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组织研究综述:形成、特征、主体与商业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加上近年来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流,创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成为了新的时代趋势。文章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扼要整理了有关创业组织的形成、特征、主体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基于不同的视角厘清了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并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综述
一、 引言
创业组织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伴随着我国鼓励大众创业的新形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开展创业,由此而引带的一系列创业问题,如创业团队、创业组织、创业形式与模式等,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引领下,各创业组织在经过各个阶段的考验后,形成了自身组织的特征、价值与商业模式,在为组织谋利益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的创业形势更上一层楼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及为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添加了优势。
二、 创业组织的形成
随着我国人口比重的持续增长,每年的就业形势都存在不容乐观的情况,创业也就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成为人们追求利益与价值的必然途径,创业组织应运而生。"创业组织"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创业最早出现在西方,后来全球逐渐兴起创业创新活动,各国纷纷提倡进行创业。美国、欧盟、日本、台湾、香港等,全球都在引爆一股创业的热潮。创业应社会需要而產生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创业组织的概念也逐渐在创业热潮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鼓励创业,一方面鼓励有志之人实现社会价值,也为缓解本国的就业形势以及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平台。
创业的积极开展能够将社会中未被解决的问题以及政府尚未顾及的行业领域等得到人们的关注,而创业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民主治理的落实。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创业组织的形成更多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供过于求而兴起的一种趋势,组织的个人主要是为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追求自身的价值,而创业组织的产生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缓解国家就业形势。
三、 创业组织的特征
创业组织这个名词就已经包含了主要特征,即学习性、创新性、新社会价值性等。创业意味着组织团队要接触不曾接触的行业知识、创业成功需要的大范围知识,这就要求创业组织在创业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汲取新的信息,整个创业过程无论成果如何,都始终是一个不间断学习的过程,具备持续的学习性。另外,创业活动是组织团队在尚未存在或者现存量不多的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与社会现有物质、行业、领域等有不同点的成果,具备明显的创新性,而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会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形成对社会产生作用的新价值,即新社会价值性。
创业组织除了这三大特征,学者们还发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进化性。目前学者们研究得出的成果较为集中的就是这四大特征,当然也存在其他一些特征,只是研究较少,在创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也不够明显。创业组织特征的主要研究发现如表1所示。
随着创业组织的不断发展,这四大特征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创业组织作为一种为创造社会效益而存在的团队,由创造新社会价值、持续的创新性、与生俱来的学习性与进化性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以创造新社会价值为核心目标、以持续的创新性为发展来源、以与生俱来的学习性、进化性为基础保障而密切联系在一起(图1)。
四、 创业组织的主体
创业组织的发起者也即创业活动的启动者、管理者,我们称为创业组织主体,有关创业组织的研究,学者们并不都是笼统的进行研究,经过相关文献的大致统计与分析,发现学者们倾向于将创业组织的研究分为两大角度四大主体:来源上分为高校创业组织与社会创业组织,而性质上分为营利性创业组织和非营利性创业组织。
高校创业组织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发组成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对高校学生而言,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够通过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得以施展,同时也增强了将来可能从事各项工作的信心。社会创业组织先于高校组织兴起,欧美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大力发展社会创业活动,社会创业组织也成为了欧美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来源;社会创业组织是专门从事社会创业活动的组织,主要是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主要问题,在创业过程中也会用到传统的商业手段,但主要目的是创造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创业组织是基于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与性质,这其中不区分高校与社会创业组织;而非营利创业组织也叫公益创业组织,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以保证组织的可持续运作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和谐社会创建目标不谋而合。
基于不同的来源与性质,创业组织可以有不同的主体,学者们在单独进行主体研究时,逐渐的也在主体协同的角度有了新的见解与研究成果。主体协同指组织之间或者组织内部之间通过构建思想、专业技能、技术等分享交流机制,利用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等资源平台,开展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实行多样化协作的主体整合协同策略。创业组织在创业过程中,无论以社会价值还是经济利益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效应,这就必然与社会各个机构以及相关政府有所联系,并能够发挥此消彼长、互相促进的作用。创业组织能够为我国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而政府能够为创业组织提供保障服务体系,创业的成功与否,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五、 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普遍的含义就是企业组织通过适合企业发展的价值链或者说价值网络为消费者或者顾客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创造社会及经济价值。当今企业的竞争,无论是传统商业企业还是创业企业,已经超越了产品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商业模式的竞争,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获取优势竞争力。随着学者们对创业组织研究的兴起,商业模式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思考研究范围。但是由于创业组织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始被学者们关注,目前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较为基础的起步阶段,导致商业模式的研究尚未达到十分丰富的状态,且由于学者们看待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角度不同,因此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视角也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经过系统归纳与梳理,发现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从三大视角对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1. 体系论视角。有关学者指出,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是由各个内容组成的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各内容要素彼此作用与依存。Timmers(1998)通过研究发现,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组合成的商业模式体系关乎企业参与者的利益;而Mahadevan(2000)研究的创业组织商业模式体系则是由企业、商业伙伴、价值流、收入流、物流所构成;李振勇(2006)曾认为产品和服务是促使创业组织商业模式体系不停运行的关键。体系论视角中,学者们主要是将构成体系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研究,探讨这些要素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对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产生影响,学者们尽管都是大致从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体系的要素内容却不一致,但也都说明了商业模式形成系统的重要性,通过系统的整体协作性,发挥系统功能,才能实现商业模式价值的最大化。
2. 需求论视角。创业组织属于创新新兴企业,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环境形势,创业组织要想持续成长,就要根植在客户价值最大化上。只有真正的为客户着想,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在消费者需求点上进行产品、服务等的创新,才能将创业组织的价值达到最大化。而客户价值最大化,创业组织无论是生产什么产品或是提供什么形式的服务,都与客户息息相关,没有客户也就没有价值的存在。客户是带给创业企业利益、效益与发展的基础保障来源,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就要努力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李振勇(2006)除了强调产品和服务是推动创业组织稳定持续运行的关键要素之外,还在客户需求和客户价值的角度提出了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
3. 价值论视角。创业组织的生存要依靠价值的不断输出,只有价值的存在,组织、企业才能存在,商业模式的形成就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存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分类,经过专业化的细分形成了价值链,为创造价值而服务。商业模式在不同的创业组织发挥的作用以及构成要素可能不同,但是都是组织不断产生新的价值,获取能够促使组织发展下去的力量。商业模式是为了组织能够更好的运转,从而创造价值。创业组织由商业模式而创造的价值,有关学者还对其进行了细分研究,将价值分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即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经济绩效等,而社会价值重在强调创业组织的存在能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承担社会责任,如缓解就业形势等等。Robin在创业组织双重价值的角度上研究发現,创业组织商业模式产生的价值在社会使命与经济绩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而我国学者丁敏在研究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进程中时发现,由此而产生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彼此相连并互相协调促进的。因此,商业模式价值具有双重性。
六、 结论与展望
纵观国内外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发展的研究现状,通过梳理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发展的文献,可以发现学术界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向:(1)创业组织的形成;(2)创业组织的特征及主体;(3)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主要从体系论、需求论、价值论三大视角进行分析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和实务界在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不足:(1)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相关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尚停留在浅层,学术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2)集中于商业模式角度的创业组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实证研究较少;(3)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实体案例的内容研究也属于尝试、探讨性的,且研究成果极少,目前尚未形成对现实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较为统一的指导性成果;(4)现有的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经济科学,探讨如何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鲜有从组织管理行为学的角度探讨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对于现代创业企业生产管理、商务运营决策和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带来的变革与冲击的研究,关于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与组织管理行为科学,尤其是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研究非常缺乏。
在创业氛围逐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创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扩展创业组织的研究范畴。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1)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研究;(2)基于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仍需进一步的深入开展与扩宽;(3)从组织行为管理的角度来探索创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对当代社会带来变革与冲击以及组织行为管理在创业组织商业模式应用中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 林海,严中华,袁晓斌,彭劲松.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25-29.
[2] 张锦,梁海霞,严中华.国外社会创业组织绩效评价模式与整合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28-30.
[3] Murphy J.Entrepreneurial Organizations and Self-evaluation:Learning[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1992,13(5):28-39.
[4] 颜士梅.创业组织的特征分析[J].理论探讨,2006,20(5):21-24.
[5] Burgelman R A.Process Model of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Div-ersified MajorFirm[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3,28(1):223-244.
[6] Covin J G,Slevin D P.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6(1):7-25. [7] 姜雪,严中华.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模式研究的意义与思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44-47.
[8] Mair J,Marti I.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and delight.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41):36-44.
[9] 王玉.企业进化的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0] 翟青.创新型组织的组织进化理论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98-300.
[11] 刘兰剑,陈璐.大学生成功创业组织保障政策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6):89-92.
[12] 姚毓春,张晶莹,周春国,杨洲等.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经济縱横,2007,(4):38-40.
[13] 梁海霞,张锦,严中华.社会创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研究及其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90-92.
[14] 谢敏,王丽娜,韩煜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80-90.
[15] 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f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16] Mahadevan B.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 based e-commerce,and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2000,42(4):55.
[17] 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8] Robin S.The process of value creation in social entrepreneurial firms [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08, 8(21).
[19] 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1):94-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94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