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关系再探讨――基于本科院校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使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科研水平也并未提高。只有对高校教学、科研、职称评审三大评估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种基本职能,是高校平稳运行,和谐发展的两个车轮。被称为“现代大学之父”的洪堡在19世纪初就为柏林大学设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在逐渐变化。教育的目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学与科研也不再单纯统一于对真理的追求。教学的实践性,科研的应用性、功利性都使得今天的高校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门类的增加,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国家对于高校管理、科研项目制度制定的复杂性都使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面相。本文以本科院校作为考察对象,根据自身在高校从教的经历和体会,试图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问题
从根本上讲,教学与科研是源与流的关系。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是教学,教学是高校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教学,高校也就成了单纯的科研机构。而科研则是高校整体实力和水平的体现,是高校申请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水平,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意味着“有没有饭吃”的问题,而科研则意味着“吃什么饭”的问题。一般来讲,科研水平高的人教学水平也会较高,教师会把科研过程中积累的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授课当中,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由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来完成。知名的学者专家乃至大师掌握了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站在学科的制高点,并能触类旁通,打破学科的藩篱,使整个科学体系融为一体,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方法、深入的思考的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寻幽探奇。
二、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问题
虽然根本上讲,高水平的科研是高水平教学的前提。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1.教学与科研性质方面的差异
有些学者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对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热情,而科研则需要独处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由于教学与科研都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身上,而教师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固定的,教学占的时间多,科研占的时间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就教学而言,授课模式就可分为传统的授课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等,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其和科研结合的程度也各有差异。文科、理科和工科的教学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差异。文科的文史哲传统学科和经管类、法政类学科又有所差异。每种学科具体的课程之间又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性的学科和课程或都是实践性的应用性的课程,和科研也有不同的结合度,不能一概而论。
2.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方面,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备课、授课、课件制作、作业、试题、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只要没有太大的问题,不出严重的教学事故,评价基本都是合格以上。教师授课的课程大部分存在差异,考试试卷和判卷也都由授课教师完成。因此,教学水平难以比较,有些授课认真的教师学生评师的结果可能还不如一些授课敷衍却专门讨好学生的教师得分高。
而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则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根据其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发表文章刊物的级别与类型、科研获奖的级别与类型等有很详细的规定,可操作性相比教学来讲要强得多。虽然高级别的刊物或索引特别是科研获奖、科研项目的获得等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一般来讲,高级别的刊物、索引、奖项、科研项目代表着高水平,这套评价体系也为高校教师所公认。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校的职称评审基本上是以论文或著作定天下,对教学的考核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助教升讲师,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都有具体的文章要求,各级职称的不同等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同样也是科研说了算。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就要投入到攀登职称高峰的奋斗中,而论文特别是高级别的论文是评职称的关键。所以教学工作的敷衍化甚至边缘化就成为当今高校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教师自身利益的获得方面,教学效果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由于教师自己授课自己判卷,所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就业率是体现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而就业率影响因素颇多,如学校名气、所学专业、毕业人数、社会经济环境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所以学生就业不好可以推诿到其他方面。而科研效果是高产性和速显性的。有些教师是写作的高手,一年能发表十几篇甚至几十篇论文,有的能发明几项专利,有的可以申请到纵向和横向课题,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教学采取敷衍的态度照样完成规定的课时,课时费不少拿,而科研成果是实实在在自己的,这是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理状态。由于教学与科研评价的难易程度不同,高校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对高校对二者的奖惩在实施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对教学来讲,教学工作量主要按课时计算,不仅授课,其他带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等也都量化为课时量。一般学校教师按多上一门32课时的课程计算,报酬在640元~1600元之间,而能够超工作量的,除了实验室的老师外,一般教师很难超过多少,都以凑够工作量为目标。而科研方面,发表一篇SCI或EI索引的论文,就可获得万元以上的科研奖励。可以说,辛辛苦苦上一年的课,不如发表一篇此类文章的报酬,更不要说高级别的纵向课题和几万几十万的横向课题所带来的收益。高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投入较少的时间,课时量是一样的。而如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科研上多发表几篇SCI、EI、CSSCI、核心期刊的文章。而且,高级别论文和课题还有评职称、先进等长期综合利益。因此,评职称与教学和科研收益的差距扩大化是教师轻教学、重科研的主要原因。
3.大学教育的特点对教学与科研要求的差异
大学教育传递的是普遍的为人们认同的知识,研究性教学毕竟只能在某些学科实行,而对于大部分学科,基础的理论和学科方法是传授的重点。虽然本科生的课本、课程不是十分深奥,但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准备一桶水的思想。一门课常讲常新,指的也是这个道理。备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备好一次课,一般至少需要4到5个小时写教案、搜集资料和素材、做课件。对于一些新教师或新课程来说,这个过程时间更长。
4.目前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形成的后果
目前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不仅没有将这两者统一起来,反而形成轻教学,学生未培养好;重科研,得到的只是论文数目增加而实际水平降低的后果。中国的学者大部分只是西方学术的翻译家和注释家。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和工科,学科体系基本都是照抄西方的理论和知识。科研方面绝大部分也仅限于用西方一知半解的理论、模式、方法去分析中国的问题。本土化的学科体系和科学模式的形成还任重而道远。可以说,本科生的教学乃至硕士博士的教学,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点所谓的学科前沿,这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并不需要太多的科研支撑。由于科研评价体系不尊重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尊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在追名逐利的心态、晋升职称和科研任务的压力下,教师的科研日益呈现功利化、浮躁化的特征。
三、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改进措施
因此,要改变目前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现状,不能仅就教学或仅就科研来探讨,也不能仅仅纠缠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应该把二者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探讨。
1.教学体制方面
在教学体制方面,实行大文科或大理科、大工科的改革。在一二年级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相对于道德说教或纪律约束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科设置方面,削减过时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学科,更新现有的学科体系,削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和学科。只有专业和课程设置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学生能够好就业,就好业,感到学习有前途才能有动力,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教师而言,科研与教学应该根据科研与教学的实际来掌握结合的程度和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力提倡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如在工厂、企业、商业机构、行政机关工作或实习的经历。同时,鼓励一部分教师通过自我完善成为双师型人才,尽量减少应用型专业和学科学院式教师的数量。师资力量按照学科体系充实完善,尽量做到教师所教即所学,能够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
2.科研评价管理体制方面
科研考核体系不能一刀切,也应当根据具体的专业和学科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文科和理科、工科的标准应有差异,从事理论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和从事计算机、电信、化工等学科的应有所区别。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师自身的专长,使教学型的院校和教学型的教师能够和研究型的院校和研究型的教师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应立足于真正的科研创新,建立科研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不能仅仅考核科研的数量,造成科研大跃进的虚假繁荣。
3.教育与科研关系方面
根据教师专长学校允许设立专门教学或专门科研的教师岗位或主要负责教学或主要负责科研的教师岗位。在考评、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照顾两方面特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在教学和科研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者都能晋升职称,获得相应的奖励和报酬,从事教学的教师同样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通过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和教育科研奖励方面的调整,使教师能根据自身所长各安其位,各展其能,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天祥 杨运鑫 李健宁:以学科评价为基础的研究型人学综合实力评价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
[2]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
[4]孙建迎: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1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