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新梅

  [摘 要] 本文从公司治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出发,通过对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评析,从理论上论述了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从公司治理缺陷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会计信息质量低劣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产权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 相关性
  
  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是经济领域中两个焦点问题。经济学家、会计学家等写了许多与公司治理、会计信息问题相关的文章,政府也制定了有关这两方面的准则、制度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少单独进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研究,尤其忽视了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而实际上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是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基于此,本文拟评析二者的关系。
  一、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会计信息
  1.企业产权及与公司治理的相容性
  在企业形态发展史上,先后经历了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态。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 。公司制企业产权关系的突出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裂变”为两种权利:一是出资人所有权,由出资者拥有;二是法人财产权,由公司法人(经营者)拥有,出资者和经营者在法律上是两个对等的权利主体,出资者不能对法人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随意支配,只能运用出资者权利影响企业行为;法人财产权表现为企业依法享有对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高明华,2001)。1976年,Jensen和Meckling提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在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制下,企业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合而为一的,二者的经营目标一致,因此契约关系较简单。而公司制企业财产所有权的裂变则意味着企业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契约关系变得复杂了,这就要求双方进行权利和职能的合理分工,即所有者成为企业“外部人”,主要监督企业经营者;经营者作为企业的“内部人”,主要负责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高明华,2001)。又由于企业契约是不完备的,无法准确详细地预测描述与产权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张维迎,2002),而经营者不是出资人,经营者可能利用出资人的财富来谋取私利,因此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作中,就会出现如何选择、监督和激励经营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如何分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这一点,从奈特(Knight 1921)开始,经济学家就已认识到,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应该对应。这些正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2.企业产权决定会计信息产权的归属问题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产物受特定的产权制度制约并为特定的产权主体服务。在个人企业制下,企业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是统一的,除了内部管理、纳税及核算收益而需要会计信息外,业主实际上成为惟一的会计信息消费者,对会计信息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是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产权形式比较单一。在合伙企业,业主范围有所扩大,但企业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依然是统一的,因此会计信息产权属于合伙人,会计信息主要为合伙人服务,其产权形式也并不复杂。而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财产所有权“裂变”为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两种权利,致使会计信息的产权形式复杂化,会计信息产权相应地分化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法人产权)(王升、王平心,2003)。由于经营者负责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经营者通过披露会计信息向资本所有者履行和解除受托责任,因此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天然所有者,拥有会计信息的原始产权。而企业经营者披露会计信息是以企业法人的名义进行的,企业相应地拥有对会计信息的法人产权 。而作为出资人来说,由于远离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以只能拥有会计信息的使用权。
  3.监督、激励与会计信息的交互影响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在公司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契约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企业财产所有者为了使其财富能够获得最大收益,总是希望能得到具有最佳经营管理能力的人选,而为了经营者能履约,防止经营者道德风险,又得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但由于所有者远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经营者是否有能力及是否努力工作无法观测到,因此其监督必须依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经营者经营管理企业,拥有会计信息的原始产权,企业拥有会计信息的法人产权,经营者通常又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所以经营者实际拥有会计信息的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通常要考虑到自身利益,即收益与成本问题,在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企业才有动力对外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使经营者努力工作,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正确分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会计信息
  1.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个人企业、合伙企业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在公司制企业下,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股东人数也增加,若所有者仍与经营者合一,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率,这在客观上要求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即公司所有者将其资本委托给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经营者经营,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委托人聘用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这说明在公司制企业下,代理人取代委托人控制企业,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而且委托人的最大效用通常需要通过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但二者的目标函数并非总是相同,同时委托人远离企业经营活动,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很难监督代理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代理人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委托代理问题泛指一切在委托人失察情况下代理人不受惩罚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代理人得知,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细节不很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而自己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受惩罚,那么代理人就会受诱惑而机会主义地行事 ,将损失转嫁给委托人。为了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通过预先达成的委托代理契约将双方的责、权、利作了明确界定,从而约束、激励代理人,以促使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而努力工作。这就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2.委托人―会计信息―代理人
  前已述及,在公司制企业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远离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委托人强制性地要求代理人披露会计信息,根据代理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代理人受托责任的完成程度。而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净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杜兴强,2003)。由此可见,现代会计信息产生的基础也是委托代理关系,会计信息是连接委托人与代理人经济关系的纽带。由于委托人不具有信息优势,而代理人提供会计信息通常是要考虑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当成本大于收益时,代理人就不会投入100%的财务成本,代理人的这种利己性及委托人处于信息的劣势必然导致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向委托人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这是产生代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唐予华、李明辉,2003)。为了防止代理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委托人通过与代理人签定合约,监督代理人,这监督包含了对会计信息的监督,而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并对其业绩进行合理评价、激励,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内部人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实际上控制了公司,管理层的目标函数与真正的所有者不一致,管理层真正关心的是自身的政绩与仕途或经济利益,而会计信息是由管理层负责编制和提供的,管理层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为了实现其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利益,管理层在无力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及效益的情况下,会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人为调节收入、成本、利润等,粉饰企业业绩,夸大自己的经营能力。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受托于股东大会,代表所有者利益监督企业管理人员,且这种监督包含了对会计信息的监督。但是在我国董事会多为内部人控制的环境下,其已成为内部人的“橡皮图章”,许多监事会成员往往也受制于管理层,无法真正监督企业管理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
  2.激励机制不合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有薪酬体系中,薪酬和业绩指标挂钩,但考核指标的确定掌握在管理层手中,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目标,需要通过操纵会计报告来调整业绩。而经理实际参与了公司日常管理,他了解公司业务的来龙去脉,熟悉业务处理的惯例,掌握公司最新动向,这给经理提供了调整业绩的条件,也使得公司经理层片面地追求净利润的增长,甚至以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这种考核方法间接地激发了经理层操纵利润的动机。而作为有权监督经理层财务报告的董事会,由于公司董事大多为管理层人员,也就不会花很大精力去监督经理层。
  3.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一般由独立董事组成,首要目的就是确保上市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但是我国独立董事多由大股东或管理层推荐,并未独立于股东、公司,难以有效发挥抑制会计造假的作用。而且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公司主动发放的经营、财务状况等资料来了解公司运营情况,很少通过向公司客户、供应商、职工、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或者向公司其他董事进行交流来获得上市公司有关情况。试想公司管理层怎么可能将不利于公司或管理层的资料主动发放给独立董事,因而独立董事并不能够掌握大量的内幕交易信息,难以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进行约束。
  4.公司控制权市场发育不完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争夺市场上更多资本的投入,继续控制公司,管理者需要向市场传递良好信号。若是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管理层可能会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本来就是“包装上市”,圈到钱后也并未脱困,管理者若如实披露会计信息,不但圈不到钱,其职业生涯也可能从此结束。于是管理者就会通过会计造假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是如果公司控制权市场完善,管理者从短期利益考虑所进行的利润操纵甚至会计舞弊行为一旦被利益相关者发现,则管理者的声誉可能受到损害,其职业生涯也可能就此结束。可是由于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发育不完全,很难通过公司控制权的接管对管理层施以压力,迫使管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造成管理者在通过会计造假手段获取巨大收益时却不要承担太多的成本,从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劣。
  5.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独立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经理人员实际控制了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会计人员不但在工作上受经理的领导和控制,个人经济利益亦取决于企业经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就引进了一项重要制度――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独立审计,防止会计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恶性造假事件是由新闻界揭露出来的,而不是由注册会计师发现。难道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还不如新闻记者?不!主要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缺少了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并有可能使公司的会计造假更具欺骗性(黄世忠,2001)。2005年,国家审计署在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 。可见,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把关极其不严,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据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社会公众不信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会计报表,多么令人痛心。
  四、会计信息质量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不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于多数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由于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要防止内部人控制,必须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为了公司的有效运行,董事会成员必须积极参与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依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监督,并对其做出奖励或解聘的决定,从而达到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而董事会这些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如果经理层提供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董事会的这些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甚至可能依照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低,管理不透明,不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
  2.会计信息质量低不利于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对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激励,其中对经理层的评价和激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公司经理层的能力、业绩、道德水平进行评价,经理层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治理中倍受瞩目的问题。目前对经理层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公司年报、中报和临时公告等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而大多数高管人员报酬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以净收益和股票价格为基础,因此要正确的评价和激励,必须借助于可靠、相关、可比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则建立在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评价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以此为基础的报酬也会偏离实际,这不利于激励机制的有效推行。
  3.会计信息质量低不利于公司控制权市场对公司的监控
  自21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的重组和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让人欣喜。但是我们看到真正经过重组或并购后获得新生的公司少得可怜,更有甚者,通过管理层收购将国有资产流入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腰包。尽管我们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很失望,但我们还是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发挥。当传播的是客观、及时的会计信息时,投资者就可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相反,即使公司实际上已经是资不抵债或严重亏损,可由于公司管理层将会计信息包装后再传播出来,投资者不但不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增加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还有可能被蒙蔽,增加对该公司的投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低也会增加兼并重组成本,因为接管者为使接管有利可图,在接管前必须收集有关企业无效和改进领域的昂贵信息,而会计信息失真阻碍了接管者的信息收集,从而不利于有效率的兼并重组的发生。
  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关系密切,二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并相互影响。会计信息可以评价公司治理的业绩,丰富公司治理改革的研究思路;而优化公司治理也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成勇 秦广萍:新制度经济学与当代中国[N].经济日报,2004~5~11
  [2]王 升 王平心:会计信息产权及其交易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唐予华 李明辉: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潘 琰 辛清泉: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5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