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 赟 王英姿

  [摘 要] 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小型科技企业特有的企业生命周期为划分点,甄别其成长各阶段的重要内生动力,构建完善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内生成长机制,指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内生动力对应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分别应为:初创期――核心技术,发展期――管理团队,成熟期――企业文化,蜕变期――创新能力,目的是为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
  [关键词] 自组织理论 中小型科技企业 内生动力
  
  中小型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我国现有的科技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且由于政策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网络、成长环境等的不完备性及企业自我生存能力的缺乏性,其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化根源于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力量的持续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在各力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一个非正式到正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上特点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恰符合自组织理论中对自组织系统的定义。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开放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971年,德国生物学家M・艾根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该理论中包含了较为完整的自组织机理,常被用于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它突出了超循环结构形式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超循环系统是通过循环关系联结多个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1969由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建立协同学理论,其对自组织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揭示了自组织的内在动力机制。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都是从微观层面上回答了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下文正是运用这两个理论的观点来归结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二、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分析
  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在远离平衡态(产生危机)时,通过系统内某个参量(内生变量)的变化,自行地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成长)。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变革的内生成长动力的分析如下。
  1.初创期。超循环理论中定义的“催化循环”可看作自催化或复制单元,每个自催化或复制单元都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指导自身的复制,为下一步反应提供帮助。超循环就是由这样的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藕合而联系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本身特征决定了这类企业的关键催化剂是核心技术。而初创期的首要任务是核心技术的培养或者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许可权。随着产品多样化和技术细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小型科技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地位,必须拥有相对优势的技术。最初可选择利用外力,走技术合作或直接引进之路,企业内部要注重技术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形成及向核心产品的转化的过程。
  2.发展期。协同学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子系统相互协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而外在表现,正是由于系统内部诸多子系统相互协同的结果。在中小型科技企业内部,协同表现在多个层面上。首先是部门间的协同,如生产部门需要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来改善生产模式、研发新产品。其次是人员间的协同,每个员工无论职务高低,要各尽其能,彼此间良好合作,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最后是物流、信息流的协同,构架适当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各部门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降低实物存储量。
  3.成熟期。协同学认为在子系统的合作行动过程中边界范围内会建立起某种广义的“场”即序参量。序参量往往是竞争过程中认可的一种观念、思想、范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它从无到有地变化,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在复杂的系统中,所有子系统都受序参量的支配,系统整体演化的过程受序参量的主宰。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企业文化这一要素逐渐被放大,从其他子系统和变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序参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力,它强调通过微妙的文化渗透和企业精神的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企业文化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继续发展的保障,使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像从散射光变成激光那样,指向相同的方向,产生无限的威力,足以克服中小型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4.蜕变期。协同学认为系统分为众多的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它们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附近时,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这种慢变量役使或支配快变量的情形,将成为人们通过少数变量把握有序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中小型科技企业历经发展,规模越来越庞大,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原来对企业创新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核心能力逐步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消极因素。此时系统内各部分的差异化达到最大,导致企业远离了平衡态,处于临界点附近,把握正确的慢变量将使中小型科技企业走向更高层的有序,这个慢变量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认清自身技术和信息优势,在优势领域加大研发,争取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以获得技术基础上的竞争垄断地位;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要牢牢把握知识的孵化、生产、管理和共享过程,扩大科技知识存量,提高科技知识的更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M・艾根 P・舒斯特尔著: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H・哈肯著 徐锡申等译:协同学[M].原子能出版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8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