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1年货币政策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瑾璞 马志扬

  2010年,央行继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在内有通胀风险,外有外汇流入压力之下,宽松政策似乎很难延续。
  
  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在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通货膨胀风险增大,外汇占款流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货币政策运行环境更加复杂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从国际看,2011年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放缓,但仍将处于复苏之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增速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2.2%,增速比2010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10年1-11月份,我国出口累计增长33%,增速高于危机前水平,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基数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外需回升。在基数较高,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难,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贸易摩擦增多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存在困难,预计出口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会回落。
  从国内看,内需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第一年,新开工投资项目会有所增加,基础项目建设力度也会加大,但在通货膨胀风险上升,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情况下,信贷增长将受到一定控制,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收入增长和财富积累,加之收入分配改革有利于劳动报酬提高,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潜能释放的推动下,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
  
  通货膨胀风险有所上升
  
  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延续2009年11月份转正以来的上涨态势,涨幅基本处于不断扩大状态。同时,通货膨胀预期也在进一步增强。2010年第4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调查以来(1999年4季度开始调查)最低,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2010年第3季度增加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2010年第3季度下降14.9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2010年第3季度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预测2011年第1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61.4%,较2010年第3季度增15.2个百分点。
  
  外汇占款流入压力增大
  
  尽管2011年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但贸易顺差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存在,对外商直接投资仍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在美联储重启“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中美利差有所扩大的背景下,美元套利交易和套汇交易可能进一步发展,资本流入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未来外汇占款流入的压力会继续强化,这一方面会影响国内经济金融运行,另一方面会增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货币政策面临困难选择
  
  总的来看,2011年货币政策将处在各种矛盾之中,其权衡和抉择将面临巨大困难。
  一方面,通货膨胀风险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强化,负利率不断加深,需要收紧货币政策,尤其是使用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风险,管理通胀预期,减轻负利率对居民储蓄的侵蚀。但动用利率工具,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会加大中美利差,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套利交易和外汇占款流入。
  另一方面,要应对外汇占款流入压力,需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流动性。但在通货膨胀风险加剧,加息预期较强的情况下,央行票据发行存在难度,而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持续提高,但在现实中则无法持续提高,过高会对金融机构经营和经济运行带来风险。
  
  五大货币政策建议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2011年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一,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
  在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下,2010年基础货币增加较快,扣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影响,基础货币增长平稳。2011年,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将继续存在,外汇占款流入会大幅增多,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面临较大压力。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动力较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的贷款需求依旧旺盛。这给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信贷带来较大难度,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
  第二,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贷款投放总量、进度和节奏。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扶贫、灾后重建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第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利率和汇率作为两个重要的价格变量,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定价能力。按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

工具。不断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平衡流动,规范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测和管理。究强化对银行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要求等,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五,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功能上看,财政政策侧重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货币政策侧重于稳定价格总水平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使我国经济既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稳定价格总水平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财政政策要加大对因物价上涨而出现生活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增加对农产品生产供给的补贴,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发挥作用。货币政策要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和条件。
  
  相关链接:2010年货币政策回顾
  第四,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
  经过2009年的货币信贷快速增长,2010年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基本都通过再融资补充了资本。鉴于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国际组织如巴塞尔委员会在积极探索如何改进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参与了相关国际监管准则的出台。中央银行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和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最后贷款人职能,需要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研
  2010年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第一,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
  一是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节奏。一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4万亿元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8930亿元,二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5920亿元,三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约1.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3430亿元。
  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视现金投放回笼节奏灵活调整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和频率,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在科学分析预测流动性供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货币调控需要不断优化对冲工具组合,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初适时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与1年期以内的操作品种相配合,在操作中以央票发行为主、短期正回购操作为辅,不断优化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三是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中国人民银行于1月份及时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并于2月份适时企稳,既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也有助于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二季度,结台市场环境变化,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在公开市场短期操作利率适度上行的同时,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顺应市场变化小幅下行,对于理顺公开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趋缓,国内经济运行仍存在着部分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保持各期限品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平稳,以稳定市场预期。
  四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继续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货币调控及提高财政库款收益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开展了9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模共计3000亿元,其中3个月期1200亿元,6个月期1200亿元,9个月期600亿元。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既有助于保持操作的连续性,也及时满足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
  在积极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力对冲流动性,抑制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程度深,主动性强的作用。
  第二,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
  为管理好通胀预期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5.31%提高到5.56%。适时适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以减轻负利率程度过大对居民财富的侵蚀,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在调节资金供求中的作用,防范因负利率导致资产重新配置所带来的资产价格急剧波动风险。
  第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一是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对灾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管理,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改进考核机制,相对均衡地安排贷款投放节奏,减缓贷款季度、月度间起落的程度。
  第四,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涉外经济发展。在7个省(市)开展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实现了由逐笔核销向总量核查、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下放10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审批权限,简化部分业务审核材料,进一步便利个人结售汇行为,先后批准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试点开办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在控制外债总规模条件下将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试点推广至全国,允许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在地区短期外债指标内为辖内中资企业核定借债指标。
  二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预警,严厉打击“热钱”等违规资金流动。开展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开展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规范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进一步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统计监测+完善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能够监测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双向风险的指标体系。
  三是深化出口收汇改革。自2010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山东等四个省(市)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允许境内企业在境外开户,存放境内企业具有真实,合法交易背景的出口收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四是完善对外担保管理。2010年7月28日,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满足境内机构“走出去”融资需求。
  五是规范银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2010年6月30日,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有美问题的通知》,规范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所涉的外汇登记、购付汇、结汇,股权转让等问题,自2010年9月1日起实施。
  2010年初至6月中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2010年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5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