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姬汝茂

  [摘要]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不可阻挡之势。我国文化产业已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造成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文章从阐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概念入手,指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管理体制 改革
  
  我国文化产业已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文化消费总量过低、文化消费供给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经营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落后等。造成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对于加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指有关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职能和组织体系、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合理规范文化单位之间与社会其他经济组织、团体之间关系所确定的制度、准则和机制等。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规定着文化产品生产、管理、传播等实践活动的特点,体现着文化产业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方式,制约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制约着文化创造的状况和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也是社会文化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不同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变就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并折射社会文化的创新。
  
  二、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由于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狭隘的地方割据和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协调的发展。
  1.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文化产业秩序紊乱
  管理体制包括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两个方面。
  宏观管理体制主要问题是:政府对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预过多,政府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等诸多问题严重。政府统管各项文化产业,直接控制文化产业的运行,文化企业成了政府部门的附属物,文化企业的目标任务、人员编制、活动经费、岗位设置、人事任免均由上级行政部门负责。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等同起来,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微观运行机制突出体现在:政府过多的干预文化市场的微观运行,而对文化产品的质量、价格、资本准入、市场执法等方面,政府监管不到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还很滞后;全员聘用制度尚不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仍不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尚需要展开;资产经营责任制仍需探索,资产授权经营还需试行。
  2.投融资渠道不畅,政策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国外直接净流入资金数额巨大,本国文化对外资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民间资本也十分充裕,但由于政策的原因,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引进仍与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遭到法律政策和体制性制约。我国文化企业投资渠道单一,基本上靠文化企业自身滚动发展,这对文化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3.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由于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仍然突出。首先是行业分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产业政策、项目审批等方面一直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微观运行,行业壁垒森严,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其次是区域分割,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区域壁垒很多,不利于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着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文化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化市场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没有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参与改革的国有文化机构难以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学会生存之道,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目标模糊,经营约束软化,中国文化产业在宏观管理、产业布局、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在投入产出、市场营销、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与产业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还是太低,行政干预色彩还是过浓,无法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方式运作。
  4.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
  人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我国文化产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本来就偏低、再加上分配机制上普遍存在“平均主义” ,导致许多人纷纷出国或下海经商。留在国内的,也统统流向沿海开放城市。人才激励机制不能广泛调动人才的生产积极性,无疑是本以十分缺乏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雪上加霜。
  在用人机制上和人事制度上,没能够形成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冗员过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加之体制不顺、编制过少、基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缺编严重,难以承担繁重的管理任务。
  管理手段上,“重行政,轻法律、重管理,轻市场”的现象十分突出。通过发布命令、指示、规定、决议、条例等干预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事务,忽视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及法律手段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持续低效益、低效率以及资金与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长期计划体制影响、思想观念的滞后、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等。
  
  三、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树立全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思想理念
  要科学划分各级管理部门和基层文化企业的管理职能,使管理部门和基层文化企业享有比较完整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运营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基层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使以树形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文化组织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组织形式,并最终确立以“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业单位依法运营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因此,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从思想理念到组织结构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整。
  2.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创新发展模式
  体制性创新是新时期文化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政府要退出公共文化产品“垄断性生产和提供者”的地位,创造各种体制条件、政策条件、社会条件,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提供;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以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和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培育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同时把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提上日程,加快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建设,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提高监管水平,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
  3.建立完整的国有文化产业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在整个文化产业资产中,国有文化产业资产数量庞大、人员众多、地位重要,管理好、运用好,可以说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权职能,运营机构经政府授权对国有文化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能,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经营(或管理)所属范围内的国有文化资产的格局;要制定国有文化事业资产、经营性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监管办法,加强审计、财务管理和评价考核,规范投资、产权转让等交易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和资产流失;要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清理债权债务,界定产权,进行资产评估,核实企业资本金,测算改革成本,为整体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改革,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和运营新体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4.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回报越来越高。为此,要大力推动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此,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允许和鼓励我国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或直接上市,或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或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等。按照国际惯例,逐步放开对外资限制,使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用于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和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创业投资的专项资金支持。
  5.加强理论研究,加快文化人才制度建设
  理论研究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智力支持,教育机构要奠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国文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既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又要发挥、调动现有文化人才的生产积极性和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国外特别是美国非常重视应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如文化管理,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学科,全美有30多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面对跨国文化公司咄咄逼人的人才竞争,在人才制度建设上,要大力推进经营者和职工的全员竞聘制度、搞活用人机制;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采取专业培训、出国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经营者和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形成具有市场导向的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群体;还有就是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并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形成经营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市场不断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
  6.规范管理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崛起
  近几年来,我国在组建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试点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从实践中反映出,由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较多地采取了行政性的措施和手段,因而目前已经挂牌运行的文化产业集团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与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多元化或专业化经营的运行模式还有较大距离。因此,要坚持市场自愿的原则,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国有文化产业集团,要通过进一步吸纳各类社会资本,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在企业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少数己初具实力的专业化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集团,应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向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集团方向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或国有文化产业集团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互相融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我国自己的跨国文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 [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王慧炯: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叶取源,王永章,陈听.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孔向东:关于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4,4
  [5]王琳:论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