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六个不等式暗藏基金投资风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冬明

  
  过热往往预示着风险的来临。目前,无论是行业环境还是投资环境,都对基金公司的管理、研究和投资能力构成了更严峻的考验,而公司股权结构等影响基金稳定,进而影响到投资者收益和风险的深层次问题,也正逐步浮出水面。
  2004年1 月份排名正数第3位的融通100到3月份排名就下滑到倒数第2名。2004年1月份排名第1位的合丰成长,2003年8月份到2004年1月初,其净值一直在1元的面值之下,2003年11月18日最低曾跌至0.9038元,投资者亏损近10% 。
  
  不等式1:低风险≠无风险
  
  开放式基金筹集投资者资金后,投资于股市和债券等市场,具有专业优势,但只要是投资,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基金的风险也由此产生。
  基金净值的波动来自于市场的波动,购买基金的同时,也承担了未来不可预测的投资风险。
  
  不等式2:纸上概念≠切实收益
  
  价值投资、核心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些词汇屡屡出现在开放式基金的宣传语中,但概念转化成切实的收益,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尽管同样是专家理财的性质,基金公司间存在水平差异,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投资思路,由于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不同,对于买什么、买多少、在哪个价格买,不同基金公司有不同的处理,所获得的收益也必然不同。
  根据公开资料,巨田基础行业基金主要投资于能源、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行业类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股票资产的80%,而从目前股票市场运行特点看,能源和交通运输类股票走势相对较好,持有这些股票在理论上讲获益应该相对较大,但在此背景下,该基金仍然出现跌破净值的现象。
  业内专家指出,基金的选股和选择时机能力是影响其收益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投资者购买基金后,实际上只能被动接受基金公司的能力,而投资概念再美丽也终究不过是概念。
  
  不等式3:买债券型基金≠安全投资
  
  在一般投资者眼中,债券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品种,而债券型基金也把安全性作为产品推广的重要卖点,但由于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率的投资品种,其价格同利率的走势相反,利率的变动又同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债券市场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非常敏感。
  在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央行连续出台货币紧缩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在去年又调高了利率,进一步减少货币供应量,这种预期导致债券市场和债券型基金的风险逐步扩大。
  同时,部分金融机构为缓解资金紧张,在市场上抛售债券,更进一步加剧了债券市场下跌的动力。由于基金契约规定了投资方向,债券型基金正面临整体风险。
  
  不等式4:买新基金≠获利更多
  
  2003年全部开放式基金的年净值增长率(投资者的收益率)为20.27%,而10%~15%是投资者对基金获利水平上限的普遍预期,在这种心态下,一种普遍观点是,以1元的面值购买新基金,相对于净值已经有一定涨幅的老基金来说,收益增长空间更大,这一观点并不科学。
  收益率也就是净值增长率,同买入时基金净值的高低并没有绝对关系,基金公司水平是造成净值增长能力差距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讲,所有的基金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市场并不会给净值低的基金更多的机会。净值高说明该基金对市场的判断和操作水平较高。投资者投资基金,实际上也同时投资了基金公司的管理和投资水平,而这些是决定基金净值能否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不等式5:专业背景≠实战能力
  
  基金的决策,说到底都是人在发生作用,所以,基金经理人和研究团队的投资经验和操作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基金的业绩。
  基金经理的职业经历和以往业绩,是重要的参考标准。拥有深厚的从业经历和良好过往业绩的基金经理,是保证基金运作业绩的重要因素。
  但根据发行资料看,目前个别基金的基金经理,背景并不深厚,有的虽然在金融行业工作时间较长,但没有运作基金的实际经验,在近年股市热点散乱和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基金经理水平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基金净值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不等式6:股权变动≠可以忽视
  
  股权变动,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是件大事,可以令一个好企业走向下坡路,也可能令一个濒临绝境的企业起死回生。对于这一点,股市投资者深有体会,但基金公司股权的变动,却容易被投资者忽视。
  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动,将直接改变股东力量格局,进而对基金的日常运作、投资策略产生影响,最终波及到基金业绩。
  基金公司大股东实力如果较弱,会给基金的销售和运作带来影响,因为机构投资者非常看重基金公司大股东的实力,将其看做衡量收益和风险的重要标准。同时,由于基金公司也是企业性质,股东有投资回报的要求,股权变动中产生的利益分配调整,将带来不稳定因素。近期包括鹏华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出现股东出售股权的现象,这些将对相关基金产生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6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