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计项与现金流关系的会计稳健性计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世新 贺芳梅
一、会计稳健性及其发展
(一)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又名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它是财务报告的一项重要特征和惯例,隐含着在确认和计量收入和资产时应保持谨慎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中把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政策的三要素之一。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由于稳健性本身的重要性,及其与准则制定、公司治理、市场监管以及会计的国际比较和趋同等多个方面存在广泛联系,近年来稳健性的研究在国内外逐渐升温。
(二)会计稳健性的发展Devine(1963),Sterling(1967)及Stau-bus(1985)指出会计的稳健性普遍存在于外部财务报告中。Ball,Ko-thari和Robin(2000)与Ball(2001)都认为与稳健性相关的经济损失或坏消息的及时确认是财务报告最重要的特征。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分析研究首次确认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所以,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最早对稳健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Watts(1993)。他不仅提出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四大因素,还为稳健性的实证检验指引了一些方向。
Fehham和Ohlson(1995,1996)首次开始使用“稳健会计”一词来表示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长期超过其账面价值后,MTB(Market-to-Book)及其变体被广泛应用,成为计量稳健性的一个方法。该计量方法认为如果MTB小于1,则说明会计政策比较稳健,并且该比值的大小反映了会计政策稳健程度的大小。
Basu(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首次将盈余一股票收益关系模型用于验证会计稳健性,由此推导出会计稳健性为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更为充分及时,并提出: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负的股票收益更为敏感,即会计收益在对股票收益的回归中“坏消息”组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拟合优度更高一些,由此证明了稳健性的存在。由于这种计量方法可以准确计量稳健性程度的大小,可以使用其指标来比较分析时间序列或横截面稳健性程度的差异,从而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供了便利,所以反向回归模型在之后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Basu(1997)提出的反向回归模型在稳健性实证研究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国内外涌现出了大量应用Basu模型的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文献。
Dietrich,Muller和Riedl(2003)对Basu的反向回归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角度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使用内生变量(回报)作为自变量使结果不可解释,而且负回报观察量相对较少导致了稳健性的计量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Ball和Shivakumar(2005)也指出了Basu计量存在的一些缺陷。首先,它无法将盈余中的暂时性收益或损失从应计的随机误差中分离出来,也无法从某些盈余管理中分离出来。所有这些都是暂时的并且导致收益变动的负序列相关。其次,模型只能识别暂时性部分的存在性而不能识别其确认是及时或不及时的。此外,私有企业没有股票回报,无法使用Basu模型计量稳健性。
Bali和Shivakumar(2005)还研究了应计项与现金流的关系,认为应计项不但可以消除现金流的“噪音”,还可及时确认经济损失,导致了应计项与同期现金流之间的非对称相关关系,可以表征稳健性的存在。由此提出了应计项与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
Givoly和Hayn(2000)发现从60年代后期开始就出现了负的累计应计,而且程度越来越大。如果会计是无偏的,从长期来看,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公司的累计利润应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趋于一致,从而使得累积应计值最终归零。但在遵循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财务报告中会产生累计值为负的应计项。由此可以通过负的累积应计项的程度和速度这两个指标来反映会计稳健性,称其为应计项目模型。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股票的不完全流通,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股票市场的收益不一定能够准确代表公司的会计收益,单从市场模型分析并不能够很好地验证我国市场的会计稳健性。而应计项与现金流模型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不需要利用股票市场的数据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度量,本文就此模型予以详细介绍。
二、应计项与现金流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原理应计项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建立在当期应计项对现金流回归的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应计项探索经济损失是否得到及时确认。
公司的现金流,尤其是来自长期资产的现金流一般是相关的或者具有持续性,这意味着当期现金流的实际变动与未来现金流预期的变动是正相关的。如当期现金流减少的投资项目,其未来现金流也可能减少。正是由于建立在预期的现金流而不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的基础上,预期现金流的变动最终通过应计项来完成确认过程。
基于稳健性原则,出现了不对称确认,因为经济损失更可能被及时确认,作为一种未实现的经济费用计入应计项以便与收入配比,而经济收益更可能在其真正实现时才得到确认。这种不对称确认意味着在当期现金流为负的情况下,应计项与现金流会呈现更大的负相关性。模型为:
ACCt=α0+α1DCFOt+α2CFO1+α3DCFOt×CFOt+εt
其中:ACCt为第t期应计项目数额除以期初总资产数额;CFOt为第t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除以期初总资产数额;DCFOt为虚拟变量,当CFOt小于0时,其取值为1,否则其取值为0。
首先,根据应计项与现金流之间的负相关关系,α2为负。此外,该回归的意义在于稳健会计下收益的确认更可能基于实现原则,而损失则更及时的得到确认,因此应计项与负的经营现金流之间的负相关性更强,即α3湿著为负。
该计量模型既体现了应计项目对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反映的不对称的特点,又不依赖股票的市场价格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度量,有效地避免股票价格中的噪音对稳健性计量的影响。
(二)模型的修正由于盈余是现金流与应计项的总和,如果未实现损失被及时确认而未实现收益未被确认,那么盈余会比现金流更加稳健,而这种影响可能是非经营性应计项造成的。Givolyand Hayn(2000)发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样本公司的累计应计项并没有趋于零,这就意味着经营活动现金流与盈余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是来自于非经营性应计项。
从总的应计项中剔除掉折旧、摊销以及经营性应计项后的应计项主要是由一些损失和费用类的项目构成的,如坏账准备(或者转回)、重组支出、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资产出售的损益、资产减值、费用的应计和资本化、收入递延确认及其之后的确认等。这些项目往往能够体现出管理层对稳健问题的意识。
Ball and Shivakumar(2005)提出的应计项及时确认经济损益
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未来的预测,而非经营性应计项目大多数是对未来公司可能出现的损益的预期,因此更加能够体现出及时确认损益的作用。李远鹏(2006)也采用经营性应计项与非经营性应计项的划分,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非经营性应计项造成了盈余更加稳健的特性。但是,在Ball and Shivak-umar(2005)的原始模型中,并没有区分经营性应计项与非经营性应计项目,因此他们所分析的这种相关性可能是不同属性的应计项目造成的。夏冬林、朱松(2009)对应计项目作进一步的划分,借鉴之前研究的方法将应计项目划分为经营性应计项与非经营性应计项,区分不同属性应计项的影响,对Bali and Shivakumar(2005)模型进行修订,提出以下模型:
OperAcct=α0+α1DCFOt+α2CFOt+α3DCFO,×CFOt+εt
NoperAcct=α0+α1DCFOt+α2CFOt+α3DCFOt×CFOt+εt
非经营性应计项目是全部应计项目与经营性应计项目的差额。其中应计项目是折旧前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经营性应计项目产生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以及应交税金这些事项等的变动所构成。对于一家处于稳定阶段的公司而言,如果采取中性会计政策,长期来说,非经营性应计项目趋向于0,即息税后利润加上扣除的折旧额等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之和。非经营性应计项目值越低,说明公司息税后利润加上扣除的折旧额与现金流量背离越严重,如果息税后利润加上扣除的折旧额比现金流量低的越多,那么会计政策越稳健。
应计项目=(净利润+折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经营性应计项目=应收账款的增加(-减少)+存货的增加(-减少)+待摊费用的增加(-减少)-应付账款的增加(+减少)-应交税金的增加(+减少)
非经营性应计项目=应计项目-经营性应计项目
三、相关研究建议
(一)我国会计稳健性研究现状综观我国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验证会计稳健性的存在逐渐转移到分析制度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上来,但我国的会计稳健性研究大都运用Basu(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如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利用Basu模型对我国1995~2000年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存在稳健性进行7分析;赵春光(2004)发现在1998年之后我国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会计盈余谨慎性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应计利润;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也应用Basu模型讨论了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发现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会计稳健性具有行业特征,在制造业尤其明显。
截至目前,Basu(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的优越性是其他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难以相比的,但其对市场有效性有较高的要求,在计量上还受到不少质疑。对于我国而言,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特殊经济体制使得稳健性研究尤为重要。而且我国股权分置的制度环境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难以同英、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得到的结论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值得关注的是,在评价一个报告制度的整体稳健性时,使用单一计量方法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Givoly等,2006)。从最近国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互相补充和加以验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二)相关研究建议笔者建议国内学者可以考虑将Basu模型和应计项与现金流模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样做的优点在于:Basu反向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稳健性条件下对损失确认的及时性特点,但要求证券市场必须具有相当的有效性,而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恰好具有不依赖市场数据的特点,如果将两个模型结合应用,不仅能消除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不足对Basu(1997)反向回归模型结论可靠性的影响,而且能兼顾股价对信息反映的综合性和及时性的优点。稳健性存在多个方面,只有切实理清各种稳健性的含义及关系,才能根据研究目的对稳健性计量方法的选择提供合理的指引。而如何选择出适合的方法来更好地检验会计稳健性在我国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编辑 熊年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6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