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将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进行具体的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探究提升
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对职业的诉求和现实有所差距,缺少职业素养,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经验经常离职跳槽,这些都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在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學生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有待提升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够支撑自己在社会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难以找到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不足,缺乏技术培养知识含量,不满足企业招聘的各项需求。而很多大学生虽然明确这些问题,但依然我行我素,不注重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只能局限于一定的框架而进行发展,实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所能从事的工作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
(二)招聘应聘信息不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大网站所提供的招聘信息更是层出不穷,这些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看似待遇优厚,实则暗藏玄机。在这天花乱坠的招聘信息中,学生甚至无法判断招聘信息的真假,因此也会错过很多真实的招聘信息。另外,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所发布的招聘信息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这虽然能引来关注,但实则属于诈骗行为,例如,在深圳有一个中介公司,招聘信息上写着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每月工资8000起步,然而,这并没有指明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而8000元的工资也只是纸上谈兵,很多大学生就职以后,才发现工作时间高达每天15个小时。这种不管概念的招聘行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就职以后发现这些问题就纷纷离职,社会中没有工作的大学生也因此逐渐增多。
(三)就业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存在就业思想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在大学毕业之后应该到大企业寻找工作。这种思想忽略了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及当时所处的就业环境,这属于就业观念的问题,在大企业中就业就必须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使自己能够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只是讲求只要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必须去大企业中就业,不管这个工作是否跟自己学习的专业沾边。企业的招聘人员所树立的就业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招收毕业生时,不仅要求学生拥有两年以上的毕业经验,而且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才可以考虑是否拥有资格入职。
(四)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差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工作,由于在大学中接受的实习机会较少,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往往忍受不了在工作当中所负担的压力,例如在上述中的所说的深圳中介公司当中,职工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去除休息时间和吃饭时间,工作时长也超过了十小时,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员工工作时长不得超过八小时,但是作为企业中市场营销职位,必须随叫随到,需要时刻迁就顾客的时间。除了这种情况外,很多企业还要求员工进行加班工作,虽然加班有补贴,但是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很晚,刚入职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因此会出现抵触心理和厌烦心理。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基础。只有确保大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就业,才能够确保国家的经济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学生这个群体素质较高,掌握的技术比较先进,人力资源水平也比较高,如果合理的投入经济活动,就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是普通劳动力所无法比拟的。根据精英理论能够得知如果精英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长时间的精神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导致社会失衡。从劳动力市场的层面来看高校生和普通的劳动者相比,就是精英。如果不能解决高校生就业的问题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
(一)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加强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懈怠,因此存在专业知识积累较少,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各个高校必须从大一就开始督促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而加强自身的学习,要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1]除此之外,高校也应该增添许多新兴的热门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交叉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能力。
(二)加强就业机构的建设和完善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就业环境,满足当今市场对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高校应该加强对就业机构的建设与完善,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平台实践,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例如学校可以建设一些创新机构、指导中心或者就业社团,积极呼吁学生参加,大力宣传就业工作的优势,这些机构都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给他们在活动当中能够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与人沟通,有利于以后更好的就业。当然,高校在组建就业机构时,要选择优秀的师资团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困惑,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意志,磨炼体魄。[2]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学校都会给予他们一定时间进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关心学生,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会学生如何缓解压力。学生自身也要保持时刻警醒的状态,实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自我疏导,自我鼓励,化压力为动力。当然,学校在教育方面也不能忽视,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实习及以后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从而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3]
(四)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应当建立一个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其中包括了学校的辅导员专业的教师,以及各院系的工作人员。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此外针对学生也应该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要把学生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入学期间就引导学生为学生做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畅想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些计划。在学生在校期间要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的专业技能大赛或者是职业规划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开始思考未来的就业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都要开设专业的就业课程,引导学生就业创业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可以模仿研究生的发展模式,给予每一个学生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此外每一年也要开设毕业生的洽谈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进学校进行人才的招聘。
四、总结
高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有较高的实践性,这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这不是一个临时性的短暂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作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应该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建立在辅导员自我成长、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以社会、行业和学生需求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确保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孙万超.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剖析与自我调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 (9):59-62.
[2]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3]耿兵,段玲.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 (3):19-23.
(通讯作者:罗少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88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