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农民的数量庞大,“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市场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不完善,不管是金融机构、制度建设还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度都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强法律、信用等制度的建设。本文对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三农” 农业政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2006之后,为了进一部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我国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开放的政策,适当的放宽了农村银行的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结构体系,逐渐形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保险业共同发展,共同服务农村经济的多层次的、系统的、现代的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国家政策的政策方针,以整个国家的信用作为基础,承担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筹集、资金信贷等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农村经济服务;中国农业银行于是中国第一家商业性银行,目前已经成为了农业金融体系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在農村金融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商业金融的作用,尤其是股份制改革以后,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更加灵活,更大程度的支持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于是农业保险应运而生。它主要根据农民的经济活动来投保相对应的险种,通过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来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保险机构主要还是商业保险作为承保人,政府则利用相应的政策加强对农村保险的补贴,以求得农村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
2006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之后,农村地区逐步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也就是所说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对国家成立的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有补充的作用。除了上述机构,农村区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非正规机构也越来越多,包括钱庄,典当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二、我国农业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无论是市场风险还是自然风险相比于城市均较大。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额远高于其贷款业务额。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快步增加,这使得存款数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比例更加失衡,趋使商业银行从农村吸收大量资金后,将资金转移到城市地区,从而获取贷款收益。虽然政府机构会定期向农村金融投入大量政策性资金,但是这个流入量还是远小于其资金流出量,也就是说总体资金处于净流出的状态。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相对欠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改革,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也得以迅速发展,但是其业务范围大量聚集在城市地区,各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都将拓展城市业务作为重点,忽视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例如,国有银行方面,四大银行相继撤出了收益不好的部分农村地区,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不完备性;农发行方面,业务逐渐偏离,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足,不能彻底的支持政府的扶农惠农政策,也无法了解最基层农民的切实需要。
(三)民间金融存在反向影响
民间金融存在于国家的监管体制以外,主要的形式是民间借贷和其他的金融交易活动。目前民间金融的形式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借贷活动,还包括个体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拆借,在这些形式中,除了当铺、个体(亲友)间的小额借以外,许多是违法的。民间借贷往往利率较高,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许多的民间纠纷的产生原因就是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往往没有正规的程序和证明,一旦发生纠纷,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历史原因,有政治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城乡发展的二元化
在建国初期,我国所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国内最主要的发展路线是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因此建立起了以工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社会。正是因为这种经济体制,使得城乡差距增大,产生了城乡体制二元化的后果。二元结构下,国家将社会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和金融都向城市聚集,使城市经济迅速崛起。相比之下农村没有得到国家在金融方面的支持,一直保持着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状态,导致农村的经济、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设施十分不健全,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幼稚的农村金融市场
虽然目前我国在农村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自发形成的金融组织等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但是这种金融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三农”的发展需要;并且,为了支持“三农”的发展,国家在农村经济中注入了大量的政策性资金,因此政策资金依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缺乏维持发展的独立性。
(三)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长期处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农民没有收到过专业的普及教育,家庭的封建思想和长期封闭发展小农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阶层往往以家庭为核心,比较关注自身周围的利益得失,而不去关注城镇乃至国家的发展状况。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农民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道德风险相对来说比较高,这导致以信用条件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受阻。
四、维持农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支农力度 政策支持是目前推动农村金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本身逐步向前发展是不能跟上时代需要的,因此,国家要针对农村金融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策略,加大支农力度。需要依靠政策调整和发展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国家需要在充分了解农民需要和农村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后,适当的拓宽其业务领域。
(二)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举措
首先是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市场需要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往往规模比较小、盈利空间也比较小,是一种微型服务业,所以大型的商业金融机构的许多业务并不适合;其次要推进农村抵押担保。农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然而农民往往因为缺少抵押担保贷款难,目前农民大多采用信用贷款或者担保人联保的方式贷款。所以,针对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引进农村适用的抵押担保贷款,将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流量,刺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第一,优化政策环境。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这种环境可以对农业本身对农村经济薄弱的支撑力量起到弥补的作用。为此,应该通过财政政策、税费补贴、对农村信贷的支持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补偿来推动其发展。要加大货币政策对农村经济的调控作用。
第二,优化法律环境。在任何金融市场,良好的法律环境都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的法律有些已经不再适合发展了的农村市场的需求,需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的监管。
第三,优化信用环境。农村金融健康平稳发展的前提是良好的信用基础,健康的信用环境不仅可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也能够促进金融服务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更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2012.
[2]左平良.农村金融调节法治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赵峰.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4]王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存问题及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8,03:34-36.
[5]鲁靖,邓晶.中国农村金融行为与金融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01:48-53+80.
[6]鞠榮华,宗成峰,韩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04:137-142.
[7]张红伟,李太后.农村金融市场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9,08:86-88.
[8]郭兴平.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0,12:68-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55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