐废除。那么,在职场舞台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士们,如何应对其职业生涯中可能面对的被裁危险呢?本系列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关村状态
  
  裁员是挤出IT产业泡沫和水分的必然举措,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经济从畸形膨胀走向理性回归的开始,更是新一轮商业周期的开始。@本刊记者刘涛
  
  最近,正在香港播放的一部电视剧《无业楼民》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视率,片中描绘了在裁员之后,主人公命运的变化:房子的月供、子女高昂的教育经费等每月一堆的例行开支让人心烦气躁,甚至面临着就此和令人心怡的中产阶级情调告别,重新开始体历时世艰难的情境。这无疑是一部写实的片子,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写实,许多在硅谷工作的华人正被迫面临现实的选择――寻找新的工作、转换非移民身份或者返乡。
  来自美国2001年10月31日公布的一项网络业调查显示,美国网络业10月裁员比9月剧增62%,达到4840人,是4月份以来,单月裁员人数之最。调查显示,今年前10个月网络业总共裁员95621人,是去年裁员人数41515人的两倍多,也创下了21年来的最高记录。其他国家,如日本各大电子厂商也几近“全军覆没”,面对2001年中期联合结算的严重亏损,日本电子厂商纷纷决定再度加大重组力度,其中,富士通已宣布在既定的2003年前裁员人数中增加5000个名额,使总裁员人数达到21000人;东芝此前曾决定在2004年前在日本国内裁员17000人,但最近已宣布半导体部门的3000人裁员将提前到本年度进行;日本主要的电子产品制造商TDK公司日前宣布,公司在今年3月到6月间的净收入仅为13.8亿日元,总收入为2726.2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6%,并计划在2002年3月之前裁员6380人,之后将继续裁员2480人。甚至著名的安达信也宣布将削减该公司在英国5%的员工。
  中国一直被全球IT界认为是神奇的市场,但面对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裁员风潮,此次也难以做到这边风景独好。今年3月份,中华网决定裁减400余名员工,同时关闭部分办公机构、出售非核心业务;新浪6、7月份两度裁员,共缩编30人;10月,TOM宣布裁减25名香港网站信息采编部人员;MY8848自王峻涛离职另起炉灶后,被裁员工已经有150人之多。直到近日,联想又在裁员问题上掀起新的高潮,率先在几大网站上公布“关于人员优化工作的声明”,宣布采用国际惯例,将每年都会进行的末位淘汰率从5%提升到10%,其集团入口网站FM365与AOL合作,今后的业务模式将发生改变,因此裁员比例提升为30%。联想此举被认为是击破了中关村最后的壁垒。
  联想集团高层表示,本次裁员是一家成熟的日益国际化的公司面对不利的经济大环境和行业小气候所做出的正常调整。相关分析认为,联想公司个人电脑销售放缓可能是引发更多裁员的原因。上半年度,联想综合营业额为99.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个人电脑销售比去年增加了18%,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左右,但联想集团副总裁杜建华表示,他们年初预计是30%~50%的市场占有率,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联想的裁员之举,让很多曾经坚定认为国内PC市场在三五年内将继续高速成长的企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并且已经引起了台湾上游主板厂商的极大不安,其对整个中关村的心理影响极具震荡性。
  业界人士分析,裁员发端于中关村企业是一种必然。在并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中关村企业与全球其他产业巨头的依存关系日益密切。上游企业英特尔的每一次裁员,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关村下游企业。9・11恐怖事件以来全球IT产业加剧的不景气,使得作为产业链条一员的中关村根本无从回避。而且中关村也是当初风险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也就更为加剧了裁员表象的惨烈。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裁员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生存所必须的要素包括必要的现金流、利润率要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稳定的市场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企业裁员。国内某IT公司就裁员解释说,对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来说,在如何盈利的问题上,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至关重要,这也正是公司解雇技术人员而招聘市场人员的原因。IBM的发言人也于近日表示,其下属的客户服务部门正在裁减部分美国员工,但该部门同时会继续招聘新员工,而且到今年年底该部门员工总数将较之去年有所增加,以拓宽市场。此外,在人力供给的量和质都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希望借此降低薪资成本,在裁员的同时重新招人,为公司“换血”,达到优化人员结构的目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裁员问题可能会更为积极一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巨额的风险投资涌向IT行业,各种网络公司成批出现,传统企业的IT部门也极度膨胀。而随着NASDAQ狂泻,美国经济发展放缓以及9・11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的打击,“技术购买热”的降温,使得各公司都在努力消化和吸收它们的投资,理顺流程、降低成本,以发挥企业的核心优势。而裁员正是挤出泡沫和水分的必然举措,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经济从畸形膨胀到走向正轨的一种回归,也是新一轮商业周期的开始。
  
  (二)我在硅谷看裁员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若被裁员而找不到任何出路,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应负很大责任。
  吴惠民
  笔者从今年四月起,到硅谷呆了近半年。现在回到国内,感觉内外的反差真大。
  四月初抵达美国后,我大约“发”(包括在线填表、E-mail、传真、邮寄等各种方式)出了五十多张履历表,应聘的职位从网站企划、市场分析、业务内勤一直到行政助理、书店职员、咖啡店侍者等等,琳琅满目。其中绝大多数就此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有的公司给我打过电话,但多半在知道我缺乏本地的工作经验和学历后,便很善良地说声“谢谢,再联系”,就成了另一颗被抛进海里的鹅卵石。
  直到八月初,愿意赏我口饭吃的,只有两家硅谷的“非主流媒体”(依本地用语,凡非英文大媒体,统统是非主流)。在那之前,我足足失业了近两个半月。这也是有生以来我仅有的一次非自愿失业体验。首次被以前那种根本不会考虑的工作挑来挑去,而且还屡遭拒绝。
  仲夏之后,我开始了忙碌的廉价“知识劳工”生涯,同时因工作之便,得以接触到许多本地华人。原先以为,美国的经济再不济,也就快坏到不能再坏了,没想到一场新世纪的灾难剧,由恐怖影业编导的名片“September11th”,就这么没经预告直接上映了。
  在工作后的一个多月,我听到了更多的裁员、冻结薪金之类的消息,其中不少是我熟悉的朋友。从芯片设计公司工程师、多媒体公司设计师、网络硬件公司业务企划,到航空公司经理、旅馆服务人员、制衣厂主管等等,不一而足。
  有位朋友感叹地说,尽管我的工作是“事多钱少整天跑,经常加班到九点”的辛苦差事,但与目前其他行业的大崩盘比起来,至少还“相对抗跌”。
  或许如此。然而,对于被裁员这档事,直到如今,我都不认为是完全受制于人。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若被裁员而找不到任何出路,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应负很大责任。
  首先,这个人的判断力有待检讨。公司倒闭,绝非一日之衰,多数企业在倒闭前,绝对都有迹可寻。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公司业务大幅衰退、缩减预算、冻结人事等等,及至必须长期积欠员工薪水、大规模裁员,乃至发生公司内部高层人士集体离职出走等情况,此时这个企业就可能已经危在旦夕了。
  然而,这些症候并不都在同一天内发生。就算公司要倒,员工也多半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抉择是和“老东家”一起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还是早早另寻“明主”。对上班族而言,最不堪的处境,莫过于已坚定心意要和公司同生死共患难,又未预留后路,最后却遭被裁的命运。
  其次,在市场繁荣,多数企业都在全力扩张规模之际,“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这个问题通常并不会被赤裸裸地放在会议桌上审判。但当市场低迷时,企业主管不可避免地要审度评估。试想,如果请某个人走路,对公司业务并不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企业经营者为减少开销以换取持久战的本钱,焉有不裁之理?例如,当某个网站的员工能以一当三,同时编写图文内容、设计网页、撰写相关前后端程序时,此时老板会选择裁掉他,留下三位网站企划、网页设计师、软件工程师,还是反向而行?
  因此,时机愈坏,个人在职场上、公司里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便显得越重要。最理想的状况,莫过于你的工作内容与公司的赢利直接相关。如果公司非得靠你才能赚钱,就算裁员,也裁不到你头上。此外,那种具备单一技能就可在企业内飞黄腾达的时代已经悄然远离了,除了专业领军外,个人若能同时具备公司所重视且需要的多项相关技能,出头的机会就大。总之,与其消极地抱怨不景气,不如积极地自我提高。
  第三,如果一个被裁的人,以前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交友圈里,都已经建立了厚实的人际关系网,那么他要重新找份好工作的机会就会比其他人高出许多。其实,找工作这档事,除了努力外,往往需要机缘,认识的人愈广愈深,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机率就愈大。而且通常经由人际网络介绍的工作,待遇等其他条件都比投履历找到的要好。
  人际网络在不景气时尤其重要,因为这段时期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收到的履历往往如雪片般飞来,此时要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是非常困难的,这时若有一位具有专业说服力的重要人士愿意推荐,其效果远胜于长篇大论的书面工作经历。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吸收新知的勇气和行动的能力。二十一世纪,无论愿意与否,劳动者都必须具备时时学习新事物的能耐。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即便失业,也容易另谋出路。单纯的一技之长或许仍足以谋生,但若不能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终究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无法适应大环境的变化。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真正的致胜之道,无论传统或科技产业皆然。而有远见的企业,当然也喜欢那种具有潜力,能帮企业发展的人才。
  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每个人都该认清“没有永远不倒的公司”这个事实,同时忠于自己的专业,努力让自己拥有“裁员能奈我何”的能力和自信。
  
  (三)“拥抱数字”才有机会
  
  未来的十年内,工作市场一定会两极化(polarization),一端是服务业,另一端是第一专长加上信息技术,“没有中产阶级的立足之地”,所有行政工作都将由电脑取代。
  @王希
  有人会用电脑,有人不会。有人能用网络搜索到大量资料,有人却只能用icq和远处的朋友聊天。PDA帮许多人整理了名片资料,建立了良好的人际网络,而有些人的手机却只是用来通话,从来都没发过短信息。E-mail让你用鼠标一点,上百封信就可在几秒钟内传到世界各地,但有人还是习惯那种信纸、信封的感觉,所以到现在邮局都还没倒闭……
  现代人在信息工具的使用上,在用或不用、使用的用途、使用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因为年龄的不同,因为职业的需要,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数字落差”。落差对有些人来说不痛不痒,但也有可能“落”了太久,“差”了太多,在现在这个数字社会中找不到工作,或无法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如果你是总经理,现在不太可能用一个没有数字化能力的员工。”这似乎是职场上的共识。职场上的一般职员都应该有搜索资料及有效整理资料等基本技能。工作上的表现来自速度,没有工具就无法达到这些目标,现在谁都不怀疑这一点。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后,语言、文字、印刷都属于传递信息的工具,目的都是为了沟通。我们现在进入了数字世界,电脑、网络、电子邮件成了现代人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传递、存储、处理数字信息的工具用得越多,沟通就越方便,因此,不会利用数字工具取得信息的人,在现今的职场上就很容易成为被淘汰的一群。
  
  保住竞争优势
  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了每个行业,将来只有信息技术是不够的,还需加上某个领域的专长,比如信息加上行销管理,或机械,或化工,已成为一种职业趋势。最好是在有了第一专长后,再去学习信息科技,使之成为第二专长。
  现在数字落差最大的群体是只有中学文化、四十五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是失业的主流群体,而且最难的是要他们去拥有新的技能。因为他们学历不高,又不懂外语,学电脑几乎不可能。国外文献甚至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工作市场一定会两极化(polarization),一端是服务业,另一端是第一专长加上信息技术,“没有中产阶级的立足之地”,所有行政工作都由电脑取代。听起来真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如果我们光看国内的薪资调查,就可发现上升最快的还是IT业,分析下来,我们的结论是:只受过高等教育是不够的,将来的主流是要加上信息教育,才能在职场致胜,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你不会用E-mail、不会用excel,那我要你干嘛?”一位中介公司的副总经理说,就曾有一个主管这样问一个年轻人。在以前的招聘启事上,大部分公司在工作基本能力栏上,还写着要会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现在都不写了,信息能力已经成了一个“默认值”。
  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上班族最想学的第二专长有信息化与国际化两大趋势,“电脑”及“语言”课程仍是今年职场进修的两大主流。其中,有三成多的人想学程序和网页设计,在众多的电脑课程中,“程序设计”、“多媒体绘图”、“专业认证”、“网页设计”等课程占了电脑培训市场的60.7%,很得上班族的青睐。在专业与认证均可兼得的情况下,电脑培训市场的热度还会持续下去。“现在工作机会少,如果来面试的能懂电脑网络,当然只会加分不会减分。”一些公司的人事经理说。
  
  快、狠、准
  国内某外商企业行销处洪处长今年45岁,他说,该公司在马来西亚算是标竿企业,而现在不会用电脑、不会资料分析,甚至不会使用PDA的人,在他们公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有信息基础观念的人,动作快、效率高,能接受高生产力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太慢的工作人都会输,快虽然会弄破碗,但修正也快,所谓‘快、狠、准’,商业竞争就是这样”,洪处长说,他自己学习使用PDA也是花了很长时间,直到用上瘾,还拿着机器去加内存。
  今年年底,该厂将把马来西亚信息管理的方法搬进国内,而且完全不录用没有基本信息技能的员工,到时每位业务员都有一台PDA。这个计划分成三个阶段,首先要求业务员每天记录销售业绩、填日报表,并传回公司。洪处长表示,电脑主机里有交报表的时间,迟交或没写一目了然,是非常好的管理模式。其次是公司方面的业绩分析,并知道业务员全月的行程安排。
  第三个阶段就进入全面连线,除了年度规划,信息随时可更新,价目表、说明书、产品信息全在一台小小的PDA上。“甚至飞机火车时刻表、最新的流行歌转成mp3、排行榜上前几名的电子书、写真照片,做行销的什么都得懂,和客户交朋友,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功能齐全就可得到客户的青睐”,洪处长从完全对PDA陌生到过分依赖使用,他甚至希望PDA有了他说的那些功能后,还可直接拿来当移动电话。
  其实最简单消弥数字落差的第一步没有捷径,从打字开始,然后才是上网、使用word、excel等。曾有专家在文章里提到:“当大人们还笨拙地想弄清Internet是怎么回事时,年轻的小伙子们早已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上网找写报告的资料、利用搜索引擎逛各种网站,把E-mail在全世界发来发去……,今天的网络时代可以利用callin,上chatroom(聊天室),在讨论组上张贴问题,他们熟悉横向连系,网络式沟通,不信权威、不懂礼仪,勇于表达意见……”进入数字的世界漫游,不过如此容易。
  五年前,没人会想到今天的生活如此依赖网络,也没人敢预测,将来不会使用数字工具获取信息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关心数字落差的同时,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反思。
  
  累积智慧
  其实造成数字落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知识鸿沟”,也就是信息素养问题,重点并非在于用什么工具获取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尊重与对知识的重视。手上抓有许多信息的人,不一定懂得信息的价值。在网络时代不会用数字工具获取信息的人,也不一定就处于弱势,这要看个人如何利用知识,把知识变成智慧结晶。
  数字落差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基础建设的不足或不普及、数字科技花费太昂贵,非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无法负担,也有可能是本国语言的内容欠缺所致。有相当高比例的人认为,“数字落差劣势”这个事实,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甚至会不会使用网络,对日常生活根本没有影响。果真如此吗?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是,处于数字劣势但不以为意的人,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数字科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对网络和数字科技的重要性根本就无从认知,或者说,知道这些事对他们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做一个信息富人是投资自己的不二法门,将数字落差转变成数字机会,等于在将来的自己身上加上了更多的筹码。
  
  (四)法则十
  
  过去只在夕阳产业发生的事情(技能失去价值)现在随处可见。即使是在发展顺利的时期,许多赢利的公司也把裁员当成家常便饭。
  天行健
  追求稳定与安全,是人类的一个普遍天性。顺着可以预期的事业阶梯,一级级拼搏而上,也是众多职业人士向往的事业道路。
  但是,很遗憾,作为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人,却不得不面临与这种理想相背离的现实:过去只在夕阳产业发生的事情(技能失去价值)现在随处可见。即使是在发展顺利的时期,许多赢利的公司也把裁员当成家常便饭。当整个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如果公司可以找到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那么它可以方便地在此设厂,而绝不会和某一群职员长相厮守。当新知识使旧技能落伍之时,企业只想雇用那些已经具备新技能的人,而不想为再培训出资。因此,我们看到,即便是在美国经济发展良好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赢利的美国公司每年也裁减50万名员工。
  于是,传统的事业阶梯一去不复返了,传统的终生雇员也一去不复返了。
  而且,知识工作者们还面临这样的现实:一个公司成功运营的平均寿命最多只有30年,但是一个现代知识工作者却可以在正式退休之后,继续工作到75岁左右。因此,即使知识工作者已经延后了投入职场的时间,花很多时间受教育直到20多岁获得文凭,却仍然有近50年的工作生涯。知识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很可能比雇用他们的公司更长。
  因而,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好准备:他们很可能不会只有一个工作、一种任务、一种职业。
  所以,彼得・杜拉克认为,在今天,即使资质平庸的人,也必须学习自我管理。知识工作者们完全面对新的挑战:
  1.他们必须专注自己的长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工作;
  2.尽快确定自己的事业归属;
  3.明确对于公司,“我”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
  4.为自己与上下级和同事的关系负责;
  5.管理好下半生,努力开创新的事业或发展平行事业。
  只有如此,知识工作者们才能在没有事业阶梯的体制中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享有自己的职场自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6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