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美卿 罗彬彬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一个基本会计准则、38个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目标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会计目标为导向,构建一个内在逻辑统一的概念框架来指导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从而实现高校财务报告的目标、增加高校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强化财务的监控能力。本文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入手,来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高校 会计 财务管理制度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奠定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
1、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我国预算会计界认为:“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业务性质合理确认收入的实现”。预算会计界还认为:权责发生制“体现了收入与支出之间的配比关系,揭示了收入与支出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和事业成果考核”。随着高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的多样化,以及教育成本管理核算的强化,权责发生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会计核算基础必须适应高校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建议高校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根据学校内部核算和管理需要,部分地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
具体而言,有关业务收入(如学费收入)和业务支出(如利息支出)以及投资收益等运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而其他收入(如财政拨款、捐赠收入)和业务支出(如工资支出、赞助支出)则按收付实现制比较适宜。例如在学费收入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即在每一教学年度,根据教务部门提供的在校学生名册(新生按实际报到人数),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将全部应收学费办理相应的入账手续。为了准确地核算学费收入,可设置“应收学费”一级科目,当年“应收学费”的借方余额反映的是学生欠缴学费的金额。这样既可以对收入、费用、成本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又可以对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对高校管理层的经济管理责任做出客观的评价。
2、进一步强化成本效益观念
高等教育要树立成本观念,核算教育成本,提供相关成本信息。一要明确成本核算范围。不是高校所有的支出都可以列入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应该是指实际发生且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培养费用,应直接计人教育成本,主要包括教学人员支出、学生事务或补助支出、教学资产折旧费、教学业务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为了组织和协调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而开支的各项费用,分配计人教学成本,主要包括行政人员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维持学校正常工作的办公费用支出、行政资产折旧费等。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不能列入学生培养成本,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二要明确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学生培养期间,教育投入和培养对象的成长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均为一次性投入的,这些投入往往可以培养许多届学生。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比例计人当期和以后各期的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人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还有一些费用如税金、利息等往往是期后支付,则必须预先计人当期的教育成本。三要明确成本核算对象。根据高校的特点,应分别将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以全面、全过程地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四要增设成本核算所必须的费用成本类会计科目,如“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同时增加教育成本报表,为教育成本分担者等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所需的成本信息。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高校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
1、完善高校内部监督机制
新会计准则强化了高校内部监督机制,形成了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同时又是一种激励和动力。一般而言,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财务监督机制。其职能是在具体财务收支活动中执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活动合理、合法、真实。财务监督是会计人员在执行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自我监督。二是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其职能是在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核算,通过核算对财务收支进行事后监督。三是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内部审计监督是高校内部监督机制中的一种独立监督。内审人员与高校会计人员相比,不参与学校的具体经济活动,具有超然性、独立性,监督更客观、公正,更有说服力。三种监督机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强化内部监督,建立会计工作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新会计准则建议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学校治理结构的始终。
2、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以强化财务监控
高校会计核算的对象应是包括教学科研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而且应把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全面地反映。为了把学校的基建贷款规模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也为了理顺基建财务和学校大财务的关系,使基本建设资金核算成为学校财务核算的一部分,应将基建资金并人高校会计制度核算。为反映整个高校主体的经济资源。应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加“基建投资”和“在建工程”两个科目。“基建投资”科目按基建项目、投资主体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各投资主体包括由学校自有资金转入的基建投资款:“在建工程”按项目、基建支出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核算所有基建支出和费用。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立基建投资、在建工程项目,这样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收到基建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投资”。学校自有资金转入时,借记“事业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基建投资”。发生基建支出、费用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材料”等科目。基建项目结束后,“在建工程”所发生的支出和费用转入“基建投资”核销,借记“基建投资”,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当“基建投资”小于“在建工程”时,由学校自有资金“事业基金”、“修购基金”等转入弥补。当学校的“事业基金”、“修购基金”等贷方余额不足时,表明学校的基建投资规模超出自有资金范围,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把学校的基建贷款规模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学校的财务风险。
3、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新会计准则同时也要求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政治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工商税务监督、计划统计监督、金融监督、审计监督等,加强外部监督机构间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形成互相联系、交错印证的信息网络,客观上加大作假的难度,
从而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影响
1、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和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我国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和趋同,以会计准则指导会计工作。而会计准则一般来说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不仅能处理会计准则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业务,还能合理判断规定不明或没有规定的业务。但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我国一直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会计人员应转变观念,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旧习,更新思维方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此外。新的会计准则对许多会计的核算处理只做了原则性要求。赋予企业和会计人员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空间。更要求会计人员培育自身公允判断的能力。
2、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首先,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基础理论可以指导新程序的开拓,增强判断能力。其次,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在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最后,在知识经济年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的经济业务的大量涌现,新政策、法规、制度也不断出台。就如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内容相当多,会计人员如果不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不懂得知识的更新,不仅谈不上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恐怕连基本的会计处理也做不好。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3、提高了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职业判断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运作空间很小,一切都在制度的约束下没有发挥的余地,会计的错误只表现为账面数字的错误。然而,新的会计准则对许多会计的核算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要求,赋予会计人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空间。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行业人员,如果道德缺失,会计职业判断就会偏离真实公允的原则,会计欺诈的隐蔽性就会越来越强,不易被察觉,危害极大。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4、加强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判断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会计人员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才能做好职业判断,而这种能力需要会计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会计人员对于任何一个会计处理,都要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不断地训练和积累,使职业判断能力得以形成并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华芳,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襄樊学院学报,2007,(03)
[2]黄海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2)
[3]夏鹏,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07)
[4]张科,新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变革,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1)
[5]陈德刚,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改革的构想,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3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