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国华

  [摘要] 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离不开西方文化教学。英语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在课堂上融入西方文化知识。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教学启示
  
  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离不开西方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光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上可以有以下方面的体现:
  1.词汇差异
  在中国,peasant(农民)和laborer(劳工)含有正面的意思,但对西方来说,却有某种反面消极的意思。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西方人却不这样认为。中国人在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常使外国人感到疑惑,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而与汉语中“妻子或丈夫”这个词的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应是:husband 或wife。 对数字的理解和喜爱也有着不同,在西方,13是一个忌用的数字,因为它对西方人来说意味着厄运,在许多宾馆和公寓宁可缺第13层,然而中国北京人对此却有偏爱,专门用它起铺名,如十三太保,中国汉语的成语还有三令五申、五湖四海,说明中国人偏爱三、五、八、九,认为这些数字会给人带来好运。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采用cadre,但实际上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在涵义上有偏差,因此译成official反而更贴切一些。
  2.风俗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风俗和社交礼仪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对待任何事情以国家和集体为重,个人及家庭为次,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在交际时重视含蓄,反过来西方人喜欢直率。在英美国家中像夫妻生活、宗教信仰、年龄出身、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均看作是个人的事,纯属隐私。然而在中国这些却多少带有点儿公共性,人们谈及他人的生活乐趣天经地义,中国人聊天时就常问:How old are you? Do you have boy (girl) friends? How much is your beautiful dress? What is your salary? 这些在中国人听起来是充满着关心的问候,是关系融洽的表现,可西方人听了会反感地认为:“It,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文化礼貌规范方面的差异常会造成腼腆的局面使交际拉开距离。例如: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Hi!Hello!而中国常说:你吃午饭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lunch?)。在中国,告别时常常不会直接说出离开的理由,而会婉转地说:我得走了,因为我有要紧的事要办。相比之下,英语国家的人在离别是常直截了当说明理由,如:I am Sorry.I have to go for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在送礼时,中国人常常会贬低自己所赠的东西,说:有点小东西给你,东西不太好。,这些话翻译成英文就是:Here is some little thing for you, but it’s not very good.,外国人听了一定会反感,会想:东西不好,为何还要送呢?同样的情况,西方人会说:It,s a gift for you,I thought maybe you can use it.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说:真不好意思,让您破费了。以表示客气,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待客人走后才打来看是什么东西,然而在西方这样做却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西方人习惯于当场打开礼物,一面致谢,一面欣赏地说:It’s so nice! This is just what l want. How lovely!因此中西方在送礼和受礼上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3.思维差异
  中西方人在思维上存在以下差异:
  (1)整体与个人的问题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而西方人重视个体性。在交往中,中国人到西方人家中做客吃饭,主人问:你们想吃什么?(What do you want to have?),中国人会回答:随便。面对随便,西方人很难理解,不知该怎么准备这顿晚饭。中国人思维深处认为应该客随主便,这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2)重利与重义的问题
  中国人重义轻利,西方人重利轻义或义利兼顾。例如: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 、 self-image (自我形象 ),self就是自己的意思。中国人义字当头,这是5000年的文化造成的,而西方人更注重利益,这也是现实主义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对此西方人却不知如何是好。
  二、英语教学启示
  教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解释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文化差异和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通过了解西方的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1.注意文化的导入
  (1)鼓励学生阅读和掌握英语读物
  学生有必要了解西方特别是英美文化,理解另一民族的价值和信仰,风俗和习惯,从而尊重文化差异。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文章,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最直观和最实际的语言情景,使他们能边看边听以达到理解语言内容,洞悉文化差异,提高对英语理解能力的目的。
  (3)增强学生对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接纳意识
  让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区别对待文化, 培养学生对本族语及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处理及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接纳意识
  (4)用文化意识来引导英语教学。
  教师在讲授语言点的同时,更应注重教授语言在真实场合下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得体的语言,增强学生的文化习得观念,教师不仅要教授二种语言的对比,同时还要导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教师应在各个教学阶段给学生以正确的文化引导,并注意让学生洞察和挖掘课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最基本的。文化差异必然首先体现在词汇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将词汇进行分类加以学习。第一类是意思一致,延伸意义大体相近的词。如rose(玫瑰),在东西方都代表着爱情,但汉语中玫瑰在特定的环境下又可指美丽而又不易接近的姑娘。再如owl在东西方均有不吉利的意思,是厄运的代名词,但在英语中又常把它看作是聪明的象征。第二类是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缺项。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词汇缺项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词汇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例如像班门弄斧、半路出家这些成语则是汉语中独有的,而英语中也有独特的表达法,如:a frog in the throat,a bee in one,s bonnet。第三类是意思一致,但延伸意义不同的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同一类事物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造成语言的不同,使词汇含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在美国指大学教授,而在中国指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第四类词是意思一致,但在一种语言中文化内涵丰富,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只有表面涵义,这种词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bamboo在英语中只是一个单词而已,而在汉语中竹子这种植物却用来形容性格正直、坚定的人,古往今来,人们画竹、咏竹、颂竹,正因为其具有的高尚的文化内涵。

  可见词汇本身意义丰富,讲词汇要涉及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词汇典故,引导学生分析词汇所带来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词汇本身。
  3.注意翻译上的文化内涵
  翻译千难万难,难在二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有些在一种文化中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可以意会的这一现象,让学生懂得通过词汇表层含义,进入到语篇、语境,并通过上下文猜词悟意,采用不同的译法,真正挖掘把握其内涵,教会学生从文化角度来分析,理解原文,懂得英汉文化的差异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化缺省现象,文化缺省具有很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缺省的内容往往在原文中找不到答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到这样的缺省时一时难以理解,应训练学生习惯于将语篇中的内涵与语篇外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例如在讲授英语及汉语比喻翻译时,应注意从文外的视角去分析其不同,现举二例说明。例1:That guy Morrow was about as sensitive as a goddam toilet seat.直译为:要说敏感,莫罗那小子就和讨厌的马桶坐垫差不多。,原比喻要表明的是莫罗的麻木迟钝,语言幽默风趣,但在汉语中“马桶坐垫”却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显得平淡无奇。例2: 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直译为:玛丽和她妈妈长相很像,在英语中把人比作“豌豆”,给人们逼真的形象感,但在汉语里人们却认为似乎将人比作“豌豆”有不敬之感,很难理解。再如: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而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汉语讲“快乐得像只鸟,而英语则说:as happy as a cow。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
  没有交流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永远不会有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不断地渗透中西方文化在英语和汉语语言方面的对比知识,让学生懂得只有透彻理解英语文章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做到融会于心,只有抓住英语语言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才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