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央企缩编:提高竞争力才是关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涛

  在政策资源的全力保驾护航之下,尽管央企短期内有可能做大,但温室里的花朵并不能培养出国际竞争力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表示, 2010年,中央企业数量还将进一步精简至80―100家。无疑,“重组”将成为2010年央企改革最热门的话题。
  事实上,央企缩编目标的提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一个有条不紊推进实施的国家战略布局:早在五年前,国资委就已明确提出了央企到2010年数量减半的目标;此外,2010年还是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后期限,而目前131家央企中已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的仅有24家。
  就央企重组这一话题,人们最关注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央企将以何种方式实现这种缩编?第二,绝对数量的减少是否就等同于央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精简方式来看,存在三种可能:根据国资委较早前的说法,减少的原则之一是业务相近的央企进行重组合并;而根据国资委领导最近的说法,对长期亏损企业,要下定决心予以关闭,以消除亏损源;还有一种传闻是,国资委正在筹备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投二号”将会成为重组的关键,一大批规模较小、资产较差的央企都会被放到这个公司里面。
  显然,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重组路径。如果依据的是第一种办法,其结果是央企只能在规模上越来越膨胀,摊子越铺越大而已,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不会有显著提高改善,重复走“做大但不能做强”的老路。它还将导致带来两个弊端:拖累优质央企的发展,使之被迫消化过多的冗员和落后生产能力;央企相互之间的拆分重组,肥水不流外人田,还可能在国内一些行业形成更加严重的垄断格局。
  而后两种思路,即让3―50家央企集体破产或全部放在“中投二号”这个大篮子里不具备完全的可操作性,因为这毕竟涉及到数十家涉及不同行业的国字号巨型企业,企业员工下岗、分流、重新安排就业及国有资源的优化整合都构成一系列难题。
  因此,更有可能的是,三种思路结合起来:经营状况最差的少数央企宣布破产,一部分经营较差但资产仍有投资前景的央企放入“中投二号”,而数目更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央企恐怕还需要就近接受合并。
  当然,从精简效果来看,在甩掉一些最差的队员后,央企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的确有可能提升一个台阶,特别是在某些关键行业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也将大大增加。但如果要在短短一年内实现国资委2006年提出的“到2010年,让50家央企加入到全球500强企业行列”恐怕还有不少困难。目前,勉强跻身《财富》全球500强的央企不过24家;更为重要的是,从竞争力来说,央企与国际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拿2009年的数据来说,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5.18万亿美元,美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为10.69万亿美元,而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仅为3.68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4.62%和美国企业500强的34.42%。
  此外,除名义营收和市场占有率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看人均盈利能力,因为这是反映技术先进程度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最佳尺度。例如,2008年中石油、中移动和工行三家中资企业跻身全球十大“最赚钱企业”之列,而2009年5月中石油更是力压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市值公司”。不过,这种表面上的光鲜却是靠低效率的人海战术堆砌出来的。须知,埃克森美孚的全球员工不过8.6万人,而中石油的员工却高达160万人。个中差距,不言而喻。
  在政策资源的全力保驾护航之下,央企短期内有可能做大,只有当央企有勇气甩开政府的拐杖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与全球顶级企业一较高下时,才算真正的强大了。但这种飞跃绝不会自动从天而降,央企和其他国字号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与国内民营企业在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学会竞争合作,在锻炼中实现自身演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7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