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晓龙

   摘 要:高职生就业能力可分三个层次:个人品质、知识、能力,应从这三个方面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共同参与及努力。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能力 构成模型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69-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旨在面向职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把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划分为:研究型、技术应用型、技能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两个方面,高职院校(高职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2010届有630万毕业生,其中高职生约300多万,加上2010年前未就业的大学生,待就业大学生人数总共约有1000万,其中高职生约700万。在影响就业的各项因素:个人、用人单位、教育、社会、家庭、地理等,个人因素位于前列,提升个人的核心能力―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及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培养策略。
  一、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研究过于抽象,没有进行分层细化,无法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与实际结合有一定难度,无法系统、全面地指导就业实践;一些研究结果不准确,把技巧当成能力,能力应当是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积淀,一些表面的、临时的、准备性的行为不能当成能力;一些研究适合国外的环境,而与我国的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应密切结合我国的就业背景:地广人多、农村城镇化、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转型及产业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相对于大学本科生,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而相关以高职生作为特定对象的研究成果不足。
  本文提出高职生就业能力概念及结构模型。高职生就业能力是高职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今后社会职业活动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本领。高职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的集合,这种素质并非独立于个体所拥有的现有素质之外的一种特殊素质,而是个体现有多种素质的集合,是一种可发展的综合素质群,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品质、知识、能力。
  第一个层次是个人品质。指个人对环境中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和灵魂,它外化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诚信度、社会责任感、敬业和奉献精神等。
  第二个层次是丰富的知识。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不等于能力,但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它是个人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构成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层次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许多其它的能力都可归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都是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学习而得到增强的能力,而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描述及基本数学运算能力等都是高职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意义
  1.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占大学生人数一半以上的高职生就业问题,作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2.有利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型高技能人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25个国家的高级工平均占有率为35%,而我国7千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4%。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国技能劳动者要达到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5%以上,即2750万人,所以,培养大量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3.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提高办学水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形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高职生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价值是将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为社会做贡献统一起来。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三、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
  1.加强“校企合作”。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高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若要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为他们提供真实的锻炼环境,让他们在其中不断磨练、提高技能。现在虽然许多高校重视“校企合作”,但真正取得实效的微乎其微。专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效果不佳在于学校对企业寄希望过大,或者说学校把自身需要完成的事情都寄托于企业。学校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而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若让企业高级人才授课,他关心的不是学生学习规律,而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造成授课人关心的问题学生听不懂,而授课人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能不会。
  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交给企业,应该由企业培训学校的教师,然后由教师制定出课程计划,这样将处理实际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所以“校企合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来自于学校内部挖潜,如何提高教师的实际能力及如何课程改革。学校应加大“孵化园”建设,在学校内部创建各种实际运作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实际能力。
  2.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关键。高等教育的产品是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包括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与品味。
  综合素质可划分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要有朴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而拼搏的激情和抱负,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自学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要全面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有的学生整天活动在运动场,认为锻炼身体非常重要,但身体健康只是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有的同学在球场上争强好胜,弄得浑身是伤,如果把这种劲头用到敢于创业、敢为人先,岂不更好;有的同学整日学习,目的是考出好成绩,但有了好成绩也不全面,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69页)的同学遇到困难、挫折,就悲观失望,挫折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练,承受挫折能力强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

  3.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社会知识并保持开阔的视野,广泛涉猎科学、艺术、哲学等各方面知识,能够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接受和吸取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培养自己不断自学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并能不断扩充知识,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4.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学教育是一个学习如何去学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明确怎么样去学,而不仅仅是学到什么。知识折旧定律认为,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的。提高通识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知识的目的和来源。只有在实际的实践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能力。不能把实践能力局限为动手能力,不能把实践能力限定在某一领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开放性的,是跨专业、跨领域、跨地域的。(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4)创业能力。创业是创业主体利用某种平台或载体,将发现的某种信息、资源、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我国未来的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呼唤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出更多就业增长点,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5)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成功的保障,一种人把挫折当成绊脚石,而另一种人把它当成通往成功的阶梯。
  5.其它应改进的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注重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高职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积极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氛围,组织各类科技制作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开办“孵化园”,为学生提供创业活动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设各类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课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广泛收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完善各项就业指导服务,改变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全程的就业指导。
  社会各界应提供帮助,为高职生提供锻炼环境。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这既有利于企业宣传,又有利于企业培养、汇集人才。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促进力度,鼓励高职生到艰苦地区及社会基层锻炼,鼓励高职生参加各类自主创业活动;加快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制定相关资助或奖励政策,对接收及培训高职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或减免税金。
  [本文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高职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课题编号:GDGZ10046)]
  
  参考文献:
  1.杨岚.全方位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张小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
  3.何凌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江苏高教,2007(4)
  4.雷萍.高职学生的素质能力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信息系 广东番禺 511450)(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