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理工科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比重不均,学生对专业及行业认可度不高,就业期望过高。校企合作是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利益均衡的合作模式、构建培养“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构建“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而达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理工科高校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a)-0213-03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普遍方式。“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1]。随着我国高等事业的不断发展,多年来校企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工科大学生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断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即不断增加其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综合竞争力。以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理工科大学生能够更早、更好地适应行业以及社会实践,是理工科高校培养新型理工科大学生的本质要求。
  1  当前理工科高校的校企合作以及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普遍得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认同并付诸实践,也有了明显的教育效果。但随着世情、国情、校情的变化,校企合作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理工科高校的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另外,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虽说有专业优势,但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即实践动手能力偏弱、对行业不了解不认可、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
  1.1 理工科高校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明显感觉到理工科高校在校企合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进步同时也存在瑕疵。第一,校企合作的持续性问题。不同的企业及企业的不同阶段对技术与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一样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是否长期稳定合作,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不过由于校方或企方的战略布局的变化,都会对校企合作的产生影响。能否形成长久合作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校企合作的获得感问题。如何提升高校、企业、大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获得感也是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企业、大学生各有所需,如何平衡三方的利益是新时代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校企合作的参与率问题。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大学生及高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专业教师与大学生都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理工科人才。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为高校教育服务也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第四,校企合作的管理与考核机制问题。当前不少高校的校企合作单位数量是有所增长,但是质量如何还待考评。校企合作的质量、效果评价问题也是当前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1.2 校企合作下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决定当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受环境条件(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专业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综合能力与就业期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理工科的学科专业性及实践性都很强,这就对理工科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衔接不够紧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高校资源、教师队伍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第二,对专业与行业的认同感不强。不少理工科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并不了解自身所要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岗位,会产生迷茫心理,入职后会产生落差心理,从而导致就业的稳定性差。第三,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的现象。当前不少大学生由于不了解专业方向与市场行情,对于就业岗位、就业环境等都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不匹配的现象。
  2  校企合作在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价值
  “校企合作是整合人才培养机构与用人单位、知识教授与实践应用,突破高校、企业与大学生三者之间困局的新型教育模式[2-4]。”校企合作对于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专业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契合度,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校企合作旨在依托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校、企业、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衔接不够、重专业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在会影响了高校大學生的就业,而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契合度低更加剧了这种影响,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利用企方的有效资源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乃至高校专业教师到企方的生产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参与企方的项目;邀请企方的科研人员到校为学生讲座、授课等方式来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2 提前进入实践岗位,提升行业与专业认同感
  无论是未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还是高校专业教师,受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教学科研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对开放性的市场、改革中的各种行业变化都没有很好的把握和关注。理工科大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能够有机会提前参与到行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提升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了解该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相关就业信息。校企双方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吸纳理工科大学生进驻企业实习、企业工程师进入学校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指导、学校教师进入企业进修等合作教育方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让理工科大学生真切感受职场文化,提早与企业进行磨合,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参与项目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丰富其职业实践经历,培养符合企业人才素质标准的员工,缩短理工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其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自身工作岗位,减轻企业培训新员工的压力。使理工科大学生对该行业与专业有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本行业与专业的认同感。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调整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增强就业稳定性。   2.3 提升就业岗位匹配度,增强就业稳定性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对资源的相互依赖,高校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以及拓展就业市场渠道;企业的目的则在于获取人才与技术。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大多数都进入制造行业,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给理工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匹配度会更高。另一方面,企业与学生双方相互了解。企业对与其合作的理工科高校的学生能力素质更加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认可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参与该企业实践活动,了解其企业文化等,对企业的工作条件已然了解。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企方能够提供对口的专业岗位,学生也对该企业有所了解,必然会提升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增强就业稳定性。
  3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如何有效运用校企合作来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当前理工科校企合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合作的模式选择来看,应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在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上应: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利益均衡的合作模式;构建培养“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构建“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
  3.1 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利益均衡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主要是校方和企方共同在产学研等方面协调合作,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所以高校校企合作不应只是注重单方面的利益与得失,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也不仅仅为高校的教学创新或创收,要站在服务国家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发展高校科研、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是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获得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是校企合作能够提升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以及提供就業岗位。理工科高校应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利益均衡的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方法,拓展合作领域,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只有充分考虑到三者的利益,才能提升学生对企业及其行业的认同感。
  3.2 构建培养“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理工科高校的校企合作旨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新时代理工科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无不对理工科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理工科高校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不断创新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首先,以高校师资力量为理论教学基础,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工科大学生。其次,以学校实验室、企业的实习基地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来校参与实践教育活动、高校专业教师和理工科大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基地参与生产研发工作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最后,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理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工科高校要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识,只有不断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理工科高校校企合作要构建培养“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新时代理工科人才,致力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3.3 构建“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的双方即高校和企业都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校企合作的职能部门,保障、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相应的合作制度也缺位。理工科高校校企合作要以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为导向,构建“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要成立校企合作职能部门。负责资源调度、统筹协调、双向沟通等保障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制度。不仅要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考核,而且还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考核,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最后,要建立评价与跟踪机制。通过建立合作评价制度,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评价与跟踪体系,通过分析学生的评价和跟踪已毕业的学生来完善校企合作的不足,保障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68.
  [2] 于海峰.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81-83.
  [3] 赵岩,谭向阳.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35-37.
  [4] 岑福飞,林远洲.初探新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J].黑河学刊,2019(2):9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4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