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看医生”成了一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首先是去不去看病的问题,前几年卫生部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其次是到哪里看的问题,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二甲医院还是三甲医院?除了费用的要素,服务等级、治疗效果等都得有所考虑。再次就是医疗费用问题,看一次病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住院就几千元、几万元的花。“看病恐惧症”在不少农村百姓中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事件常有发生。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长期以来呈“倒三角”状态,医疗卫生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80%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尽管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配置不均衡,部分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对许多城乡居民来说,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相对薄弱,在人员素质、房屋设备、服务模式等方面达不到相应服务标准,难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于是,当城乡居民患病时,无论疾病大小,相当部分都去大医院就诊,这就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费用,另外,大医院在收治为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同时,还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导致部分真正的为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诊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
  我国医疗服务主要由公立医疗机构提供,而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政府财政补助、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绝对量有所增加,但占医疗机构总收支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因此,政府采取了所谓的“双轨制”:一方面要求医院以低于实际成本的价格为公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又允许医院抬高一些服务(例如:采用高技术的诊疗手段等)的价格来弥补上述损失。同时,我国还一直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提取15%-20%的药品加成作为补偿,实际上,这一比例经常被突破,有的医疗机构的药品加成比例往往在30%以上。另外,许多医疗机构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而政府基建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只能依靠贷款、集资等方式建大楼、买设备,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靠向患者收费偿还。
  三、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导致药价虚高
  首先,体现在药品流通环节。我国药品流通模式是众多企业参与的长供应链,流通环节繁杂,缺乏有效的监督,信息透明度低,使得该行业利润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加之行业内部运作,又有更多的部门和企业加入到流通环节中参与利润分配,形成层层加码的药品流通模式。流通环节多,流通利润的追逐,药监部门监督不力,使消费者最终负担起药品流通中的额外成本。再次体现在医院内部运行。药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医院,由于医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医院就医看病,对患者用什么药,用多大的量,医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缺乏监督的条件下,医院和医生可能向患者开出价高、药量过剩的处方,甚至让患者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以获取高额利润。
  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不少私人医院、私人诊所,但大型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均为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也大都是政府投资兴建。尽管国家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由于目前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配套政府措施还不健全,民营医疗机构难以享有公平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所拥有的医疗资源占全国医疗资源的90%以上。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多元化投资、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而当政府投入有限时,医疗卫生资源的增加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就难免会存在较大的缺口。
  五、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群体医药负担重
  当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中的低收入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贫困现象,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贫困主要发生在农村的格局。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政府财政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我国卫生总费用主要还是由居民个人负担。2005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达52.2%,与大多数国家医疗卫生支出主要由政府和社会负担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相当部分低收入群体因为“看病贵”而看不起病,也就是因经济困难而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51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