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后勤改革从1999年前后启航,提供了高校规模化发展所需要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有力地支撑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以更加深入的改革使后勤发展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适应,成为后勤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凸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改革深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后勤改革的核心,是提供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以改革来促进后勤服务保障,与学校的发展改革需求相适应是永恒的主题。
  1 后勤服务内容发生变化
  体现为后勤所包括的服务范围更多,不少的学校在传统水电暖、饮食、环卫、宿舍、教室、车辆等内容的基础上,将基建、医院、附小、附中、幼儿园甚至是资产管理纳入后勤服务范围。与服务范围增加不同的是分管的校领导人数变少,原来多个校领导分工负责的局面被一个校领导全盘负责所代替,管理协调力度增大。纳入后勤的资源增多,统一调配的力度增大,从总量上和整合上提升了后勤服务保障的总体实力。
  2 保障二字的内涵发生变化
  高校后勤历来把教育性和公益性放在首位,始终把保障学生住得下、吃得饱等基本需求作为保障主体,并为此对校内各种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严格的审批和限定。目前,虽然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仍然把确保每个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相关费用作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尤其在服务价格方面要求远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相应的服务环境、设施设备也以满足基本的需要为普遍原则。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长层面、学生层面的需求已经从传统型的服务环境一般向服务环境美、服务质量高转变;在服务价格方面也从重视低价向能够接受甚至希望提供相对高质高价位的服务方面转变;在服务提供方式方面从传统的定点服务向远程、移动、上门服务等方面转变。低價、低质、低水平的服务成为学生选择走出校门或者通过互联网和物流的高速公路进行校外消费的主要原因,在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因服务人群的外流削弱了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后勤服务在内涵的发展上,重新探索、认识师生需求,适应社会新的生活服务方式,尤其在观念上转变惯性思维,以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3 自有服务实体在本校的服务范围缩小
  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持续推进和国家关于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不少的学校将本校的服务市场向校外服务实体开放,引入社会后勤服务企业承担校内的后勤服务内容,且总体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后勤服务项目被委托运行,原来全部或者绝大部分校内服务内容由自有后勤服务实体承担的局面,逐渐转变为由校外服务实体承担,校内服务实体承担的后勤服务内容总量不断缩小。
  4 原学校在编职工减少
  绝大部分的学校对原学校在编人员在后勤实体中实行了“只进不出”的用人机制,减少的人员编制被学校回收用于增大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数量。在单向流动的政策下,加之后勤工作需要承担的巨大心理和身体的压力,学校其它部门的人员鲜有愿意到后勤工作。这样后勤人员减员后,无法补充在编人员,原学校在编人员持续减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原在编人员占后勤总人数比例为10%左右,大部分学校总人数不足100人,且工作年限基本都超过20年。在近3-5年内,绝大部分人员将退休,为了补充退休人员的岗位空缺,自有后勤不得不聘用校外人员承担相应的工作,校外人员在高校后勤中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上升。后勤服务人员将逐渐变化为与学校没有直接人事关系的员工,高校后勤与学校的直接人事关系持续变弱。
  5 校内甲乙方模式逐渐被甲乙方合并所替代
  校内甲乙方模式在改革初期成为推进后勤社会化、实行企业化运行的主要模式,为绝大部分高校所采用。近年来,甲乙方关系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畅、资产关系不明、内耗大、招投标难以符合国家要求等弊端表现突出。不少高校从理顺管理、消除内耗、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角度将原来的校内甲乙方合并成立学校下属的后勤保障部,代表学校承担后勤服务保障业务。部分高校在合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原来不属于后勤直接管理的业务板块,形成大后勤、大总务管理模式。这种大后勤模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6 后勤的主要工作从办后勤,逐渐向选后勤、管后勤转变
  后勤社会化使得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或多或少的后勤服务项目交由社会公司承担,部分省份的学校几乎所有的后勤服务都由校外后勤服务实体承担,学校自身不再保留从事后勤的队伍。据报道,市场上的后勤服务实体总数近万家,这些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抗风险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对高校后勤服务特点的把控能力等差距很大,可以说是良莠不齐。要在众多的企业中挑选出实力强、责任心强、熟悉高校工作特点、服务成本在可控范围内的公司难度很大。这就需要作为学校后勤管理的部门,在不实际从事后勤具体工作的情况下,更准确地把握这些公司的实际,并挑选出符合自身学校实际服务要求、资金支撑能力范围内的企业,必须实现从原来干好后勤到选好后勤的角色转变。这些校外服务实体以契约的形式进入校内后,能否有效地落实契约内容,需要校内后勤管理部门通过监督检查来督促、落实,后勤服务工作本身工作内容多、工作环节多、工作地域广、工作时间长,而且每一个工作内容都是体现在具体实际的工作中,每一个工作行为又直接面对师生,要确保引进公司的服务质量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监管工作的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具有较高的后勤监管能力,要从以前重在办后勤的角色转变为现在管后勤的角色。
  7 劳动密集型后勤向现代化后勤转变
  传统后勤员工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及以下人员为主,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手勤、腿勤、脚勤是传统后勤的“三宝”。随着60后、70后原农村员工的逐渐老龄化,新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甚至包括00后人员,大部分不愿从事体力劳动,一线劳动力补充困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70后走上了中层甚至是高层领导岗位,这些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其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将更多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应用到后勤服务工作中。近几年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自动化设备、智能化设施也为机器部分甚至在某些环节全部代替人工创造了条件。扫地车、洒水车、米饭生产线、馒头生产线、洗消线等各种小型、大型设备随处可见,智能化设备成为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降低劳动强度等的主要抓手,在部分工作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8 服务保障向服务育人转变
  服务保障历来是后勤工作的核心甚至是全部内容,确保后勤服务各项工作安全可靠运行是后勤工作的立身之本,后勤工作的着眼点历来是放在办事情、管设备上,育人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辅助的地位。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三全育人”“劳动育人”等回归教育本质的思想认识在高校后勤领域进一步加强,后勤系统也逐渐形成了从服务育人到育人服务的转变,围绕育人开展后勤工作成为高校后勤实体的共识。在育人共同使命的引领下,学校的支持、利益共享的机制、制度化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服务育人、劳动实践等工作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且形成了综合推进的局面。育人服务使后勤从原来相对独立的保障支撑作用變为更多地融入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的有机部分。
  9 信息封闭向信息公开转变
  传统高校后勤在内部是一个空间相对封闭、内容相对全面的小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通过把控校门就可以阻止校外的服务进入校内。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避免社会良莠不齐的社会服务进入校园而导致的潜在安全隐患;二是可以有效地保护校内市场的消费总量,总体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后勤持续发展的。
  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社会供给的持续丰富,随着师生需求多元化的不断增强,师生在校外接受到了校内不具备的服务项目或者服务质量、体验优于校内服务的内容,这些服务被师生主动选择,并沿着互联网和物流的高速公路跨越了学校的围墙,进入了校园。这些进入校园的服务分享了校内的服务市场,挤压着校内后勤的服务空间,也给师生的安全带来隐患,高校后勤无法像往昔那样通过管理校门有效阻止这些服务对自身和师生的影响。后勤解决这些影响最有力的举措是就是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改变自身的服务方式方法,同时积极向师生提供了解自身服务的机会,尤其是在食品相关的采购、存储、半成品及成品加工、烹调、售卖等各个环节,改变原有信息相对封闭的状态,在可控的范围内,不断地增强信息公开的力度,以获得师生的认可,同样也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
  各地学校后勤的变化参差不齐,但稳中求进是基调,相信这些变化将塑造更加时代化、特色化的中国高校后勤工作模式和体系,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做出中国特色的后勤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学锋,邓健,王学庆.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育人途径体系构建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119-122.
  [2]顾晓东.提升高校后勤员工综合素质的思考[J].才智,2017(2):42.
  [3]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6):221-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