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康

  【摘要】经学者研究发现,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对公司的经营者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机制等诸方面均有较大影响。本文将重点对中关村证券亏损为例,分析股权结构和公司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寻找出改进的方法。同时完善公司制度,加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力度,并且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和开展业务各阶段的管理等方法,改变公司自身的盈利模式,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合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
  
  一、绪论
  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相对该公司而言是否合理,成为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过往的经济案例中,寻求适合公司发展的股权结构,并如何通过股权结构的改革促进公司治理的优化,最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等问题成为本文的核心问题。
  二、中关村证券的巨额亏损问题
  中关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通过对原汕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更名迁址而设立的一家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 该公司将自身定位于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银行。该公司拥有经营股票承销及主承销业务资格、证交所市场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等综合类券商全部业务资格,注册资本15.4亿元,股东包括“中关村科技”等数十家国内知名企业。
  (1)中关村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曝光,家底不实。2005年5月,股东出资中相当大一部分并未按照招股书中所言用于建设营业部和购置IT设备等,而是被用于偿还汕头证券遗留的旧账。同时发现,原汕头证券遗留资产中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主要由债权构成,但由于债务单位破产、诉讼时效已过等原因,大量资金无法收回。(2)中关村证券公司炒作表外业务。重组之后,中关村证券就将业务分为表内和表外两部分核算,表外的经营均通过关联公司完成。表外经营业务重点之一就是炒作股票。(3)关联公司占用大量资金。中关村证券重组之后的财务报表上对资金流转加以掩饰。而在2005年年底之前,中关村证券从未将关联公司完成的表外部分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也从未将表外部分的会计凭证和账簿提供给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三、中关村证券巨额亏损问题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中关村证券股权相对集中。中关村科技、首都国际投资公司、理工创新投资公司这三家公司虽然不占绝对控股地位,只是相对与其他股东股权比例较高,但其他股东持股分散,而且联合困难,使该股东难以控制公司运作。中关村证券公司的这种现象也是我国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现象的表现。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公司的经营激励,竞争监督,前景发展等诸方面有较大影响。“一股独大”这种股权结构对控股股东很难有制衡作用,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真正参加股东大会的只有极个别的大股东。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控制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任免: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股东约束,造成公司治理中的组织机构形同虚设,减弱了公司内部治理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股东的监控是公司内部治理效能提高的关键。然而,大股东又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公司内部治理无法达到高效。而这种股权结构不合理恰恰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彻底,不完善的主要根源,也是种种不规范的源头。
  (2)中关村科技与关联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市公司为“圈钱”而无限度地增发、扩股,上市公司为大股东贷款作无原则的担保等不良现象,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缺乏保护机制,同时这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中关村证券在召开会议,任何重大事件上,所谓小股东的表决权便形同虚设。由于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选择双层制法人治理结构,即在股东大会下并行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这种治理结构在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问题,以大股东为公司主宰,但我国缺乏恰当的主体来担当积极而合格的股东,结果是出现了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机会主义等现象。
  (4)股权流动性差。中关村证券公司是一家非上市公司,股份基本上都是国家股和法人股。因此,股权的流动性非常低,国有股权基本上不流动,无法通过集中交易市场实现转让。董事长的身份界定模糊, 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责任分工不明。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治理机制虚置,监事会由于其非独立性不可能形成对财务状况、董事及经营层的有效监督。在这种状态中,公司的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公司高管人员掌握,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四、结论
  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中关村证券,一个曾经是注册资本上亿的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在短短5年资产就耗尽,不仅自身没有了发展前景,还使一些上市公司受到牵连,损失严重。不仅应当从公司本身来看待这个问题,还应该从中国证券业这个大环境中来分析这个问题,在已有的客观环境下,如何谨慎的改变风险,趋利避害是各证券公司应该认真考虑的,证券公司应该秉着为投资者服务,为投资者盈利的目的来进行这一系列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 1998,第10期.
  [4]崔海洋.不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2007,10期.
  [5]刘剑芝.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问题探究.特区经济.2006,第5期.
  
  作者简介:张康(1989-),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6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