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毕金星
摘 要: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近几年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的主要部分,大多数高校为适应此形式,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力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广用途、多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部分学校在具体培养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应用型会计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文章结合国内部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总结现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25-02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这就促使各高校力求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曾经有人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会计核算职能,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知识,能够熟悉财务软件,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二是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能运用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三是以开展财务管理为主,能够将财务管理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同时承担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具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财务监督的能力,能够自如使用管理会计方法,指导全局性会计工作,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是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四是以从事会计理论工作为中心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进行财务与会计新理论、新问题和新观点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会计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
与目前我国各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比看,第一类人才应该是中专、大专、职业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第四类属于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应用能力,应该属于第二和第三类。从上述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够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自如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全局监控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很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游刃有余的将所学理论与企事业单位实务联系起来。而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培养目标看,很少提及实践能力。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导向,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同时它的确立又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品德、性格特征、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确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评判会计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这是一个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考察目前我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多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运作,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从事会计、审计等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尽管许多院校早已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指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2.从培养过程看,重理论,轻应用现象较为普遍。培养过程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是充分体现会计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而安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只有通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最终得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这些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1)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经研究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概括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也许对专业分工较为看重,人们往往认为财务管理类课程,应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重心,而会计专业,还是应将重心放在会计核算上。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要求。(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长期以来,“复习――新课――作业”这种注入式教学在会计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知识量输出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考核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现行会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类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应用范围不同,考试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闭卷考试最为简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所以会计专业的考试在实际操作中仍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即使采用了其它面试、演示考试等,又不注意和其它方式的结合,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导致学生学习单调、惧考,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3.从教学资源看,部分资源的更新跟不上培养模式的更新。教育资源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晟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教育资源的保障程度。这些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师队伍、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等各种软硬件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只有把这些教育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它们的资源潜力,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1)图书资料只注重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多数院校的会计教学资料习惯是:给出一套中型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据以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主要的账簿登记、成本计算并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学习,只培养了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提高学生进行会计制度设计、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能力了。另外从教材内容上,目前许多企业都是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只练习工业企业的业务,不练习其他行业,显然满足不了会计实务需要,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2)会计教师知识更新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效果的好
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组织上。但现在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前沿知识和系统的2006《企业会计准则》实务经验,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5.10%的高校教师承认自己实务能力差,28.48%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呆板,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教师的知识现状。没有实践经验和前沿知识的教师,很难要求他们达到所设计的会计案例和实验资料能够贴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也很难拓宽学生的前沿知识。(3)会计实验室设备陈旧,利用效果很差。由于受经费限制,多数院校会计实验室在软件、硬件设置上远远达不到实验要求,甚至有的院校的实验室,在会计模拟系统上还没有配置完整。不排除有些院校的会计实验室在设置之初就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或应付教学评估,实验类课程课时紧张,单项实验往往安排在每门主干会计课程讲授完毕的后2周或1周(那时学生都在忙于准备期末考试根本无心实验),综合实验往往安排在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实习和写毕业论文,哪里还有心思来进行综合的会计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因为没有配套的财务软件和硬件而形同摆设,各项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因为经济环境变化的迅速性,也使得原本投入较多资金布置的实验场景很快就落后于实务现状,没有足够资金来支持更新实验场景,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仿真效果。另外,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以及相关法规、规定、问题释疑不断出台,许多院校应用的教学软件等,往往落后于企事业单位财务实际,很难达到通过会计实验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初衷。
二、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几点建议
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流于形式。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现状看,可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应用型会计人才都将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因此,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开始,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达到的那两类能力切实纳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其他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旨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2.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人手,调整会计专业培养过程。考虑到目前和未来市场需求,应对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增加旨在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课程比重。可以考虑设置:税务会计、税务代理实务、财务管理综合实训、个人理财、政府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对于传统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基础技能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收效甚微,使学生缺乏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建议部分课程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教师课前认真思考,拟定讨论主题或设置障碍进行启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的l,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随着会计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对考试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和探索,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3.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更新观念,优化资源设置,拓宽获取会计学习资料的途径。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在选教材时,注意联系会计准则变化的新动向,坚决杜绝过时的教材。同时要注意除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外,尝试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和实务练习等。当前会计专业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的似乎只有“审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会计电算化案例”。实际上其他专业课程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都可以安排配套的案例,注意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紧密贴近企事业单位的现状。避免只选择工业企业这种状况,在案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多选取那种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作为案例主体,使学生能够对多种行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练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书店等资源及时更新会计知识。(2)增强教师自我提高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以便增强业务研究能力,从而积累科研经验,与会计前沿知识接轨;②鼓励教师在实体企业兼职,以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从事会计教学工作;③鼓励教师获取双师资格(讲师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④在引进教师时注意向实务界倾斜,多调入具有实务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作教师,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生动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现状和财务难题,引导学生努力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相联系,并对其他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⑤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并吸收学生参与项目组,在思考如何解决实务难题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效果。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陈旧、落后的不能起到仿真作用的实验场景,配置相关的财务软件和硬件,努力创造一流的实验环境,使得学生既可以进行最基本的财务核算技能训练,又能进行网络处理,随时获取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比较、预测和决策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在配置实验场景时注意岗位分工,将内部会计控制引人课题。学生不仅能演练会计岗位的核算职能,明确岗位分工和内部控制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成本控制、税务申:报、审计等管理型职能的操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已经不可逆转,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知识经济体系的主体,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与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培养目标或培养模式都是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时间性,改革会计教育,使会计教育先行,真正达到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是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只有将会计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好的向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转型,最终为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这也正是我们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
(责编:吕 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