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旻 张桂君

  摘 要:三峡库区对于重庆市重要而特殊,搞好库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重庆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库区的产业结构不具备速度优势,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缺少优势及发展速度,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库区应该在提高并巩固竞争力的同时,调整其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上质的飞跃。
  关键词:三峡库区 产业结构 竞争力 偏离―份额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48-02
  
  三峡工程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世纪工程,库区百万移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做好库区的移民工作,切实解决库区的就业问题,优化库区的产业结构,带动库区经济的起飞,是重庆市政府的头等大事。三峡工程重庆段(简称重庆库区),所包含的区县有: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2007年底,重庆市移民应迁人口达到1138049人,其中城镇人口占57%,乡村人口占43%;安置人口达到1074135人,其中城镇人口占57.3%,乡村人口占42.7%;15个区县共有人口1486.89万人,占重庆市总人口的46%;库区的GDP从1997年的418.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3.3亿元,增长了3.7倍,占全市GDP的比重从30.7%上升到36.7%;三次产业从业人数710.64万人,占重庆市的43.8%;三产业的比重从1997年的32.26:38.48:29.8变为2007年的16.9:48.1:35;2007年人均GDP达到11444元,小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14660元和西部的平均水平13827元。
  从库区产业结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直辖10年以来库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阶段,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文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来评价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库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库区的整体实力,制定库区共同发展的战略措施和促进库区与重庆市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1.方法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分析法),194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提出,经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学者的修改总结,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有力地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其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3个因素有关:地区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与竞争力偏离因素(也称区位偏离因素),即区域经济增长=地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如下:
  (4)总偏离。总偏离=PS+DS,表示一定时期内,目标区域的实际增长与份额增长之间的差值。
  (5)年均增长率。本文采用期末对期初的增长率在期内年份的算术平均值为年均增长率,即年均增长率=[期末值/期初值―1]/N,(N表示t0―t之间的年数)。
  
  二、库区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本文以1997年为基准年,2007年为调查年,采用重庆市15个库区GDP和三次产业的产值为基本数据,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相应数据分别代入上述模型,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能力优劣程度进行计算分析。
  2.结果分析。
  (1)从库区整体分析。以库区为整体看,从1997―2007年库区总偏离、竞争力分量为正值,而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库区的实际经济增长额大于假定地区的份额,总偏离为151.66亿元,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0.34%;其中由于产业结构的劣势带来增长量为-85.35亿元,贡献-0.19%;竞争力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237.01亿元,贡献0.53%。从三次产业看,库区第二、三产业的各项指标均为正值,而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总偏移均为负值。判断该地区是否以增长型产业结构为主的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分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库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一产业较快。由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不足以抵消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之和(正值),造成整个库区的产业结构分量和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库区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劣势并不是某几个区县引起的,而是整个库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是负值,其产业发展速度从1997―2007年逐步减少,落后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分区、县分析。总偏离<0。a.产业结构分量<0,竞争力分量>0。a类区县有巫溪县、忠县、丰都县、长寿区、云阳县、奉节县。由于a类区县产业结构分量(负值)小于竞争力分量(正值),使总偏离小于0。产业结构分量<0,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是以快速增长型的产业为主。各区县的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产业,但其带来的经济增长不能抵消第一产业的经济损失,使整个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推动效应不显著。竞争力分量>0,说明该地区区域竞争力高于全市水平。从三次产业细分看,丰都县、云阳县、巫溪县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小于0,其第二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忠县、丰都县、长寿区、奉节县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小于0,第三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上述区县由于二、三产业之间互补的作用,使整个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优势。从竞争力分量看,各区县二、三产业不具备同时优势,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巫溪县的贡献率为0.52%还未达到库区水平(0.53%),虽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分量<0,竞争力分量<0。b类区县有巫山县、开县、江津区。b类区县由于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小于0,使总偏离小于0。竞争力分量<0,说明该地区区域竞争力低于重庆市水平,不具备竞争优势。其中江津区第一、二、三产业均不具备竞争优势,巫山县和开县第二、三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由于江津区在三产业均处于劣势,其总偏离在库区处于最后一位(增量:-67.33亿元;增长率:-0.84%)。从江津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可以了解其产业结构调整范围主要为第二产业,2007年江津的产业结构为19.87:45.54:34.6,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需要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巫山县和开县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分量小于0,而竞争力分量大于0的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显著,受第二、三产业区位竞争力劣势的影响,使其整个竞争力分量小于0,在库区各区县间不具有竞争力优势。
  总偏离>0。c.产业结构分量<0,竞争力分量>0。c类区县有渝北区、巴南区、万州区、巫山县、武隆县和石柱县。c类区县竞争力分量(正值)能抵消部分产业结构分量(负值),使总偏离大于0。

  c类的区县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分量均为负值,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分量均为正值,各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虽然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推动作用,但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劣势,使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推动效应不显著。各区县在三产中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调整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
  渝北区是各区县中实际经济增长额与假定的经济增长额正相差最大的地区,总偏离为148.13亿元,GDP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水平4.64%。主要是因为渝北区处于主城中心区,占据一定的区位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14个库区区县。2007年GDP达到2454598万元,人均GDP达到26861元,位居15个库区区县之首。
  d.产业结构分量>0,竞争力分量>0。d类只有涪陵区。从各产业明细偏离份额看,涪陵区的第一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第二、三产业处于扩张的阶段;三产的竞争力分量均大于0,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优势,其中第二产业占据较大的优势,从涪陵区的产业结构中看出(2007年产业结构为11.86:54.16:33.98)。
  
  三、结束语
  
  1.总体而言,库区的产业结构分量小于0,但是竞争力分量弥补了产业结构分量的损失,使库区的总偏离大于0。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只本文所提出的这些,但以上分析可以宏观地说明库区产业结构由于第一产业发展速度过慢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使库区产业结构不具备速度优势,却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力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
  2.库区各区县同时具备产业结构速度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地区很少,只有涪陵区。但其竞争力指数名列渝北区、巴南区和万州区之后,与第一的渝北区相差近123亿元,差距较大。涪陵区应在稳固产业结构速度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同时,缩小与渝北区的差距,并且警惕其他区县的赶超速度。
  3.虽然渝北区的GDP或者人均GDP均位于各区县之首,但因为第一产业在库区和重庆市都不具有竞争优势,拖累其竞争力优势,由于渝北区处于主城中心区,发展农业不具有优势,应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率,实现农业和第二、三产业融合渗透,大力支持农业旅游、市民下乡等有利于增长农业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高农业产量,而是农业向二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的转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4.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小于0的地区―江津区、开县和巫山县。对于江津区来说,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小于0,农业产值只占GDP总量的19.9%,而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35.4%(高于第二、三产业),农业总体效率不高,调整产业结构,将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减少农业就业人数,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的产业是江津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开县和巫山县均属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产业,但第二、三产业在大区范围内缺乏竞争力优势的类型。虽缺乏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部分库区区县相差不大,具有较大的追赶潜力。
  
  参考文献:
  1.吴德文.基于SSM的福建省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研究[J].热带地理,2005(3)
  2.安中轩,徐春华,常艳.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重庆市统计年鉴(1998)(2008)[R].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5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