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入手,分析民营企业内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加强内部管控约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对企业实现长远的战略经营目标意义重大。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从内控环境、内控风险、内控活动、内控监管以及内控沟通与交流五个方面积极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企业高效稳定经营运转,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管理效益。
  一、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壮大,一些业绩较好的民营企业开始寻求IPO上市等渠道进行融资,但近年来许多拟上市的民营企业审核均被否,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使企业发展步伐频频受阻。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倒逼民营企业加快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实现规模化扩展和做大做强。
  加强内部控制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也是其提高自身运营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企业可通过全面整合企业的人、财、物力资源,结合内控理念方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1]。同时借助各项内控措施确保内控责任落实到位,促进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
  健全内控体系能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损失。企业可通过对其业务环节的深入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防控与应对机制,对潜在风险及时做出预警提示,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基于其经济业务活动开展动态全程的监督管控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改进形成多层级内部监管机制、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强化刚性行为约束、通过流程标准的优化切实指导和规范企业员工的内控工作行为,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二、民营企业内控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一些民营企业的内控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2]。多数民营企业为家族性企业,企业管理层中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任人唯親现象普遍存在,决策权相对集中,缺乏良好的内控文化,许多员工对企业内控认同度不高。
  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基于企业整体的、系统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无法有效指导和规范企业人员的内控工作行为;内控治理机制不健全、“人治”思想盛行,内部各管理机构之间难以形成制衡约束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存在不相容岗位兼职串岗现象,如采购环节存在由一人负责采购全程的现象,容易给违规人员以权谋私创造有利条件;企业领导者风险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长期战略规划目标,一些经营决策考虑不全面,容易引发较大的财务风险隐患;未结合企业的内控需求设置专职的内控岗位,内控工作主要由财务会计人员负责,但大多数财会会计人员都不具备专业化的内控知识背景,无法有效的指导企业内控相关工作的开展。
  大多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管理者主观的经验判断,缺乏量化、科学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对一些常见的风险内容如税务风险、资金资产风险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当风险发生时企业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及时处理,容易延误最佳的风险管控时机,造成较大的风险损失。在内控活动层面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单一,业务内控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内控工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控水平的提升。
  民营企业内部监督审计行为过多受到同级或上级有关领导的主观因素干扰,审计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监督职能失效,存在较多监管真空。企业的监督工作集中在事后的财务会计核算阶段,对事前的预算编制审核监管、风险防范监管,事中的过程控制监管、流程审批监管,事后的评价反馈监管、整改优化监管等不够重视,无法从源头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风险情况,同时也加大了对企业内控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难度,出现问题各部门人员之间容易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许多民营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内控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信息严重失真,难以发挥企业内控的联动协同管控作用,极大的影响企业内控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改善内控环境
  民营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内控意识,积极推动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企业内部加大内控的宣传教育,鼓励各级下属单位及人员积极参与和配合内控相关工作的开展。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3],具体包括会计内控制度、岗位职能分工制度、授权审批控制制度、业务流程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审计监管制度、内控交流制度等,细化各项制度条例,如风险管理制度可根据企业常见的风险内容设计资金风险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确保企业内控活动的开展有据可依、有规可守。
  企业要改进内部治理机制,构建决策、制定、监管三权分立的治理机制,合理分配职能权力、分离不相容职务,实现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在聘用重要岗位人员时要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基本原则优先选择能力更强、对企业忠诚度更高的岗位人才。
  企业要促进财务转型升级,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具备专业内控知识背景的职业经理人,优化内部人才结构,同时加强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提升活动,鼓励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的工具方法,如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目标成本、风险管理等工具方法,参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好地发挥财务对企业的业务经营指导和决策支持作用。   (二)加强风险防控
  1.主要风险管理
  民营企业常见的两大风险主要为税务风险和资金风险,下面以这两种风险为例展开说明企业的内控策略。
  (1)税务风险内控
  在全面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对新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对税收筹划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企业产生较多不必要的税务成本损失,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为此企业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企业财务人员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了解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学习,加深对政策的理解,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避免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如对于从事生产制造及销售业务的一般纳税人,企业注重加强发票管理,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实现更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同时积极与供应商进行谈判,通过延长应付账款账期,获取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帮助企业盘活现金流量,促进内部资金周转。
  对于科技类互联网企业可以积极申请相关的资质认证,以适用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可以实现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申请双软企业资质认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于一些研发费用投入较多的技术型企业还可以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来节约企业所得税。
  另外,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对规模相对较大、存在多种业务经营项目的集团性企业可通过注册建立子公司的形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由子公司承接部分可享受更大税收优惠政策的业务内容或享受更低税率政策,通过全面的税收筹划有效地降低集团整体的税收负担。
  (2)资金风险内控
  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要做好资金的集中管理工作[4],实现资金的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具体包括:(1)企业要加强信贷管理,通过统一融资、资金集中调拨等促进集团内部资金的有序流动,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避免集团各下属企业产生资金紧张与资金闲置情况并存的不良现象,有效降低企业资金风险隐患。(2)考虑到民营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合理规划债务结构,积极探索上市融资、租赁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贴现融资、发债融资等多种融资途径,有效分散企业的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3)企业要搭建资金集中管控平台,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基本原则设置资金账户,加强对资金结构、资金存量以及资金流动的动态跟踪和监管控制。对于大额资金支出要建立资金支出联席报告制度,经由集团多部门联合审批后,由集团预算部门结合集团资金使用情况、资金管理要求等做出具体安排。(4)企業要加强资金收支预算管控,定期编制资金收支报表,分析资金预算执行偏差,有针对性地制定纠偏措施,确保严格按照既定的资金预算计划执行;同时加大对预算超支及预算外支出行为的管控力度,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内控责任,可通过减少其下一年度资金预算额度或者扣除当月绩效奖金的形式强化人员的资金预算内控责任意识,加强预算管理对企业资金的管控约束作用。(5)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合理控制赊销比例,加大长期未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建立账款催收机制,将催收结果同相关负责人员岗位工资绩效等挂钩,促进其积极主动开展账款催收工作;同时根据回款结果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建立账款回收与商品供货联动机制,确保将应收账款额度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尽量降低坏账、呆账风险。
  2.提升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
  民营企业要加强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5],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收集风险数据,数据收集的内容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性决定,如针对快消品行业需要对市场发展趋势数据、供需数据、消费者满意度数据、市场占比数据、上游供应商数据(如原材料采购价格数据)、下游销售商数据(如产品销售价格数据)、企业运营状况数据(如生产量数据)、现金流量数据(如库存及应收账款数据)、利润数据(如销售毛利数据)、人员流动数据、营销成本数据等进行全面的收集,建立风险数据库,结合各项数据的变动影响因素制定风险预警指标,尽可能将指标量化,计算相应的指标临界点,实时对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一旦指标值超出临界点则立即响应预警机制,提醒企业相关人员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企业要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将风险管理目标层层分解,尤其要注意关键风险环节及重要岗位人员的风险控制。通过加强对风险节点的流程、授权审批控制以及制定岗位人员的风险责任手册有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损失。
  (三)规范内控活动
  1.改进控制方法
  (1)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具体又可细分为现金收支控制、票据凭证控制、账款登记控制、银行存款控制等。
  (2)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在进行岗位设计时要遵循该原则,确保不同岗位间的相互制衡约束。
  (3)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结合企业具体的经营业务范围制定控制策略,如针对制造型企业可分为供应商选择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验收节点控制、仓储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订单控制、合同控制等。针对各项控制内容制定规范的内控程序标准,在经营过程中全面收集相关数据,借助因素分析、对比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等方法找出异常偏差,深入分析偏差原因,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进行纠偏。
  (4)财产保护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又可分为账务内控和实物资产内控。账务内控要求财务部门定期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账务核对,包括审批程序、票据凭证以及台账数据等内容,确保基础财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确保企业经营活动在可控范围内开展。实物资产内控要求企业建立资产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资产归口管理责任,加强对内部资产的成本效益分析工作,减少企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现象。
  (5)流程授权审批控制。流程授权审批内控强调的是企业要在岗位工作手册中明确规定各岗位人员的职能权限,按照直线责任制要求上级对下级各部门人员内控行为负责,并将相应内控履职情况与个人岗位升迁、部门下一年度预算额度等挂钩,强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内控。   (6)绩效考核控制。绩效考核控制是通过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引入内控相关指标,结合岗位特征设计相关指标,如采购岗位包括采购程序合规率、采购物资质量合规率等,落实内控指标责任,将其考评结果应用于人员职位的晋升、业务培训、绩效薪资、部门奖金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的内控工作积极性,增强内部管控效果。
  2.加强业务内控
  企业要加强业务内控,民营企业财务相关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预算业务、资产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项目业务、合同业务等。针对不同的业务内容要制定相应的内控管理办法,以资产业务为例展开说明。企业要针对资产的新增、验收、领用、使用、流转、维护、盘点、处置等各个流程制定相应的内控程序,全面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对于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要执行定期与不定期盘点相结合的制度,日常进行抽查盘点,每月末进行定期盘点,年中、年末组织全面的资产清查盘点活动,确保资产账实相符,保证资产完整安全。
  针对库存商品品类较多的企业,资产清查盘点内控优化的重点是库房管理及盘点的程序方面。首先要對库房进行分区管理,货品分类整齐摆放,建立库存商品标识卡等;其次要改进盘点方法,仓储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同时进行盘点,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二维码扫码技术对货品进行电子扫码,提高盘点效率;第三是要及时对盘点结果进行账实核对,有问题的进行复盘,查找差异原因,确保真实反映企业库存情况。
  (四)健全监管机制
  企业要在其最高层领导机构下设独立的审计监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与财务合规性检查,通过权力制衡机制尽可能减少领导者主观因素对内部审计活动的干扰,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6];企业要建立常态化的审计监管机制,结合自身业务内容组织开展日常审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活动,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监管权威;对于具有上市需求的民营企业,企业内审部门还要积极配合好有关监管部门的外部审计工作;企业要逐步将审计监管重心前移,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全过程的内控监管机制,通过实施全面预算强化事前经营预测监管、借助多样化的内控方法强化业务开展过程监管、通过内控有效性评价强化事后的反馈监管,促进企业形成闭环的内控管理机制,促进内控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持续改进,确保企业各项内控活动有序、顺利、高效开展。
  (五)畅通沟通渠道
  企业要加强业务与财务融合管理,畅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搭建业财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如生产制造企业的ERP采购系统、销售系统、资产资金系统与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等的对接,提高企业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确保企业经营的高效性和决策的准确性;同时企业要对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和升级,如针对制造企业要强化企业层面的OA平台、决策支持系统、电商门户,财务层面的总账报表管理、往来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层面的采购计划管理、采购合同管理、材料入库管理、进货结算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模块功能,实现各子系统的集成化、协同化管理;通过模块间的数据共享与传递实现对财务内控数据的自动读取更新以及实时监控,满足企业风险内控与业务内控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提升企业的内控效率和内控质量。
  结语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民营企业领导者必须加强内控意识,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狄文法.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2):154–155.
  [2]谭东林.试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J].中国商论,2018(4):101–102.
  [3]万磊.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手段融合的路径研究[J].财会学习,2019(23):226–227.
  [4]刘锦萍.风险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与应用[J].财会学习,2017(19):236–237.
  [5]胡文军.利润约束下快消品行业销售费用管控的探讨——以A公司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8(18):24–26.
  [6]刘青,杨子锋,潘杰.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5):3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51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