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高职在校生创业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下,创业是成就学生未来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学生弯道超越本科学生的方法之一。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互联网+”确实是一个机遇,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在这个环境中创办企业。从高职学生视角理解创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必由之路,继而更新创业观念,提升创业素养。本文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创新;创业;反思
中图分类号:F2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127-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有理论传授,也有实践项目,学生创业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在创新创业推行了几年之后,放眼看去,单从企业或店铺是否盈利来判断,在校生创业成功者不足20%。这与参与创业的学生数量相比,成功率很低。究其原因,高职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不透彻,资金、技术、经验和创业心理等准备不充分,创业冲动高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创业需综合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并依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高职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互联网普及以来,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而且互联网终端趋向于移动终端,自媒体慢慢成为商家争夺的重要焦点。在这样的技术与市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呈现出新特点。
1. 高职学生创业群体更加庞大
高等教育一直注重理论研究,而不是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将目光转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来。以往,创业的门槛较高,就业是大部分学生的选择,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创业的想法,因此创业的大学生很少,取得成功的更是少数。大学生创业属于极少数学生的“冒险”行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其中一条是“互联网+创新创业”,目的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政策的出台给大学生创业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高职学生创业群体由过去的“小众”变成了“大众”。
2. 高职学生创业形式更加多样
《2017 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形式和内容与市场完全一致,所涉及的行业不仅有传统的产品销售、技术服务、餐饮,还包括信息技术、高科技行业、智力服务、文化创意等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自身特长、掌握的资源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并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向着高科技、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同时吸引了更多企业的目光,创业方向也更加多元。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创业的形式主要是互联网网店、基于App销售(微商、直播销售)等,这种类型的创业成本低、传播快、受众多、回报快、风险低、可操作性强;其次是智力服务类,即 “互联网+智力服务” ,如文案写作、店铺装修、视频和图像的制作等,这种形式的创业对创业者要求稍高,回报也更高一点;三是游戏和技术类,即网络游戏或“互联网+技术”,网络游戏主要是通过销售平台虚拟装备、真实游戏模型(手办)交易来获利,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创办网站、制作软件、开发游戏等方式创业。
3. 高职学生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多个政策,助力高职学生创业。如《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中规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之年起,可以享受三年期税收减免的政策优惠;《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放宽大学生创业的行业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向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无息贷款;江苏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创业雏鹰基金,帮助并鼓励在校生创业;学校还设置了创业园,免费给学生创业使用,解决了高职学生创业起步难的问题,大大降低了高职学生创业的门槛。
二、 从学生视角分析高职学生创业难的问题
高职在校学生创业,对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生源地学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1.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不高
创业之路不是平坦大道,要想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需要创业者具备较高的素质。以江苏高职院校为例,2015年以来,入学学生整体素质下滑严重,而学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学生整体创业素质不高,因此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不高。高职学生进校前的文化素质弱,社会阅历浅,专业知识不足,在创业时面临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需要较高的创业素质来承载。创业难在创新,贵在坚持。不少高职学生在创业实践时,面对问题多表现为退缩,缺少担当的勇气和抗压能力,一旦失败很难从困境中走出来。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而言更加薄弱,科技、文化方面创新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更大。创新是“互联网+”时代创业的内在动力,创业是创新行为的具体体现,创新内化在创业的过程之中。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创新理念落后,创业思维简单,创业方式原始,导致他们创业成功的概率变得很小。
2. 高职学生创业经验难以推广
虽然成功的创业案例都可以学习和借鉴,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大部分高职学生创业热情高涨,都是看到了成功的创业者光鲜的一面,以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往往忽视了其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独特之处。“互联网+ ”时代是一個变幻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互联网创业成功的经验扩散很快,十分容易被模仿,想复制这些经验再次成功创业不太现实。比如:拼多多、抖音等互联网企业,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创业,其背后的技术力量和知识产权十分强大,加上雄厚的资本,方能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如果高的创业条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显然很难望其项背,只能采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方式,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创业。 三、 学生视角下高职在校生创业思考。
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走创新创业道路的勇气和信心。虽然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创业素质不强、可借鉴的创业经验不多、创业指导教师少等现实问题,但必须鼓励学生坚持走“互联网+创新创业”之路,在创业道路上,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技能,更新创业观念,进而提升创业能力,为创业成功保驾护航。
1. 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学生创业过程与学习过程不一样,创业具有挑战性,需要一定的勇气,创业过程是对学生的全面考验,尤其是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市场观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创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敏锐地观察市场,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现机会就要坚持到底;在创业的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多渠道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创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培养自己坚毅、果敢、正直、守信的品质。
2.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邓小平指出: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高职学生创业,其本质也就是“干”。学生素质提升了,不等同于创业成功了,要想成功还需要积极实践,提高创业的执行力。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纵观成功的创业学生,虽然他们各具特点,但是其成功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很强的执行力。想要创业成功,执行力应放在第一位。“说一尺不如干一寸。”因此,对于高职在校生而言,在“互联网+”时代,要善于把创业的想法转化为创业的行动,既要学会坚持,又要乐观积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创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3. 把学习放在创业实践的首要位置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在校生就是新一代创新的主体,要将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贯穿于创新实践中,使自己成为具备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创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于高职在校生来说,每个学生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条不断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之路。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迭代极快,新方法、新产品、新思维层出不穷, “不学习就落伍”成为新常态。创业的学生看似走在了很多学生在前面,但是如果不坚持学习提高,一学期或半学期,就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超越。因此,高职创业学生必须心怀终生学习的理念,在创业道路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高职学生的“标杆”。
4.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助力高职学生创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业,颁布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各级地方政府和高校又配套出台了相应政策,细化了扶持政策,让大学生创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但是,创业的学生对政策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导致运营效率低,管理成本高,竞争力下降。因此,创业指导老师必须担起政策指引人的职责,帮助学生解读政策,积极申报,享受各项政策利好,助力学生成功創业。
高职在校生创业对高职人才培养而言,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对国家发展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战略部署;对每一名高职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机遇。每一名高职学生应抓住这个机遇,做一名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良骏,焦世奇,翁朝霞.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J].文教资料,2018(6).
[2]何可人.基于大学生创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商论,2019(2).
[3]奉中华,李志刚,李志武.高职学生创业的生成性动力机制[J].农家参谋,2019(2).
[4]白莲.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2).
[5]刘武.“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的透视与反思[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8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