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模式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旅游产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发展产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逐渐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由以往奢侈的社会活动转变为常态化的社会活动,旅游形式和目的也逐渐趋于多元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绿色产业,具有能耗低和创造附加值的重要优势,充分研究我国旅游业发展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旅游产业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功能出发,探究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旅游产业创新模式发展路径,旨在推动我国旅游行业不断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功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62
[中图分类号]G812;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2-0-02
0 引 言
近年来,旅游行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表现。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地域性,这些多种多样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开发不仅是我国千年历史的文化沉淀,也是地域居民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资源逐渐成为繁重工作压力下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常见消费形式,不仅有助于我国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和保护,还能够以旅游资源作为架构,推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挖掘餐饮、住宿以及交通等不同行业的经济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1 旅游產业在当前社会下的区域经济功能
1.1 提升区域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行业的发展是以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投入作为基础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化服务导向,从而获得旅游人群的消费收益,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的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升经济效益。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旅游行业开发和发展能够形成广阔的服务范围,从而形成全面的经济收益,受旅游业地区的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区域餐饮行业、住宿行业以及交通行业等多行业的全面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仅会为区域经济提升带来一定的积极效应,还能够有效形成系统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留和宣传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实现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1.2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旅游产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效益,同时还能够调整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对当地的居民消费观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推动人们思想的发展,不断改变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和思想结构,旅游产业本身对经济的带动和牵引作用十分强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资金流动,进一步扩大当地居民的消费程度,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方便政府利用资金税收进行更好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社会环境下,经济新常态使我国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出现重组,旅游行业发展中,明确服务功能和经济功能,能够有效优化当地旅游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提升对当地区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物资等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转化。
1.3 形成旅游民族文化经济效益
在我国旅游行业资源发展中,受地域环境和区域特征的影响,我国的旅游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其中以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和兴起,逐渐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经济的牵引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受交通、通讯以及设施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民俗和传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相对多样化,包括对单向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多项资源的综合开发等多方面的情况。这种开发模式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地区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水平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还推动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增加了旅游行业的发展价值。
2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2.1 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不足,缺乏发展力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国家产业中政策宏观调控的一个新兴朝阳产业,已经被放在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和突出位置。尽管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国外的旅游业发展来讲,我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地区对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缺乏充分认识,也没有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我国目前旅游产业开发和市场化的运作情况缺乏认识和研究,在区域合作问题上缺乏市场认知和战略眼光,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上缺乏相应的引导战略和政策,这些情况都导致我国旅游产业出现发展问题。因此,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强化对旅游业的发展认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转型,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的新兴产业。
2.2 旅游产品组成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
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以服务为支撑。从这方面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是当地旅游地区向游客提供的各种服务,是游客花费金钱所换取的旅游经历。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无法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开发相对缓慢,导致我国旅游产品品位较低,缺乏开发深度,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国内外影响的突破性项目和产品。现有的旅游项目中,我国主要是依靠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来发展,开发规模相对较小,缺乏一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游客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形成了供求错位现象,无法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扩大游客的消费程度,从而导致旅游市场和行业无法满足旅客的全方位需求。 2.3 旅游行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创造力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兴衰程度。尽管我国目前的旅游行业发展持续向好,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旅游市场的主体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导致部分景区在人员管理和体制管理上存在不畅通和不灵活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这种不够健全的旅游保障机制使相应的员工缺乏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意识,传统思想十分严重,没有市场压力和经营意识,缺乏创造力,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3 创新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3.1 提升旅游产业战略发展地位,促进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交通行业、餐饮行业和住宿行业等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是我国区域环境主导下影响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因此,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明确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实现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全面优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行业优化转型和快速发展。在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位置的过程中,可以加快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实现将一些粗放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特征逐渐转变为具有深度开发特性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从而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他们的服务感知力,将观光型的旅游产品逐渐转变为集观光体验、游戏互动、休闲娱乐和特色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化旅游产品,从而推动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飞速发展。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并不仅仅体现在战略地位上,还着重表现在经济结构上,通过发展和创新以旅游资源和文化为支撑的多种经济表现形式能够有效推动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多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效益多方位提升。
3.2 延长旅游行业的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
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強对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化建设而形成合理的配套产业,不断延长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链条,推动旅游行业经济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需要首先与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文化体育事业、精心策划和举办带有旅游特色的经济和体育赛事来加强我国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形成旅游、金融、地产、餐饮产业等多方行业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态势,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经济发展、创新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模式。不同产业与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链条,还能够在旅游资源的推动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向,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从而有效提升产业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
3.3 完善旅游产业人才与发展保障机制,落实产业政策
在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方面,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人才机制保障和产业机制构成等多方面来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以科学完善的旅游保障机制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首先,深化旅游体制的机制改革,充分把握好政府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定位,结合市场管理政策和机制以及当地区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来强化旅游市场企业和旅游者的服务功能,从而提高经济价值;其次,加快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区旅游资源网站和市场网络信息平台等完善旅游管理系统,对游客和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最后,构建人才成长机制,不断丰富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通过建立旅游竞争力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通过高校联合和企业发展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旅游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才发展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晓鹏,何治利.信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先锋,2019(1).
[2]孙楠.“一带一路”愿景下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5(3).
[3]王皓.变革时代我国旅游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4]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三)——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16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