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以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结合自身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初步探索性改进。本研究从联合应用多元教学、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坚持实验室开放四个方面优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和能力的目的,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创新能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已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连接的桥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能创造性解决各种临床实践问题的医务工作者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以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学生主动学习兴致不高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其教学内容相对深奥抽象,而且理论概念较多,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实验教学采用教师课前讲解、现场演示、巡回指导学生动手这一模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只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影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潜能的释放,致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大,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1.2教学模式创新性不够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单调的“填鸭式”方式传授知识。伴随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飞跃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不断涌现,以往的教学模式彰显出不足。在实验课程设置上,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内容创新不够;综合应用性、创新设计性实验内容占总实验课时的比例较低。这都导致学生的创新及探索意识欠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主观意愿。
1.3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考核以期末测试总结性评价为主,以及实验教学考核还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批改为主。学生期末臨时抱佛脚,集中短时复习,理解和掌握不到位。学生重理论轻实验,书写实验报告不认真甚至存在抄袭现象。这种考核体系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掌握程度。
1.4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
现有的实验室仅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运转,一些实验只能以多人小组为单位完成,并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设备更新较落后;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情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不够,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匮乏,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要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就必须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指导,对以往的教学弊端进行优化与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新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策略
2.1联合应用多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医学院校基础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特点,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坚持联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扬长避短,彼此促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1坚持多媒体传授式教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抽象、内容深奥、章节之间极具连贯性。多媒体传授式教学法是首选的教学方法。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成果,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辅以多媒体技术传授教学,结合板书,使抽象知识通俗化、形象化,进而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掌握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2.1.2建设在线网络教学资源
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在线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可以设计制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线开放课程,再结合蓝墨云班课应用。云班课是以电子设备为前提基础的教学班,脱离黑板粉笔的结合技术的教学,利用高科技教学工具,使教学效果外化,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相互共享。一方面,可以建立班课,包括发布消息、上传研究热点、前沿资讯等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班课,包含作业活动、答疑讨论、头脑风暴、在线测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1.3引入临床案例丰富教学
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教育重要目标之一,教学全程要重视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临床实践的内在关联。在处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结合时,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讲解疾病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理与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质量。
2.2加强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学生通过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勤记录,才能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删减部分陈旧验证性实验内容,将部分具有关联性独立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还可以增加一系列科研性的深度综合性实验项目,并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分层次分阶段选择性增设。这些综合应用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系统性掌握,切实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同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更有利于满足当今基础医学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2.3课堂教学体现形成性评价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和成果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该模式区别终结性评价模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学生综合成绩由期末卷面测评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科研项目申请书撰写、实践操作考核以及课题综述三部分组成。科研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评价则有至少两位中级职称或获得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指导老师参与,该项测评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熟练程度,评价其实践动手能力;课题综述是要求学生结合学科前沿热点,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统计数据等撰写研究报告,该项考核能评价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其对研究材料的整理以及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4坚持实验室特色开放,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安排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指定的仪器设备上,机械地完成既定实验内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调动,挫伤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信心和积极性。开展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鼓励有主观意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形成特色开放流程。
基本流程为:一是小组申报。在实验室开放前,要求有意愿参加的学生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自选课题,提交具体实验方案;二是筛选项目。专业教师审查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和实践性,筛选出参加开放实验项目;三是项目管理。指导教师协助学生课题团队开展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四是撰写论文。项目结题验收合格后,学生课题组完成实验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统计,并将研究成果以论文或研究报告形式提交。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竞赛及年会展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提供了进行实验研究和探索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意识。
3结束语
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本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进一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探索与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相适宜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实现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最高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8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