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地方产业发展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高职教育中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方向,根据涉外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产业特点的新思路,试图探寻同时兼顾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地方旅游产业与高职旅游教育共同发展。
[关键词]地方产业;涉外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4.081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4-0-03
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对专业涉外旅游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旅游教育支撑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涉外旅游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专业的旅游教育则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从行业特点和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应用型的旅游人才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培养,高职教育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地方旅游产业能够为高职旅游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先进技术。因此将旅游教育同地方产业发展关联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实践和旅游教育理论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使毕业生兼具教育性、经济性、社会性,同时也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中旅游专业毕业生实现更好的就业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规格、学制,以及为完成教学而采取的培养过程中的构造和运行方式。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产教融合,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新型产教融合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将产业实践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
2 高职涉外旅游教育的现状
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特点分析,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相比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总体文化素养的厚重度不高,在非专业领域里所积累的知识比较单薄。尤其在近年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和家长比较侧重以就业率为中心来衡量学校优劣,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急速缓解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课程设置中出现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度低、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等方面。具体到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东西学习较多,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就相对差了很多,到现实工作中运用起来就是照本宣科,实用性较差。以湖南省张家界景区的情况为例,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是该市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总体情况比较良好。但也有不少游客反应:张家界个别导游对导游业务不熟,对导游行业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认识,缺乏足够的导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带团时车上只会讲“荤”故事,山里也只能指指点点景点、带带路,不能给游客带来张家界风景及文化享受。这些劣质导游的表现,不仅对游客、客源市场造成影响,甚至在张家界本地市民眼中,导游都已成为贬义词,有些导游员甚至都不愿在别人面前表达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很多学生对于文、史、哲等方面知之甚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充分理解与景点相关的诗词、名句,对人文教育的内涵缺乏必要的重视和了解。
3 高职涉外旅游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1 教育与产业协同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分工和经济快速发展,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同样,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服务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行业、旅游服务业和旅游教育多层次深度发展的根本条件,而旅游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推动经济更好发展。地方旅游产业与高职旅游教育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从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增强旅游从业人才专业的实用性,二者融合也能增强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将人才效益直接转化为产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行业和产业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3.2 产业对教育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深层次发展趋势尤为明显,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地方旅游资源得到不断延伸和扩展。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旅游产业与高职旅游教育结合,可以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旅游产业中相关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更有利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双方可以达到双赢的和谐共生状态。全面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其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及链条,是地方产业对高职旅游教育产品的现实需求,也是高职教育不断修正自身培养目标的“试金石”。目前,国内许多景区在品牌意识、营销渠道、产业关联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严重制约着产业和行业持续发展。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智力资源投入和教育资源参与,这也是产业对教育的需求。
3.3 教育与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
国家《“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职业学校对接行业产业、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产业和教育协同发展的一个方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也提出了产教融合的试点要求,因此产教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科学高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采用双教练制教学,高职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作为双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共同参与企业经营过程,高职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实践工作,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用项目制教学与学习实践。开发的项目要符合企业实际,能切实为企业解决相关问题,高職学校教师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项目制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参与项目实践,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提高应用能力。企业也可以建立人才储备库,让参与项目的优秀学员成为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和后备力量。加强涉外旅游院校与行业资源共享,院校有机融入地方旅游文化,建立高职院校和相关旅游企业的深度联系,通过双方项目制合作,走上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道路。 3.4 政府引导提供方向和载体
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会自发调剂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但是现实社会中往往还是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皮尔斯指出,“公共部门由于若干原因涉及旅游业,各国政府干预的程度各不相同,主要是在较为广泛的政治理念与政策方面起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适度干预和介入,旅游业不能实现高速健康发展。政府引导支持产业发展是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可充分利用体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老工业基地旅游等资源,创新旅游發展方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引导、扶持地方旅游产业和高职旅游教育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完善旅游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使其得到延伸与发展。
4 加强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举措
4.1 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涉外人才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只有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才能更好地利用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事业长远发展,提高旅游事业的竞争力,同时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发展,我国旅游参观者的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相应地他们期望得到更高要求的旅游服务。对于涉外旅游人才而言,作为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除了给游客指路领路、规划旅游线路、安排衣食住行、保证游客安全之外,还要引导游客欣赏景区的自然景观,向游客讲解景区的人文景观及背后的故事,承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能。因此涉外旅游人才在不断增强自身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增强对文史哲的学习。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我国各地参观旅游,他们对中国的秀美河山和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为我国旅游景区增加了更强的观赏性。作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涉外旅游人才需要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时刻以“代言人”的身份和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4.2 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一线涉外旅游人才课程系
自我国加入WTO后,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提升涉外旅游人才的文化水平。通过涉外旅游高职院校课程学习,涉外旅游人才要能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掌握从事旅游服务需要的应变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也包括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相关景区营销能力。因此,涉外旅游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课程,使其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是全国专科层次普通高考考生,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知识和外语沟通交流能力较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较差,尤其是外语能力整体较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交流更加密切,跨国旅游也越来越普遍,作为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外语沟通能力是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加强学习的方面。这就要求提高外语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必须在整个课程体系有所体现,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本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有良好的业务知识储备和先进服务意识,与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步,与国际旅游业发展接轨。
4.3 建立双导师带队模式,提高实操技能
为了培养实践型、全面型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高职涉外旅游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很多教师没有相关行业实操经验,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机构的行业培训。甚至很多教师没有脱产参与过景区带团导游实践工作,空有一套书本理论知识,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到位,教授的课程理论和实际脱轨。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实行双导师带队模式,实行项目制管理,提高授课教师的实操技能。首先,可以安排高校教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同为导师,共同成立项目组,带领学生到所在行业企业进行实操学习,提高教师的实操技能;其次,对于企业中优秀的人员,或者具有丰富旅游带队经验的旅游服务人员,也可以引进高校,作为导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战性,丰富教学内容。
4.4 确立涉外旅游专业建设目标与发展道路
涉外旅游专业建设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以促进就业为中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课程,开设特色课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道路,加强行业和学校的合作,加大创新改革力度,让高职学校教师和学生深入一线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引导学生职业道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
5 结 语
目前,全国旅游教育普遍呈现出产业大,但人才少、专业能力不足的状况,此状况必须改变。地方旅游产业可以为高职旅游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促进高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而高职旅游教育可以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两者相融合,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只有培养出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才能让两者的融合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地方旅游产业与高职旅游教育融合能够带来更大的协同效应。因此,需要高职旅游教育与地方旅游产业不断加强合作和协同,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型培养方式。这样高职教育可以为旅游产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促进地方旅游产业与高职旅游教育共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璐,陈晖.湖南高职旅游教育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建设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6(21).
[2]袁春.高职旅游教育如何与地方旅游产业融合[J].企业导报,2016(14).
[3]王璐.高职旅游教育与地方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J].现代商业,2014(29).
[4]袁涵.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与高职旅游教育融合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7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