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改变了原有的竞争环境,消费者群体效应、消费者与企业的信息交互模式、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等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将企业的发展核心定位于消费者需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的战略转型还存在诸多问题,分析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对于促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企业管理;战略转型
一、互联网经济及企业转型的内涵
信息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而互联网经济并非单纯地将各个行业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而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高度融合在一起,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其将互联网的集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水平。可以说互联网经济不仅包括了新的商业模式,其还涵盖了新的业务体系及新的经济体。企业转型升级是指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内部经营管理动态能力发生变化时,企业管理者在经过全面调查及分析后,改变企业原有的经营目标,根据企业的内部、外部变化重新制定目标,使得企业在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作用下具备更高的快速调整及变革的能力。
二、互联网经济为企业转型带来的机遇及挑战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一方面,互联网经济为广大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互联网经济背景下“O2O”电子商务飞速发展,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发展线上、线下两种模式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在有限的人力及物力下提高产品的销售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网购市场的不断兴起与发展使得我国的网络交易额呈几何倍数增长,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2017年我国的网络交易额在6万亿元,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为网络购物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消费习惯、购买方式早已与互联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即使线下消费也多选择移动支付,互联网经济已经深入到消费者生活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迅速占领了传统企业原有的市场地位,面对面的交易模式使得很多企业大量丢失市场份额,网络中的各类电子商城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及便捷的购买方式,降低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而面对面交易不仅限制了交易的数量、交易形式,而且消费者还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因此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市场环境,根据市场情况、结合自身的条件加快升级转型,以更好的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
三、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可以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经济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的战略转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战略转型存在转型路径依赖的问题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某个组织或个体在选择了某个模式后,受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组织或个体会按照原来的思维模式延续现有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企业会不断强化原有的思维模式。企业要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必须要重塑核心竞争力,打破原有的运行模式,根据现有的知识、经验、研发能力等,重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然而企业一旦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又会以此为基础尽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思维定义。由此可见,路径依赖反映了企业转型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企业往往很难超越路径依融,导致战略转型陷入困境。
2.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弱
信息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国的企业一直坚持“以市場换技术”的策略,很多行业、很多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创新”的观念,只看到了技术引进的短期效益,忽略了企业的自主研发,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技术,对重要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不利于企业的战略转型。
3.企业失去成本优势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世界各国的企业前来投资,成本低也是我国很多企业的主要优势。然而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中,各个国家都进入了智能生产的领域,发达国家在价值链中的投资也会逐步减少,而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经济发展,在向集约式发展转型过程中,我国成本低廉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此外,我国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也是影响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客观因素。
四、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企业要加速战略转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开发多层次的发展模式
企业战略转型存在转型路径依赖的问题,可以针对该问题开发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建立线下引流类O2O模式。前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营销,推广企业品牌,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再通过各种营销组合、优惠策略进行线下销售引流。线下引流模式具有单向性强的特点,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以商品价格为主,价格因素决定了用户的交易行为,企业与用户完成交易即完成交集。该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线上与线下的双重服务,以扩大自身的客户群体,完成客户引流。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交易服务类O2O模式,企业可以构建专业的电商管理部门,可以构建自己专属的O2O交易平台,也可以与专业的O2O平台交易,用户可以通过交易平台完成一系列交易流程,该模式适用于生活化场景,实现线上线下双向盈利。此外,企业也要实现经营管理思维的转型,在传统业务中融入互联网思维,突破固有的思维禁锢,抓住消费者消费升级的有利条件,洞察消费者消费行为及消费理念的变化趋势,重新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转变服务理念,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
在大眾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传统企业标准化、低成本竞争的战略已经不适用,企业必须重构其市场基础及商业模式。消费者对于小批量、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在智能化生产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的价值链会逐渐转变为需求驱动的柔性化体系,呈现出显著的智能化特征。并且企业还要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产品消费者的衍生需求,通过“产品+服务”、“产品+设计”等功能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企业生产及服务的个性化、情景化、定制化及交互化特征,“产品+服务”的理念促使企业向着“服务商”转变,由基于产品管理的生产经营转变为基于客户管理的经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场景化消费体验。互联网经济中,企业的竞争核心转向企业产品相关的关联服务与支持服务,新的商业模式还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消费者创意设计及文化属性,企业会更多地关注消费者、产品要素供应商、服务要素提供商等,促进三者的互相协同,优化资源集成。此外,企业要突破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形成新的生产型服务、知识型服务、公共服务等,提高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文化品位及技术含量,真正实现高增值服务、高智力人力资源结构、高情感体验的现代服务。
3.组织架构转变为二元管理组织体系
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的组织架构变革要体现出智能化、网络化、开放化的特点,以促进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及不同部门间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网络状的连接循环模式。二元管理组织体系既能提高大规模的生产效率,又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的要求,具备灵活性与高效性的特点。整个组织架构包括决策组织、研发组织、生产组织、市场组织等几个模块,其中决策组织主要进行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研发组织则提供关键技术突破等技术升级;生产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构建智能制造与技术解构与集成生产体系,以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组织则建立市场平台,疏通信息渠道。上述各个组织互相联通,最终形成开放式的网络循环模式。
4.向内的职能分工转变为向外的协同合作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执行力越好,证明企业的协同分工水平就越高,企业通过协同分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各职能部门、业务流程的协同合作,还要促进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连接。企业要在内部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流程的协同合作,其通过表单、审批流程等将组织全员参与企业高效生产;在此基础上向各业务系统之间延展、整合,将企业相关资源集成于一个统一的平台架构,打破各领域产品的边界,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不同组织、不同地区之间的动态性、集约性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外部各相关环节之间的高度协作。
参考文献:
[1]徐明华,李红伟.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10(2):45-49.
[2]卓越.全球价值链治理、升级与本土企业的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9(1):93-98.
[3]周长富,杜宇玮.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昆山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J].世界经济研究,2018(7):23-28.
[4]周骏宇,李军.广东外贸企业的困境、转型升级路径和政策需求——基于结构方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8,29(4):4-15.
[5]毛蕴诗,姜岳新,莫伟杰.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与OEM企业升级战略——东菱凯琴与佳士科技的比较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6):135-145.
[6]宋利康,郑堂介,黄少华,等.航空智能制造技术——飞机装配智能制造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5,482(13):38-45.
[7]谷雨,杜宝瑞.明确发展方向 提升智能制造层级——访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杜宝瑞[J].航空制造技术,2016,514(19):22-23.
作者简介:王健(1978.05- ),男,辽宁义县,本科,高级经济师,辽宁调兵山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方向:经济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5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