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屠海将 王少君
摘 要:文章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融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通过历史演变动态分析视角,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浙江台州市域城市群在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城镇内部联系等空间结构演变的特性,并综合测度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洞悉了其在发展中面临着空间集聚度不够、产业结构层次问题突出、城镇内部联系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台州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19-03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巨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群出现以来,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重任。近年来,浙江台州市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整个浙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推动浙江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透析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其科学发展。
一、台州市域城市群概况
台州城市群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共有人口574.06万人,由台州市主城区椒江、黄岩、路桥和所辖的温岭、临海两个县级市和三门、天台、玉环和仙居四个县以及其他中心镇所组成的城市群。台州城市群是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6年台州市委市政府就已提出。台州已初步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城市群,即中心城市和临海、温岭两个副中心城市。台州城市群的区域经济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作为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台州城市群内已经形成了十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力能源、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并成为我国的九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微型家用轿车之都,中国摩托车之都,中国医药之都,中国缝纫机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料制品之都,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中国阀门之都,中国罐头食品之都。
二、台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空间结构分析
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需要从人口、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群内部联系的视角四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1.人口变动的层面。人口的变动是反应城市群发展空间结构演变重要的因素。为更好地阐述基于人口因素变动而带来的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利用人口总量变动和人口密度变化来加以分析。(1)人口总量增长。以1995年、2001年和2006年为基期年,将台州市域城市群1996年以来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0,2001-2005和2006-2010。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第一,空间格局总体上趋于平均。在1995年-2000年期间,椒江和路桥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黄岩、三门和玉环人口增速较缓,而到2006年-2010年这五年期间,其人口增速相对平均。第二,从1995年-2010年期间,人口增速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路桥、椒江,温岭、临海等地较为平缓。黄岩、三门和玉环将对较弱。第三,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增速中心区域增长强于边缘县域。主要表现在,椒江和路桥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温岭、临海。第四,台州市域城市群中心城区的辐射力能力有限,逐渐放缓,主要表现在台州三区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此外,台州市域城市群范围内人口增长差异性较大。(2)人口密度变化。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空间分部的重要指标。1995年椒江区的人口密度就已达到最高,达到1570人/平方公里,其次是路桥和温岭分别为1405人/平方公里和1325人/平方公里,仙居为最低只有219人/平方公里。此外,玉环为1007人/平方公里,黄岩为568人/平方公里,临海为492人/平方公里,天台为372/平方公里,三门为367人/平方公里。到2005年,得益于台州市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人口密度都有所增长,但椒江区仍然是最高达到1765人/平方公里,其次是路桥与温岭,人口密集度最低的依然是仙居。到2010年人口密度度最高的依然是椒江达1858人/平方公里,其次是路桥1616人/平方公里,温岭为1426人/平方公里,玉环为1110人/平方公里,黄岩为603人/平方公里,天台为407人/平方公里,三门为400人/平方公里,仙居仅为248人/平方公里。可以看出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分别的圈层梯度特征明显: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外圈层。主要表现在:第一,南高北低。主要椒江、路桥、温岭、玉环、黄岩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而北部的天台、仙居和三门较小;第二,沿海高于内陆。沿海地区如椒江、路桥、温岭和临海等区域的人口密集度明显较高,而内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第三,沿交通带的区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目前,台州辖区主要有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上三高速、台金高速、诸永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贯穿台州市区、临海、温岭、天台等,而这些地区的人口密集度也普遍较高。
2.经济增长变化的层面。以1995、2000、2005年为基期年,将1995年以来台州市域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95一2000、2001一2005和2006一2010。在每个增长阶段内,根据各县(市)区人均GDP与台州市域城市群基期年均值、各县(市)区人均GDP增长率与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均GDP平均增长率的比值,以县(市)区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基期年均值为高基础,反之为低基础;县(市)区人均GDP增长高于城市群平均水平为增长较快(或高增长),反之为增长较慢(或低增长),可将台州市域城市群9个研究单元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高基础高增长型、高基础低增长型、低基础高增长型、低基础低增长型。1995年-2000年这一阶段,路桥、椒江、玉环和温岭属于高经济基础,而黄岩、三门、天台、仙居和临海则处于低经济基础。此外,这五年期间,椒江、路桥、黄岩、玉环和温岭的经济增长率也都在台州市域城市群之上,而三门、天台、临海和仙居则处于低增长。这一时期,路桥、椒江、玉环和温岭属于高基础高增长,黄岩属于低基础高增长,而三门、天台、临海和仙居则属于低基础低增长。2001年-2005年期间,伴随着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过去,低基础县域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如三门、天台、仙居和临海。这一阶段,处于高基础高增长的只有路桥,高基础低增长的有椒江、玉环、温岭,低基础高增长的有三门、天台、仙居和临海,而只有黄岩处于低基础低增长。2006年-2010年期间,原先处于高基础高增长的椒江、路桥等区域,经济发展数度放缓,变为高基础低增速的区域,而温岭和玉环仍然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趋势,处于高基础高增长;而三门、仙居和临海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加快,处于低基础高增长,黄岩和天台经济放缓,处于低基础低增速。从1995年以来台州市域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了较低层次的空间均衡,但已初步显现出中心――外围结构。台州市区经济中心地位相对凸撇,温岭、临海为次圈,而天台、玉环等地则处于最外圈。由此也能看出台州市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化较为明显。
3.产业结构变化的层面。产业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动力。1995年,台州市域城市群生产总值为380.84亿元,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比重为48.3:28.9:21.8),到2010年GDP增加到2415.2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共同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比为6.6:52.3:41.1,农业比重下降15.2%,第三产业增长近20%。这些都与台州市将工业化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有关。从三次产业的现状来看,椒江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是城市群中最为发达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属于典型的经济较为发达的三次产业比例模式,仙居、三门是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弱的区域。此外,玉环、温岭、黄岩、临海的工业化程度较高,都超过了工业总产值的50%,其中玉环更是达到了63.8%。从总体来看,工业在台州市域城市群中地位突出,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也最大。但相比其他国内外发展良好的城市群来看,台州市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还是滞后,这也影响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群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p (i-j)为从i城到j城的平均流出频率,本研究定义为人口流动指数,具有方向性。本次研究的台州市域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相关数据的获取是基于2010年4月对台州各县市区的抽样调查与访谈,问卷与访谈对象主要分为机关单位人员、企业或市场人员、普通市民这三类人群,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分成四个等级进行发放。共发放1500份,回收1257份。
根据调研数据,用公式(1)整理后得出表2,如下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台州市三区椒江、黄岩和路桥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密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此外,各个区域除了和空间上相近的城市发生较强联系外,也大都和椒江、黄岩和路桥发生了较强联系,温岭和临海与这三区的联系更为密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格局逐步呈现出“圈层”状模式: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包含三个圈层:紧密层、中间层和外围圈层。紧密层主要包括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三区地理位置接近,产业分工互补,经济内在联系强,此外三区经济总量远高于其它县市区,作为台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的内核。中间层包括临海和温岭两个县级市;温岭和临海靠近台州市区,其与台州市区的内在联系较强;外围层包括玉环、仙居、三门和天台。
三、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综合评析
1.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的测度,可以为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遵循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简明科学性、动态导向性等原则,引入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比例系数和中心城市指数四个复合指标:人口密度(C1),用人/每平方公里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人口密度越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约区域优化。经济发展水平(C2),用人均GDP(元/人)表示。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动力之一。三次产业比例系数(C3),用“第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倒数来表示,反映产业空间结构协调度。反映产业空间协调度指标还包括霍夫曼比例系数、三次产业比例系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性指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度等,考虑到数据获取难度和不完整性,暂时用三次产业比例系数指标代替。中心城市指数(C4),这是一个复合指标,用中心城市建成面积与其人口规模乘积的正的平方根表示。中心城市在一定的区域城市系统中,位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对区域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大城市。结合以上分析,将台州市区作为台州市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指数数值越大,表明综合实力越强。
2.协调测度过程。考虑到各评价指标量纲、数量级和数量变化幅度的差异,首先对现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别,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Xij=(Xji-K下)/(K上-K下)(2)
式中:Xij为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Xji为处理前某指标的实际值;K上对应指标的上限值,K下对应指标的下限值。对各指标上、下限值和现值确定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两个指标,以2010年规划指标为上限值,该数据来源于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值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协调度的测算公式如下:C(X)=式中:C(X)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Wi为评价因子量纲化处理值,fi为因子权重。对于权重的确定:采用AHP法、德菲尔法,并参照何伟博士的研究方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C1(0.213),C2(0.421),C3(0.135),C4(0.231)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一般。台州市区是城市群建设的桥头堡,在带动整个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突出表现台州市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将中心城市指数权重适当的加以提高。
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度,介于0-1之间。参照研究结果,当C=1时,空间协调度最大,系统将走向新的有序结构;当C=0时,空间协调度最小,空间结构将向无序化方向发展。表3列举了其等级划分:
3.协调测度结果。根据协调等级划分,目前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整体上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迫切需要优化、整合。各协调度评价指标发展的不平衡,正好说明各指标发展的不同步性。
从人口密度来看,权重为0.213,但对系统的贡献只有18.7%,这说明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聚集力度不够。从1995年至今,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总量增长幅度较为缓慢,远不及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区域人口中心集聚度低和辐射能力弱是湖南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物质基础,它对系统协调度的贡献率为51.8%,贡献率排在第一位,这与近年来台州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不无关系。从三次产业比例系数来看,其贡献率17.4%。这主要是各个县域都偏重“小而全”的产业体系建设,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在工艺品、生物制药、模具等产业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从中心城市指数来看,其贡献率仅为12.1%,这说明台州市三区对其他县域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缺乏产业协调与互动。
四、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台州市域城市应该以椒江、黄岩和路桥三区为中心,以临海和温岭为中间层,多渠道、多手段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
1.建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科学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良好的优化机制来推动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否则,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会在很长段时间内维持原有结构而不发生质的变化,空间优化就成为一句空话。从空间的整体发展来看,公共资源的统一配置、规划、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及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其中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是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共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空间结构优化的物质及技术保障,而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2.加强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随着台州市域城市群发展,要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要求台州市域城市群得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传递更快,更准确。而这需要通过建设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来实现。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加快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为主的台州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城市群体空间,形成相对紧凑的空间,实现集约式扩张。
3.以产业合理分工引导空间布局优化。根据“两型社会”的要求,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必须逐步淘汰,应转而发展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并形成合理的地域产业分工和企业集群布局。椒江作为台州市政府所在地,应大力发展金融、教育、服务、文化,重点构筑现代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路桥应立足于现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及循环经济;黄岩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模具、生物制药等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温岭和临海应加速机械、纺织等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天台、仙居可以现在的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成为新型的科教文化旅游基地。
4.加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规划引导。为了实现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要素的优化整合,必须从宏观层面上完善城市群区域规划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公众参与制度。要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到空间上,编制台州市域城市群统一的空间发展规划,确立和城市体系、产业带、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吻合的原则体系、规划期和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丁洪俊.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价[J].经济地理,1983(16)
2.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1988(4)
3.姚士谋,陈彩虹等.我国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新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4.何伟.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态研究.南京大学,2004
(作者单位:中共台州市黄岩区委党校 浙江台州 321020)
(责编:贾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