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蔚

  [摘    要] 自国家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后,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应用型高校应围绕“新工科”的特点与要求积极探索与改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文章就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素进行论述,探讨当前高校国际化服务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化标准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7. 096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7- 0234- 02
  0      前    言
  教育部于2017年2月启动了新工科计划,“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被称为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构成了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共同参与的局面[1]。新工科的提出为国内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指明了新方向。应用型高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更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1      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1.1   具备國际竞争能力
  “天大行动”中提出要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出发,将面向未来、领跑世界作为目标,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2]。为此,新工科应用型人才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知识体系上要具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同时,不断涉猎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从全球工业发展的视角去理性思考,培养国际思维能力,寻找国际发展机遇,推动国内传统工科产业的顺利转型与升级,同时,也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就能力结构层面分析,应具有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行业标准和准则,了解国际法律法规,适应不同文化对人才的要求。
  1.2   具有跨学科融合能力
  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要求高校对标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人才培养的新工科专业学科体系,通过注重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素养,通过融入业界培养专业技能,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提升跨学科融合能力,将传统工科与新兴工科有机相结合,为中国工业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人才。
  1.3   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
  可持续学习是与传统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在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和技能水平。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各种前沿新技术迅速更新。
  2      国际化服务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化办学理念不足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产业的人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近年来,新工科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化成为很多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之一,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的格局[3]。但相比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仍比较淡薄,尚未制定完善的国际化制度,同时,在经费投入方面也不够充分,因此,无法较好地适应当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2   国际化师资质量不高
  教师是制订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平台及引领国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但教师对国际化的参与度受所在大学的政策导向、晋升制度、校园文化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部分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学术背景、跨文化沟通水平、语言水平等。就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而言,无一支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制约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拥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专业水准,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其专业能力也才符合国际社会岗位需求,并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海外学术经历的教师,并且质量较低。在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将其简单理解为引进海外人才即可,不重视对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这使得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均难以得到提升,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国际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教学内容方面,外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大部分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倾向于对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与国际事务的洞察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三是应用型高校大多未建立起与国际行业标准相匹配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加之相关国际化教学资源不多,很难满足当前“新工科”战略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3      高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机制
  3.1   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新工科要求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高校要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制定国际化战略发展路线,增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用型高校要以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自身优势工科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更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努力推进国际化步伐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应用型高校急需制定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保证培养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制度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章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4]。 加大对校内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平台,便于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参加各种实训活动。以机械工程类专业为例可配备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本专业知识,加深对这些新技术的理解。此外,可与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国内外企业合作,搭建更多校外实训基地。   3.2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是大学国际化的主要策略,国际化课程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知识、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载体,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国际化是学生获取跨文化能力的保证。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遵循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增加跨文化交流课程,帮助学生对新时期世界各国国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高校要注重学科与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因为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以极快的速度更新着。“新工科”建设涌现出很多新兴专业,而这些专业基本都具有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特点。为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应加强学科交叉能力与整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国际化素养。
  应用型高校需从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需要出发,将陈旧过时的内容剔除,增加负荷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借鉴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标准与新趋势改革专业课程,可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相关必修课。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平台。其中,建议采用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5]。一方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改革专业课教学,融入新工科发展的国际前沿知识,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过程
  3.3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条件,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历和经历并重,企业实践和出国研修并重,一方面,学校要重点引进一些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和企业经历的教师,聘请事企业单位的专家、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政府部门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开展应用性能力的指导与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教师国际化鼓励政策,多渠道资金来源资助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激励教师投入国际化;奖励教师开展跨国科研,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开展教学方法培训;聘请有海外学术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聘请国际学术前沿的学者担任客座教授[6]。在教师评价方面出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涵盖人事变革、职称评定、评教评学等各个层面,细化考评指标,增强教职人员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主动学习,朝着国际化名师队伍的方向努力,不断提高工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应用能力。
  3.4   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过程中,联合国外合作高校,通过设置科学课程、科学实验、设立科研小课题、用科学小论文代替专业考试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外学习交流期間申请助研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担任研究助手;资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如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以及公众服务项目等,培养他们的研发实践能力,帮助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创造性活动;提供出国实习或工作机会,了解国际学科前沿专业知识。
  4      结    语
  总之,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各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国家这项战略任务提出的深远意义,基于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与特点,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化工科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淑坤,王金龙,李学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9,37(10):20-22.
  [2]王颖,陈伟,林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4(11):155-156.
  [3]叶春霜.国外校企合作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22):102-104.
  [4]彭振宇.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与趋势[J].职教论坛,2015,33(27):92-96.
  [5]李伟,叶树林,华蕊.地方本科院校“3+ 1”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7,37(10):58-61.
  [6]吴福忠,沈红卫,白忠喜,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32):186-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82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