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斌
摘要:本文以合作制金融组织与一般性企业在股权结构、经营目标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作为切入点,对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进行了回顾,同时根据我国合作制金融组织的特殊性,对其治理状况做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合作制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对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的研究思路却依然按照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并没有真正做到从其特殊性出发,更没有形成适合其特点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合作制;股权结构;公司治理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had a review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nterprises,especially in ownership structure,operating objective and management. W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recent studies on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simply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nalyzing the general enterprises and did not focus 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thus not having a suit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cooperative,ownership structure,corporate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9-0017-03
一、 引言
1847年雷发巽创立了“佛拉梅斯佛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合作社诞生。尽管合作金融组织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于合作金融组织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则更加匮乏。合作社是一个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具有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等四个特征(谢平,2001)。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对于合作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就是将合作制金融企业和一般的企业在归类时加以区分,但是其研究体系和一般的企业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另一方面,根据各个国家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不同状况,进行单独研究。本文将研究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研究状况,然后对我国合作金融组织治理研究进行梳理,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合作金融组织治理
(一)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兴起
Emelianoff(1942)和Enke(1945)的研究标志着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兴起,将厂商理论适用于合作组织。之后学者分别运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Taylor,1971),博弈理论(Staatz,1983,Sexton,1984)等经济理论对合作制进行研究。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关注合作制组织的公司治理问题,起初的研究并没有从合作制的特殊性出发,而是将一般公司治理的理论直接套用于合作制企业。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因为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目标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和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所以一些国外学者采用效率衡量企业绩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指标。早期的文献中,Nicols(1967)、O’Hara(1981)对互助合作银行和私营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相对私有产权形式,合作制的互助合作银行效率低、成本高,而其原因则是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但也有相关研究否定了上述结论,Fields (1988)以美国寿险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引用二元变量来区分股份制和合作制,构建成本函数,结果表明合作制产权结构相对股份制产权结构更有效,同样Mester(1993)采用随机前沿方法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Molyneux和Williams(2005)、Berger和Mester (2003)使用参数生产率分解的方法检验了1996至2003年间欧洲合作银行的成本和利润效率,发现合作银行获利主要通过利润和成本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其利润的增加和成本的减少要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是Cebenoyan等(1993)发现这两者的经营绩效没有明显差异。对于造成效率差异的原因,众多学者认为是由于合作制的经营目标所致,但是Westman(2009)通过研究欧洲14个国家的411家银行的年度数据样本,认为合作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差距原因并不是因为经营目标的差距,而是由其自身的资产结构和经营特征所决定的。
也有很多学者是对单独国家进行研究。Rezvanian等(1996)对美国1989、1990和1991三年合作银行的数据使用translog成本函数,表明合作银行通过扩大规模和资产的多元化可以节省成本,出现规模经济。Bos和Kool (2006)首次采用外生输入价格,并在样本数据中包括了401家1998至1999年间荷兰合作制银行,研究表明成本X-无效率。同样Turati(2004)通过分析意大利不同类型银行的效率,得出合作制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效率更高。而Cebenoyan等(1993)发现这两者的经营绩效没有明显差异。Fotios等第一次使用两阶段程序方法,以希腊自2000至2004年间16家合作银行为样本,用DEA的方法估计了上述银行的技术、分配和成本效率,之后采用Tobit回归方法来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对于合作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希腊合作银行的成本效率平均提高17.7%,而导致这一改善的原因是分配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资产规模对合作银行的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失业率对技术和成本效率有负面显著作用。Altubas等(2001)以德国1989-1996年间1195家私营商业银行、2858家公共储蓄银行和3468家互助合作银行为样本,通过区分不同规模的银行,对上述三种不同产权结构类型的银行的规模效率、成本X-效率、利润X-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私营商业银行并没有比公共储蓄银行和合作制银行更具有效率。国外对于合作制的研究主要通过效率来衡量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绩效,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而后继的学者研究的重点则逐渐转移到效率差距的原因上来。
(二)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的演进
就合作制的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德国的单元金字塔模式、美国的多元复合模式、法国半官半民形模式、日本的寓农于协模式。从合作金融组织治理国际模式及其历史演进研究看,国外学者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合作制金融组织发达的国家。McLanahan(1943)。 Churchill(1945)分别以美国、日本为研究对象,各自研究了上述国家合作组织的模式,Weisser和Fassnacht (1959)从合作组织对于小商业机构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德国的合作经济组织。Lang和Welzel(1999)也同样以德国合作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合作银行合并的影响因素。Vrajlal和Sapovadia 是以印度Rajkot Nagarik合作银行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公司治理对于合作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某个合作银行,分析了印度整个合作制金融的发展历程。
但是,以往研究对样本国家的治理模式未加以详尽的说明,尤其是模式的变迁则很少涉及。
三、国内合作金融组织治理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合作制金融组织历经几次改革。大体经历了形成阶段(1949-1957)、停滞阶段(1958-1976)、恢复阶段(1977-1984)、调整发展期(1985-1995)、改革探索阶段(1996-2002)和深化改革阶段(2003至今)等。而国内学者也是根据改革的思路,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和合作银行)进行研究。我国的研究是以改革为思路,呈现阶段性。像早期的研究对当时农村信用社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分类改革”的思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完全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经济发达地区,改革成股份合作形式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企业;经济一般地区建立经营与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李均峰,1991)。随着我国农信社经营模式的改革,其研究的内容也随着变化。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坚持合作制,则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中国近50年来就不存在合作制生存的条件,因此中国不适合搞合作制,而应该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谢平,2001),但是有学者对此却持否定观点,认为由于城乡居民均存在很大比重的弱势群体和城乡高利贷活动泛滥的实际情况,这是发展合作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缺乏的不是实行合作制的环境,而是缺乏依法管理、扶持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郑良芳,2002)。
我国农信社深入改革以后,更多的学者则开始关注合作金融组织现行模式下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此提出建议。现阶段农信社股权中存在合作性质的资格股以及股份性质的投资股,一些学者(宗涛,2003;周脉伏,2006)对两者的兼容性持否定观点。而金宏等(2007)以农村信用社资产专用性为立足点,建立起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的演化博弈分析,提出农村信用社资产专用性的程度、可占用准租的大小、合作剩余、社会平均资本收益是股份合作制模式下农村信用社保持股权结构和资本稳定的主要因素。由于2003年改革重点就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祝晓平(2005)针对省联社模式下行业管理与法人治理的现实矛盾,提出了行业管理是优化当前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途径。穆争社、蓝虹(2007)根据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民有资本官营化”的特征,提出要想完善农信社的公司治理,必须撤销省级联社的派出机构,提高农村信用社“三会”成员素质,提高股权集中度。同时国内学者也沿着国外思路,对于不同产权类型的银行之间做了比较分析。曹廷求、郑录军、段玲玲(2005)以山东省245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信社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在治理机制上的差异。曹廷求、段玲玲(2005)在关于治理机制与农信社经营绩效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四、结论及启示
合作制金融组织历史悠久,但是对于合作制金融组织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从国际上看,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在研究过程中与其他商业银行加以区分;二是对某个合作银行或某个国家合作银行情况进行研究。前者研究思路虽然将合作制与股份制区别对待,实质上是衡量公司绩效指标上的差异,将财务指标换成效率指标,而且不同的研究方法及样本的差异,其研究结果也大相径庭。后者的研究思路,虽然避免了第一种研究思路的弊端,但是不足以形成合作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的理论体系。因此针对合作制这一独特的产权制度,都未从合作制的实质进行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为思路,呈现阶段性,而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合作制则为争论的焦点。自2003年我国农信社治理模式成为省联社模式以来,更多的研究转移到对此种模式的分析与反思当中。对于我国农信社怎样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怎样使其盈利性和互助性目标很好地融合以及怎样处理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仍然是今后农信社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Altunbas,Yener,Lynne Evans,and Philip Molyneux, Bank Ownership and Efficienc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2001,(33):926-954.
[2]Bos J.W.B,Kool C.J.M. Bank Efficiency: The Role of Bank Strategy and Local Market Condi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30):1953-1974.
[3]Djankov,Simeon and Peter Murrell.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A Quantitativ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739-792.
[4]Fotios Pasiouras,Emmanouil Sifodaskalakis,Constantin Zopounidis. Estim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ost Efficiency of Greek Cooperative Banks: an Application of Two-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SSRN Working Papers, 2007.
[5]Girardone C,Nankervis J.C,Velentza E-F. Efficiency,Ownership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in European Banking: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Discussion Paper No. 06-06, University of Essex: UK;2006.
[6]Hanna Westman. Comparison of Profitbility and Risk in Commercial,Savings and Cooperative Banks. SSRN Working Papers. 2009.
[7]Jensen,Michael,and William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nomics.1976,(3):305-360.
[8]曹廷求,郑录军,段玲玲.山东省银行类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构比较[J].金融研究,2005,(10).
[9]曹廷求,段玲玲.治理机制、高管特征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以山东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8).
[10]陈小玲.农村信用社法人体制改革探讨[J].金融研究,1999,(2).
[11]郭家万.中国农村金融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12]李均峰.农村信用社现状及深化改革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1,(4).
[13]穆争社,蓝虹.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J].金融研究,2007,(1).
[14]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15]郑良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必须发展合作金融――对我国信用社体制改革争论的看法和建议[J].金融研究,2002,(3).
(责任编辑 代金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3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