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解国内产能过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吉明 夏庆宇 李淑静

  摘要:近年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如何有效化解这一问题将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平稳运行,然而仅从供给侧压缩产能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化解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可考虑两个途径:一是从需求方面来讲,可寻找全球潜在需求,加快产能“走出去”;二是从供给方面来讲,产能过剩行业内部可考虑组建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进行全行业有效布局以更好地配置现有资源。
  关键词:产能过剩;需求;供给;走出去
  一、 引言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外向型特征。从外需来说,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我国传统出口市场需求放缓;从内需来说,我国有意避免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需求的政策,这两个方面导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严重疲软的问题。这种情况对国内基础设施相关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像钢铁这类行业,还面临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全行业普遍不景气。国内很多学者倾向于称这种现象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其实反映了人的某种思维局限性,为何这么说?根据有如下三点:第一,当前某些行业显得“产能过剩”,以后这些产业是否一定总是显得产能过剩?第二,在中国范围内显得“产能过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放到整个世界范围内是否依然显得产能过剩?第三,在不存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某些行业显得“产能过剩”,如果人为地积极创造市场需求还会显得“产能过剩”吗?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人力无法发挥影响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寻找、创造需求。本文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视角,试图寻找化解中国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途径。
  二、 对我国企业产能过剩现状的思考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能利用率是判断产能过剩的直接指标。欧美国家一般认为该指标数值在79%~83%区间较为合理,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现阶段,我国基础原材料等传统行业完成了资金、技术、人才的积累,成长为技术成熟的产业,不仅钢铁、有色、水泥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还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国民经济在做大做强过程中逐步涌现了一批相当规模的传统富余产能,分布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炭、船舶、石化等产业。截止2014年底,我国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为74.8%。2013年,电解铝的利用率低于70%,产能过剩甚至超过了钢铁行业,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为73.1,风电设备产能利用低于60%。
  面对严峻的产能过剩形势,我国仍然有信心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问题的办法的首要一条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要积极去找生路、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找生路。尤其应避免的是一见到“产能过剩”现象就立即想到压缩产能,这种做法并不科学。这是因为,业已形成的产能是有价值的,一个小钢铁厂,可能经营不善、浪费原料、污染环境、“百病缠身”,但是它生产出来的钢铁本身有价值,这个工厂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个工厂本身的价值大于将其关闭之后所产生的“价值”,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努力来加强管理、提高这个工厂的价值,暂时出现的问题就在于人们没能为这个钢铁厂的产品找到出路。
  当然,现实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同一行业的企业过多,过度竞争就会拖累整个行业。除了使一些企业退出竞争之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限制过度竞争(如形成行业垄断组织),二是寻找新的市场(即寻找新的需求,本质上也是在“扩大”需求)。而如果采取让一些企业退出竞争的解决办法,受到冲击的主要会是小企业。一场行业严冬来临之后,最终能够坚持的往往会是行业中的大企业,而小企业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行业严冬使得那些小竞争者会被清理掉,对大企业反而是春天。
  三、 供给侧―需求侧改革的理论依据
  首先需要看到,供给侧―需求侧这种分析模式是西方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而且这对概念并不限于经济学中使用,在政府管理过程中,西方也广泛地借鉴这一思维框架,来分析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凡涉及到一方为提供方、另一方为接收方的关系问题,西方政治经济学中均习惯用“供给―需求”的框架加以分析。具体到经济学中,由于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因此以强调这对矛盾中的不同侧面为特征,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供给派、需求派。需求派主要是社会民主主义派,强调政府干预、建设福利国家、扩大政府开支、扩大经济需求、提高税率、实现充分就业。供给派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派,强调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给予企业更少的束缚、压缩不良供给。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因石油危机而出现“滞胀”危机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势,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供给派经济学开始大行其道,到21世纪初,供给派经济学已经对各国政府、政党造成了重大影响,成为了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德国社会民主党籍前财政部长奥斯卡・拉方丹提出:“在欧洲,‘我们现在都变成了新自由主义者和供给派政治家’”。由此可见,西方的左翼政党都受到了供给派经济学的强烈影响。但是也有学者认为,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与供给派经济学推崇的政府放松监管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西方学界所谓的“供给侧改革”,也并非专指企业生产产品这种供给,而可以指在广义的供给侧进行的改革。例如,政府相对于社会而言是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供给者,因此“供给侧改革”可以指政府对自己的政策进行改革,例如调整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福利政策、金融政策、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关系到对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即“人”的培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从而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例如,英国政府在21世纪初曾应企业的要求降低了小企业税、资本增值税,简化了增值税(VAT)的征缴办法,出台了税收减免措施以促进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英国政府通过出台削减税收等其他有利于企业的政策、通过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等供给侧的措施来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受供给派经济学影响,德国政府也主张减少过多干预,政府应仅仅发挥“其核心功能”作用(Schr?der,2000)。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就业不是由政府干预产生的,而是由减少财政赤字和改革企业税负等供给侧措施推动实现的(Schr?der,1999)。因此可以说,供给派经济学家在谈论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时体现出的倾向是政府应放松监管、降低二次分配力度、实行经济自由化等。   此外,西方的供给派经济学还包括一个范畴,那就是在劳资关系中,产业工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因此“供给侧”经济学认为,产业工人失业不能归因于企业,而应当自我进行“改革”――即“供给侧改革”,工人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新技能,从而获得上岗机会。德国政府推行的“哈兹劳动力市场改革”就认为失业危机是个人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不是经济停滞的后果,解决失业的办法只能从供给侧去寻找。
  四、 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视角分析国内产能过剩
  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基本经济范畴。供需平衡当然好,供大于求则有两种解决办法:刺激需求或压缩供给。刺激需求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美国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出台的罗斯福新政),这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压缩供给,有人认为可以带来供需平衡,但本文认为这种做法的成本过大,并且与经济增长无关。过剩的供给就好比是人体的过多的脂肪,当然可以选择抽脂的办法加以解决(即压缩供给),但更好的办法是通过运动将过多的脂肪消耗掉(即谋求扩大市场,扩大需求)。
  1. 需求侧分析。
  第一、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三驾马车”:内需、出口、投资。内需是国内的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的需求。投资本质上也是一种国内需求,只不过是不以消费者为需求主体的需求。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就要扩大需求。当然,对此供给派经济学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不应当人为地刺激需求,其理由主要是:刺激需求虽然会暂时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是却制造了过多的供给、无效的供给,这些过多的供给在未来会为新一轮经济危机(即新一轮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的爆发埋下祸根。但本文认为,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刺激需求,而在于如何合理地刺激需求。刺激需求不能盲目地刺激,不能没有预见性地刺激,更不能一哄而上――当前哪个产业火爆社会资本就全部集中到这个产业进行投资。
  第二、有一些需求是市场的力量难以满足的。例如,中国政府在2015年号召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的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这些需求找不到投资,因此这些现实的需求永远无法变成实际的经济增长,也无法变成实际的工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投资行为其实就是非市场行为、是人为自发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却可以将得不到满足的现实需求转化为经济增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行为。这是一个投资者与使用者双赢的过程。不仅如此,投资还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
  第三、人为地增加需求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中的经营实体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进行运营,同时会发生投资、融资行为,企业的这种行为使货币的周转次数增长了,实现了经济增长。因此,如果能够人为地制造出新的需求或者满足原本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实现了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以需求为依归,要做“加法”(增加可以满足需求的经营实体的数量),而不应该做“减法”(减少经营实体的数量)。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能够满足新的需求的经营实体,而不是增加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的经营实体。总之,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刺激需求,而在于如何合理地刺激需求。
  2. 供给侧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经济学主要是西方地区所推崇的经济学,要旨在于压缩供给。然而这类经济学中蕴含着一个矛盾,那就是:供给派经济学家是推崇市场经济的,但是政府压缩供给的行为本身并非市场行为,而是政府干预行为。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供给创造需求,即消费和投资需求都是由供给侧的生产通过分配形成的,虽然外生冲击会造成短期波动,但市场运转机制能最终实现供求平衡。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一方的作用,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激励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强调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提高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供给侧改革与计划生育的思维模式是比较类似的,那就是选择了一条轻松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实际上还可以选择一条充满挑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对于减少生育、压缩产能而言,不减少生育、不压缩产能,通过人的积极努力,也有可能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企业总有办法生存下去的,企业应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谋发展。同时政府需要拿出更切实可行的办法。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公共品,如有效率的制度、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的社会保障、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提供预测性的规划等。总之,政府所需做的就是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五、 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几点建议
  1. 企业层面。
  (1)坚持运营,等待时机。这是因为经济总是周期性运动的,市场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前没有需求不代表未来总是没有需求。有企业在,经营者在未来就有翻身的机会,这种企业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那么企业在低迷的经济周期中应如果坚持下来?结合当前中国的情况,本文在这里提两个思路,以抛砖引玉:第一个思路,拿钢铁行业来说,这类行业的占地规模往往都是比较大的,而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是比较高的,钢铁行业可以搞精细化土地利用,拿出一部分地搞房地产,即使自己不开发也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当然,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对钢铁这类处于严冬期的行业持扶持态度,方便其自谋生路。第二个思路,在行业严冬期内,行业内部可以组建垄断组织,垄断价格,政府也应该在特殊时期给某个行业这样的特殊待遇,等行业严冬期过去之后政府再打破这种垄断不迟。
  (2)到海外去。某行业在中国显得过剩并不意味着世界范围内也过剩。世界上有好多国家不是不存在对基础设施等的需求,只是这类需求没有被开发出来。还以钢铁行业为例,企业甚至可以到某个贫穷落后国家,通过包工包料的方式给这个国家修铁路、搞工程。如果这个国家无法支付现金,那么国内的企业可以允许该国它以该国有价值的任何东西作为回报,如果换回来的是商品,那么国内的企业可以充当商品推销商,把换回的商品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售;即使换不回商品,也可以通过谋求获得该国的土地、港口、矿山、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承租权以作为回报,然后由国内的出口企业通过搞开发来盈利。进入该国的市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即让对方国承诺未来三十年只进口本企业的产品。诸如此类,关键在于企业思路要开阔,可以通过扩大经验范围、经营的地域、经营方式、经营思路的方法来为自己寻找避开当前的危机的出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85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