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人力资源在金融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英丽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潘英丽,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人力资源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本文从现代服务业创造价值的特殊方式的分析入手,探讨了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跨国制造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成本结构差异分析,系统阐述金融人力资源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作用;最后给出几点分析结论。
  关键词:人力资源;金融发展;核心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14-04
  
  一、金融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与核心作用
  
  1、金融业的发展以市场信用为基础,而市场信用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市场主体的职业操守成为市场信用的思想文化基础。
  就以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借贷业务而言,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信的一方(即债权人)对于受信一方(即债务人)的偿债意愿和能力的信任为前提条件的。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取决于银行对其债务人信用状况的把握,以及由此决定的其自身的信用状况。此外,无论是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投资银行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公司之间、基金受益人与各类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管理公司之间、投资顾问与投资咨询服务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问题核心在于相关代理人对合约实施的承诺是否可信任。金融交易合约的有效实施,证明此前承诺的可信任性,这种信任的不断积累构成各类金融机构的声誉,而后者是其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金融机构的信誉则是通过其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准则体现的。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操守是金融机构信誉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2、金融交易大都是涉及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跨时期交易,未来不确定性是其本质特征,在不稳定的复杂环境中作出正确的决策是金融交易及金融机构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金融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幅度增长。国际汇率制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资本账户的开放、石油美元的巨大积累以及在全球范围运作的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规模急剧增长,现代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引入又使这种资本流动的速度大幅度上升。于是全球范围内汇率、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对日常的经营活动而言,不仅金融机构的中高层管理者面对不确定复杂环境下的决策问题,而且众多面向市场的业务人员也天天面临极为复杂的决策问题。金融交易成功与否取决于交易者的综合素质与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驾驭市场的经验与能力。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加剧,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城市生活费用和生活质量的差异也对金融机构能否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产生影响。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需要门类齐全的、数量充足的、能适应环境莫测变化的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金融人才。因为优秀人才相对充裕的供应已经成为吸引跨国金融机构落户的最重要因素,而跨国金融机构在本地的集群发展才赋予了这一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在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金融领域的高新技术以金融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为载体,拥有了优秀人力,就拥有了领先的金融技术。
  在现代金融业中,高新技术更多地体现为降低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更好地满足客户对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组合需求为特征的技巧或技艺,它以具有深厚人力资本含量的专业人才为载体。无论是面对行业内竞争的金融机构,还是面对全球竞争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优秀人才,也就拥有了领先的金融技术;反之,优秀人才的流失也意味着技术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丧失。然而,从一个国家的社会角度看,人才的流动具有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效应,具有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因此对政府而言,需要研究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化大力气引进国外的优秀金融人才,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二是如何设立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既激励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培育,又促进人才在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金融领域的合理流动。
  4、现代服务企业的业务发展或市场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所拥有的客户关系以及更广义的社会关系。
  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人际关系历来是企业拓展业务和市场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例如投资银行获取IPO项目,商业银行获得大额存款客户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以往积累的社会关系,或者需要他们去建立新的业务关系。事实上,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强了人际关系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拥有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拥有并能不断营造良好客户关系或人际关系的人才,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最稀缺的人才。
  5、人才强国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强盛的客观趋势,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
  在全球化环境中,国家的竞争以人才竞争为基础,以人才和跨国企业高度集群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为载体。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竞争战略中的核心战略。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资本卷入全球金融的竞技场。在这复杂的全球金融竞争中,部分国家和地区频频发生金融危机,部分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陷入破产。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金融资本,凭借其人才与技术优势,迅速壮大起来。因此,无论是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还是宏观层面的金融监管和调控,有相关制度和政策支撑的人才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金融机构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已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二、金融人力资源战略地位与核心作用的微观与宏观佐证
  
  金融人才在金融业和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找到佐证。
  1、微观佐证:金融机构与制造业成本结构差异体现出金融人力资源的特殊重要性。
  我们首先从跨国企业与跨国金融机构的成本结构比较中可看出人力资源对金融业的特殊重要性。
  从美国跨国投资银行高盛的年度财务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其2004-2006年工资总额是其经营成本的68-71%,净利润的175-212%(表1列出各跨国金融机构与制造商2006年的数据)。美国其他投资银行的成本结构也大致相同。高盛也曾对公司内部资源按重要性排序,人力资源被排在第一位。其资源的重要性依次为:人力资源、公司声誉、现金、可交易证券、办公场所与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我们在表1中也列出部分跨国企业的数据。与跨国金融机构相比,跨国制造业企业的工资占经营成本的比重要低得多。就工资占经营成本的比例来言,证券行业最高,商业银行次之,制造业最低。
  
  表1:跨国金融机构与跨国企业工资占经营费用和利润的比例
  
  
  资料来源:金融机构年度财务报告,及Reuter。注:前3家为投资银行,后5家为商业银行,最后7家为制造企业。
  
  按照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市场定价规律,工资和利润的相对水平是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或两者对产出的贡献决定的。反映了劳动力及其所承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表1的8家金融机构中,2006年工资占净利润的比例在0.84-2.13之间。表内除了较为异常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之外的6家制造业企业的工资占利润比例则在45.7%-217%之间。表1中8家金融机构工资占利润比例的算术平均值是1.5,而7家制造企业中扣除异常的克莱斯勒后所得到的平均数是1.43,也就是在跨国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中,工资总额大都相当于净利润的1.4-1.5倍。两类行业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就资源稀缺性与重要性而言,人力资源对产出的贡献是资本的1.5倍。换言之,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只相当于人力资源的2/3。

  表2列出了中国部分上市和未上市金融机构的工资占经营成本和利润的比例。表2所列的10家上市金融机构(6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工资占经营成本比例的算术平均值已达0.414,超过了表1所列8家跨国金融机构的工资占经营成本算术平均比例0.3745。相比较,表中注册地为上海的五家未上市证券公司其工资占经营成本的算术平均比例为0.254,仅相当于上市金融机构工资占比的61%。由此可见,上市金融机构由于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等因素,在工资标准的确定方面已引入市场机制和国际参照系,工资水平的调整已经较充分地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但是由于国内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流动性偏低,特别是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人员流出十分不易,因此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从而使工资占比在较短时期内即超过了国际水平。相比较,未上市金融机构的地方国资背景,使它们在用人制度和工资标准的确定方面仍受到较多的行政管制和公务员工资系列作为参照系所产生的限制。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工资占利润的比例与国际水平相比普遍较低。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人力资源的生产率特别高。这里有中国金融业的垄断性质和2006年股票市场出现牛市行情等特殊原因。我们发现政府税收不论在金融机构还是制造业企业占利润的比例都相当高。如果将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加,其占利润的比例通常会在100%-150%之间。 由于中国金融业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所在行业仍属政府特许经营产业,具有垄断性质,其利润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垄断利润或特许权价值。政府通过税收将其取走,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角度看,目前劳动(包括人力资本)收入占比过低、资本利润及政府税收占比过高是极不合理的。因为对一国产出和国民福利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而言,最重要的、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相比较,我国储蓄率不断升高,流动性严重过剩,资本总量上并不稀缺,其社会边际生产率也必定是递减的。但是由于人才、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市场不健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已导致利润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在政治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可支配资源和税收占比的增长,也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福利的相应增长。考虑到人才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特殊重要性,降低税率并按人力资本含量扩大高效劳动的收入占比,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为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表2 2006年国内部分上市与未上市金融机构的工资占比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财务报表与未上市证券公司内部网上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
  
  2、宏观佐证:人力资源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竞争力因素
  伦敦市政厅2005年11月公布了一份题为《伦敦在全球金融中心中的竞争地位》的研究报告,将优秀人才放到了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最为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之首位。该项研究以对国际金融界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高级管理者和监管者的网上调查为基础进行的,其目的是评估伦敦、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对排名。报告根据被调查者的评分,排列出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详见表3)。由于被调查者都是全球范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顶尖人才,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其权威性是无须赘述的。金融人才在这个按重要性排列的次序中名列第一。可见,人力资源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表3 对金融中心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
  
  资料来源:Z. Yen Limited,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Corporation of London, November, 2005
  
  三、简要的结论
  
  金融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从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宏观层面看,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则比人力资源的数量重要的多。但是,人力资源是具有流动性的,而且越是高层次人才,其拥有的流动性就越大;因此从全球视角看的国家和地区、从全国视角看的城市或区域,或从微观层面看的金融机构或企业,人才的集聚才是人力资源开发更具核心意义的内容。因此无论是国家之间,金融城市之间,或是金融机构之间,金融竞争的实质是金融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用人制度优越性的竞争。创建人尽其才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是金融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
  政府在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方面,需要从两方面促进金融人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人力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一是可通过户籍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与放权管制,促进金融人力资源的流动;并通过政府公共的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人才信息交流网络的建设,提高金融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并促进金融人才市场的形成。二是加快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的股份制、股权激励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善;从健全金融人才市场的微观主体层面促进人才市场定价机制和调节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中译本
  [2]McGahey, Ricard, Mary Malloy, Katherine Kazanas, and Michael P. Jacobs, (1990) “What makes a financial Center?”, Chapter 2 of 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centers: Public Policy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Markets, Firms, and Job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Pp. 15-76。
  [3]Z. Yen Limited,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Corporation of London, November, 2005
  (责任编辑:周智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