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需求下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文献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专业特色建设为高职院校建设提供了强劲助推力。本文梳理了以往学者关于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观点,深入考察了专业特色建设的意义、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以期有助于专业特色建设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专业特色;专业趋同;建设;路径
   一、专业特色建设的意义分析
  (一)特色建设有效的降低专业趋同现象
  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不但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不清,而且也不没能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王萌(2012)[1]认为高职院校“只是单单从规模、数量、速度出发,采取粗放式经营,结果造成高校特色淡化,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趋同等现象”。王一定(2013)[2]对专业趋同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祛除“趋同现象”做了尝试性分析,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发展优势产业”,通过“挖掘学校历史沉淀,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从而减少趋同现象。
  (二)特色建设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张灵(2012)[3]提出“专业特色本质上应该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表现为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素质与能力”。刘敦虎(2013)[4]认为专业特色建设将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必须将培养模式由以往的“通才”转变为“多元化”个性人才,从以往的“学校单一培养为主”转变为“校企政协同培养”。
  (三)特色建设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不同于本科院校,它更强调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及服务于区域的能力。丁浩(2015)[5]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所办专业的竞争力,同时表示“从外显特征指标看,高职院校专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专业特色、专业实力与毕业生质量三方面”。由此可见,专业特色建设势必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二、专业特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化
  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它保证的特色的形成性与可持续性。杨代治(2008)[6]认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处理好“教学课时分配过程中的矛盾”,又要处理好“必要课、必要课时与人情课、人情课时之间的矛盾”。蔡森(2015)[7]提出打造综合型特色人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全球化。
  (二)课程设置特色化
  课程设置的特色化是打造特色的重要手段与平台。尤怡红(2016)[8]认为特色来源于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实践操作性课程。高职课程应该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成果,删除与实际脱节的理论要求,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特色化
  通过传授知识,创造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师资建设保障了专业特色可视化。郭英剑(2018)[9]提出为了实现“特色”,在教学中应该紧抓师资队伍建设。严静鸣(2019)[10]指出要配备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师资力量,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小组,从事教师培训、人才引进、实践交流等活动。
  三、专业特色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解析区域需求,定位专业特色
  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与规格均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张俊青(2018)[11]指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改革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此专业特色的形成应该出于区域的发展定位与对毕业生的能力需要。
  (二)找准专业优势,深度优化与挖掘
  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其他院校的同专业进行对比,一方面找到差距与不足,另一方面形成与之不同的优势与特色。李善山(2007)[12]提出了具体的专业特色萌芽方案,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专业雄厚的底蕴,创特色,在专业的核心技能培训和考核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三)改善师资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在未来师资中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蒋和平(2014)[13]认为中青年教师在“双师型”师资孕育过程中,考取本专业行业的相关证书是一条可行道路。彭礼(2015)[14]认为“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企业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从横向上看,专业特色建设归结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几项因素;从纵向上看,专业特色建设分解为结合地方产业确定需求,立足优势挖掘特色,改善师资等一项项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萌.趋同与发展-山东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2,(05):89-93
  [2]王一定.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形成的原因及祛除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15):28-30
  [3]张灵.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28-30
  [4]刘敦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科学,2013,(09):107-109
  [5]丁浩.基于AHP-FCE的高职专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12):87-91
  [6]杨代治.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05):95-96
  [7]蔡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8,(02):7-9
  [8]尤怡红.优化专业课程资源,加强职业能力培养[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09):85-86
  [9]郭英剑.国标语境下对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1-4
  [10]严静鸣.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13):48-51
  [11]张俊青.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特色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8,(07):48-52
  [12]李善山.高职教育创专业特色的路径思考[J].成功(教育),2007,(08):198-199
  [13]蒋和平.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4,(05):154-158
  [14]彭礼.品牌与特色: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4):156-158
  作者简介:
  杨金坤(1986-),男,山东省滨州人,经济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庞孟瑶(1988-),女,重庆永川人,经济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货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2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