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通过对N大学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群体性特征明显,且班级、宿舍的学习风气整体有待加强。本文运用群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N大学的教育实践,提出通过完善规范管理机制、优化评价引导机制、融合教育教学联动机制、突出支持帮扶机制构建高校学风建设体系。
关键词:群体动力理论;学风建设;联动机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突出。
学风建设系统由人、组织、管理和环境等若干子系统构成,呈现出开放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涵盖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而实际上,大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其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缺乏,会造成自身学习效果欠佳和不良学习风气蔓延,进而影响学风建设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学风建设的环境因素分析和环境建设,可以更大程度上保障大学生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将外部激励内化为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学风建设实效。在此,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视角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1群体动力理论的基本原理
1.1理论内涵
群体动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首先提出的。勒温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将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定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即用公式B=f(PE)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人(Person),E表示环境(Environment),f表示函数(function)。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在组织环境中,群体是普遍存在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存在许多虚拟群体。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会存在于各种群体中,例如班集体、宿舍、学习小组、学生组织、社团等,学生的学习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因此,群体动力理论适用于学生学习环境的群体性特点。
1.2动力特征
勒温在其场论体系中,认为人的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带有吸引力或排斥力,也就是说,群体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有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有同伴依慕、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竞争和共生等关系类别”。正是这些动力因素同生并存,并相互作用、抗衡、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这就是群体的动力特征,包括约束力、驱动力和耗散力等特征。约束力主要指已经成型的群体规范对其成员形成的影响作用,使成员按照群体的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驱动力主要指创造群体效应、促进群体发展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耗散力主要指来自于群体冲突、消极环境等带来的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抵消的力量,是群体的“负能量”。积极的群体动力环境需要增强约束力、驱动力,减少耗散力。
2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所在群体的学风现状,笔者在N大学本科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学生所在的两个主要群体(班级、宿舍)的学风现状。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3169份。根据反馈数据显示,学生所在群体的学风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2.1班级课堂不能全勤,学习状态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调查显示,61.87%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的出勤情况是基本全勤,偶尔有人请假;33.84%的学生认为班级出勤情況较好,偶尔有人缺课或迟到早退。对比“旷课三次将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管理规定,这样的课堂出勤状况不尽如人意。在学习状态方面,61.73%的学生认为班级同学总体都很积极,听课认真,互动良好;34.18%的学生认为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很积极,部分学生比较消极。因此,需要依据各类学生管理规定,强化管理促学风。此外,对于“遇到不感兴趣的课程,我依然会准时上课、认真听课。”这一题项的选择,仅有30.77%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学生受身边同学影响明显,宿舍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显示,在“你认为什么最能激励你努力学习”这个问题上,有43.69%的学生认为是周围同学的努力,33.77%的学生认为是奖学金的激励,15.74%的学生认为是优秀同学的典型示范作用,6.8%的学生认为是师长的督促。可见,学生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最为明显。然而在调查中,仅有30.81%的学生对“所在宿舍的学习氛围好”持完全赞同的态度,比较赞同的占比29.57%,基本赞同的占比23.25%。可见,学生对于宿舍的学习氛围评价一般。将该题项与年级做交叉分析发现,学生宿舍的学习氛围,从大一到大二线落差较大,对宿舍学习氛围好持完全赞同态度的占比从39%下降到25%。因此,需要在维持和加强大一年级工作的基础上,在大二年级继续狠抓宿舍学习氛围建设。
3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学风建设体系研究与实践
3.1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加强约束力
在学校层面加强对于课堂、宿舍的抽查力度,重点整治学生迟到、旷课、散漫、懒惰等行为,从晨读、上课出勤、自习抓起,规范学生的一日学习生活。在学院层面,制定学业警示督导管理办法,并依托信息化系统,对学业成绩达到一定红线的学生,逐级给予学业约谈、学业预警、学业警示、学业严重警示,并将意见分别推送至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管理人员。在辅导员层面,通过加强进课堂、进宿舍、谈心谈话制度,全面把握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并及时开展学业成绩分析、考风考纪主题年级会,贯穿价值观、学业观、实践观教育。 3.2优化评价引导机制,提高驱动力
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学校层面建立学风观测评价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科生学风建设工作考评办法,选取学生上课出勤率、考试通过率、英语等级通过率、学位率、平均学分绩点、升学/出国率、违规违纪发生率等观测点进行动态监控,将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考察相结合。每周对数据进行公示,逐步形成一种自觉遵守、自觉学习的氛围。
此外,对N大学考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每年有近60%的学生选择本校考研,然而在本校考研报名的所有学生中录取率不足40%。因此,从提高群--体驱动力的角度,可以实施考研助跑计划,一方面通过开设考研辅导讲座、考研报名合理分流等措施提高学生群体的考研成功率,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化培养能力,大力宣传国(境)内外联合培养、交换生、暑期国际课程等政策渠道,引导学生打开国际视野,早做准备,提高出国率。
3.3融合教育教学联动机制,增强内驱力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个人的一切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环境的因素通过作用于学生自身而发挥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风建设最本质的要求。根据奥苏伯尔学业成就动机理论,内驱力包括认知、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
3.3.1强化专业教育,增强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興趣。对于认知内驱力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兴趣。
3.3.2强化生涯教育,增强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因此,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管理的角度,一方面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度、广度和延伸度,不仅在大一开设课程,也可以由辅导员在每个年级开设;另一方面,通过学业成果展示和专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展示才能,并感受到自我能力的提高,意识到专业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3.3.3强化氛围营造,增强附属内驱力
对学生而言,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是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适当运用奖励措施,另一方面多搭建展示平台,营造同伴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3.4突出支持帮扶机制,转化耗散力
通过对N大学学生统计分析发现,在校生中有近3%的学生是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且呈现出学号临近的特点。这部分学生虽然占总体学生的比例不大,但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小。因此,必须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支持和帮扶工作。N大学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支持帮扶平台:一是校院两级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二是军事素质拓展训练营。
3.4.1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
以“精准辅学”为宗旨建设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为学业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延伸空间。学校成立学支中心,各院系成立分中心。学支中心负责对分中心的日常运行和工作开展给予支持,并对分中心工作进行考核。分中心根据学支中心的整体规划部署,并结合院系实际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包括面向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课程和面向本院系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
3.4.2军事素质拓展训练营
充分发挥退伍士兵和校内国防生的军政素质优势,由他们担任教官,面向学业困难学生举办军事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加强军政素质训练达到规律作息、提振信心、塑造精神的主要目的。以21天为周期,集中住宿,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在课程空闲时间,完成早操、自习、夜训、军政知识学习、拉练、打靶等科目。参训学生表示学有所获,找到了组织,提振了信心,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8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