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号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咏平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力图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术,还包括经验以及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并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对现代职业活动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即“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通过社会调研,尤其是对本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调研,来确定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即分析确定专业的行动领域课程,然后根据教学规律及要求,从所有的工作任务中整合出一些能体现某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即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再通过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社会学者等共同确定出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完成有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最后研发出体现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会计信息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从而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等打下基础。通过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财务核算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范围;从事财务审计方面主要就业单位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等;毕业生在1~3年内多数从事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3年后少数学生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主办会计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会计毕业生信息化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分析各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与原理,分析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课程结构体系。
(3)以工作任务为项目,确定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仅是对构成工作任务的特征、要求的特定能力进行了专门描述。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行动领域是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因为行动领域是无序、交叉的,包括职业技能等显性知识,也蕴含职业操守、道德品质等隐性知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可用于教学的部分进行教学处理和优化,从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宜于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即课程门类。会计专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存在交叉、重叠等情况,需要将工作任务进行序化、整合,归纳合并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4)精心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材的核心要素。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内容编写及课程教学组织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专业标准的统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参考课时)、考核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这几部分。一份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质是一本教材内容浓缩,也是编写教材的基础与前提。与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学习内容,以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使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并可测量。该阶段工作主要由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以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上。
(5)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学习情境设计过程应注意以下原则:类别性原则,每个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或同一类别的事件;过程性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特定学习情境可选择工作步骤;关联性原则,有纵向关系(即前后有逻辑关系)、横向关系(可以互换顺序)、递进关系(从简单到复杂)、包容关系(后一个包含前一个学习情境)等。例如工作过程系统化系列教程之《会计核算方法》课程,虽然是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但学习情境的设计以五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的,分别是“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5个学习情境。这五个学习情境既具有递进关系,又有包容关系,每一项情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而后一情境又包含前一情境的知识运用,从总体上看,这五项学习情境又组成了一个大的工作任务,遵循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1)课程开发的整体性原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传统学科型课程的开发有很大的不同在于课程开发必须整体推进,而不能随意选择其中某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推进是指在确定了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按工作任务的先后及教学时段安排的先后次序进行开发。这样教材的开发必须是依次进行,而不能颠倒或只选择其中几门。笔者认为,这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课程建设的“双师”结构队伍。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在行动领域课程向学习领域课程转化过程中,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师”结构队伍必不可少。
(3)学习领域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现实人才,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时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前瞻眭,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
(4)课程教学的“行动导向”组织形式。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及"32作过程中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现代的高职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信息的准备和构建,而必须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5)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按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和开发教材及按行动导向组织教学等方面的改革,由于其教学的过程、要求和结果都是有别于传统教学,而且差别非常大,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不能用现有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来进行教学管理。如教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评价,甚至课表的安排、上课的场所,以及与此相关的特殊要求等,现有的管理体系都不适应。因此,要取得改革的成功,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管理方法,推动教学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6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