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行卡发展与金融体系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凌晓岚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考察它对金融体系管理的影响
  
  首先,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的普及,使得“信用”进入流通。发卡银行授予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客观上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或有购买力,中央银行对M0、M1,M2的控制就不再是控制流通中货币的灵丹妙药。信用卡的数量越多,信用额度规模越大,潜在的流通货币数量就越大。而正因为“信用额度”具有“或有”特征(从消费的角度看,是或有购买力;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看,是或有现金),中央银行无法对这部分资产的性质做出准确的界定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指标。
  其次,银行卡的另一品种――储值卡的使用对中央银行控制银行系统的资产流动性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通常,金融储值卡由于其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其功能类似于电子钱包。储值卡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也就体现在电子钱包这个概念上。从支付的角度看,储值卡可以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享受的服务和已经购买的物品付账,是装在人们钱包单的另一种类型的“现金”。从银行账户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机制:当――个存款人从银行账产上提取现金时,会直接导致银行库存现金的减少。一些国家的法定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储备金和库存现金。当库存现金减少时,商业银行应当相应减少负债规模,以适应中央银行对其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规定。
  而储值卡不一样。存款人通过转账方式向储值卡上划了一笔款项,对于银行来说,这只是从一种负债转换成另一种负债,库存现金并没有减少,准备金头寸因而也没有受到影响。如果这样的储值卡(电子现金)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中史银行对商业的准备金约束就会打折扣。换一句话说,储值卡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率越高,中央银行村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的控制力就越是受到影响。
  当然,电子货币的普及大大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存量,造成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模相应比例的增加。
  
  银行卡国际化对一国金融市场及外汇管理的影响
  
  目前跨境使用的银行卡实质上是把不同的货币存在同一张卡上,具有一卡多账户或者在账产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内设置货币实时兑换的功能。
  双币种信用卡基本上都是境外消费,境内以人民币还款。从其汇兑流程来看,外管局的规定是商业银行可以确认持卡人消费行为的真实性时,可以购汇还款。购汇额度虽然取消,但信用额度本身对持卡人某一时段内的外汇支出是有一定上限制约的。
  而双币种借记卡则不同。双币种借记卡实际上取消了单卡境外消费的额度上限,持卡人在境外刷卡消费,收单机构向发卡机构请求授权时,相应的外币余额在计算机系统内自动转换成人民币金额,并实时扣减持卡人在境内发卡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此间,外汇开支的购汇程序便缩减成发卡行计算机系统内部瞬间的货币自动兑换,国家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支出管理和约束自然也就相应弱化和消解了。
  出境使用的银联人民币卡也有类似的倾向,但因其使用范围有限,因此其影响力要大大小于双币种借汜卡。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人民币和外币之间货币兑换的藩篱已经自然消解,从而导致外汇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外汇储备的可控性减少。
  当然,基于以上推论的所有影响都必须是在一个前提下才能产生,即银行卡的现金替代率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足以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而目前中国的银行卡现金渗透率不过6%左右,离影响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预警线尚远。基于电子支付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政府和人民银行首先应该是大力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如何相应完善对金融体系和外汇收支的管理手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分行)
  责任编辑:柯 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9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