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君

  【摘要】 文章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基础之上,从产业增长潜力水平、产业关联度水平、产业经济效益水平、产业比较优势水平、产业科技进步水平、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和产业社会效益水平七个方面构建了三层包含17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决策指导。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其特定的资源禀赋和我国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地区特定地理区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形成根源于其主导产业――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对其他产业起引导、带动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以资源型产业为龙头的“直线链条”式的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由于受自然资源储量的制约以及自然资源开采过程的影响,资源型产业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呈现周期性发展的特性,在资源型产业的带动下也使得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这种新陈代谢显得格外明显,旧的主导产业被新的主导产业所取代,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很有必要。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自然资源的开发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从产业结构来说,资源型产业是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固有的特殊性,使得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是主体,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一产业多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多以采掘业及其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链条很短;第三产业的层次普遍较低,只是由为资源型企业服务的商业和餐饮业发展而来,其他像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产业结构的重型化
  在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其产业一般仅为采掘业,随着矿山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和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成熟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轻视轻工业发展,导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最终形成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超重型结构,这在资源型城市中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
  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的产业技术基本上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技术装备趋于老化,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在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存在“二元”的产业技术结构,一方面有现代化综采装备和大规模矿山机械所组成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另一方面则仍然有原始的开采方式和手工操作所组成的低效益、低产出的小企业。
  (四)产业结构的稳定性,调整弹性小、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型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建设周期长,占用资金多,造成在企业规模上大企业多,小企业少;第二,资源型产业的固定资产专用性强、移动性差,资本难以从原来产业中轻易退出;第三,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多,知识结构单一,而且大部分属于简单劳动者,文化程度低,改行和再就业的难度大;第四,资源型产业是关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必备的基础战略型产业,不能完全按照是否盈利而进退转移。
  (五)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面对市场需求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其产品结构表现为以初级产品和基础性原材料为主的粗放性特征,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全球配置的加剧,面对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出现,将会加剧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利益再次流失。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1.特殊性原则
  资源型城市产业优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是资源型城市,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除了遵循一般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外,一定要突出资源型城市与一般城市的区别,充分体现其“资源型”的特殊性,尤其要突出产业结构转型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因此,必须将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同资源型城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紧紧围绕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严重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特点选取指标,使之能够体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状况和转型程度,并反映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城市竞争力状况。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产业结构运营状态的各个方面,并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演化的规律,指标涉及的基本概念要科学、准确,力求避免不成熟研究基础上的主观臆造,指标的设计应尽量符合产业发展水平、统计水平、使用者的管理水平,使之尽可能与统计口径、会计口径相一致。
  3.实用可比性原则
  指标建立取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完善成果,指标应符合统计规范且数据来源稳定。指标体系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较性,在人力、物力、时间上可行,在经济上能够承受,同时计算方法应容易掌握,所需数据容易统计,并且这些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选择和优化有明显的反映作用。
  4.动态适应性原则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系统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一种协调基础上的高度转换能力的实现过程。因此,指标体系也必须能够根据产业系统的发展演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即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可更新性。另外,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客观上存在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随不同的城市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作出必要的调整,使指标体系针对性强,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二)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实际上,可以设立的指标是很多的,但是本文只选择了一些对产业优选有主要影响的指标因素。表面上看似乎指标越多所涵盖的信息量越大,评价越全面,结果将会越合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指标太多,一是主次因素不分;二是计算量太大,不经济;三是评价系统比较复杂,指标的内涵可能会产生重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遵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总目标要求,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内外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广泛听取了相关学者专家、资源型城市管理者以及资源型企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本文设计了包括三层7大类17项产业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四、结束语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从产业增长潜力水平、产业关联度水平、产业经济效益水平、产业比较优势水平、产业科技进步水平、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和产业社会效益水平七个方面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以此为基础可以依据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可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决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敏,王超.试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行政与法,2005(8):46-49.
  [2] 郭承龙,张承谦,郭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5-7.
  [3] 胡本田,胡亭亭.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6-39.
  [4] 陈晓剑,王淮学.主导产业的选择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1996(4):18-23.
  [5] 于喜展.系统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协调发展评价[J].煤炭经济研究,2009(11):48-50.
  [6] 金贤锋,隋映辉.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3):403-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8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