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语原著作品的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英语原著作品的阅读对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状却不很令人满意。本文主要讨论了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英语原著作品阅读的重要性所在,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应对方案。
  关键词:英语原著; 阅读;英语专业学生。
  
  问一问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在校生,他们读了几本英语原著作品(本文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英语原著作品" 指的是文学作品),得到的答复很可能让你乐观不起来,因为他们的英语原著的阅读量总体说来是很少的。许多学生仅仅读过几本英语原著的简写本。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是不正常的。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原著作品的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英语原著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需要
  
  学习英语仅仅依靠阅读经过我们本国人编写、改写、缩写的英语文章是不够的。这样的文章不充分具有或者至少是部分地失去了英语原著作品那种地道纯正的语言特征。我们要想将英语这门儿语言学得更好一些,尽量地多读原汁原味的英语原著作品应是一条必经之路。张海迪在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酸甜苦辣时说道:"我觉得,要学好一门外语,除了丰富的词汇,牢固的语法知识,还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读尽可能多的英文材料。那时候我的另一位朋友H曾说,我们学英语没有英语环境,怎么学得好啊?我说,正是因为没有英语环境,才需要下苦功夫学习,通过大量的阅读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说,通过阅读来替代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1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张思中认为:阅读英语原著是学习外语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也是使学生深入文化内容,从而带动语言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2
  
  2、阅读英语原著作品是学好英美文学的需要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要想学好这门儿课,只是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的简写本是不够的,只是读一些对相关作品的简介或评论文章就更解决不了问题了。只有零距离地去接触一些英美文学名著的原著,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最直接的体验。
  现今可见的许多英美文学名著的中文译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即使是翻译得比较好的版本,也会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语言表达特点之间的差异而不可避免地丧失一些精彩和韵味。翻译理论家彭长江先生说道:"(一个词语的)许多联想意义中,由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固定下来的那一个或一些,为全民族所承认,就叫做'文化底蕴'或'国俗语义'。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国俗语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 翻译理论家毛荣贵也认为,英语原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例如双关、押头韵、拟声等在汉语译文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失去。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 (星期天他们为你祈祷,星期一他们就掠夺你)。又如:To many parents, the three Gs--gays, guys and gangs--have replaced the three Rs as benchmarks of school life.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同性恋、枪支、团体这三个词已经代替了读、写、算作为学校的基本尺度)。再如:The girl murmured her thanks. (那女孩低声细气地道了一声谢)。4
  3、阅读英语原著作品能够促进我们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了解
  伟大的作家通常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描写的社会和时代的敏锐的观察家,他的作品也就成为了我们了解相关社会和时代的知识宝库。例如,F.费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因其生动刻画了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爵士时代"(The Jazz Age)的社会风貌而被誉为一部美国的"文化-历史寓言"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U.S.A)也给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景图。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On the Road)描绘了二战以后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生活和价值观。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还可以在巴尔扎克(虽然他不是英语作家,但其作品所反映的道理也同样可以适用于英语作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阅读英语原著作品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高等院校中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却很少去读呢?究其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选择英语原著作品不当,造成阅读难度过大,从而很容易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挫折感,从此远离英语原著作品。许多英语作家的作品虽然都是无可置疑的世界文学名作,但未必就适合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阅读。这其中有些是因为作品中存在着许多的方言、俚语等不规范的语言,从而造成阅读难度过大。例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虽然这部小说是用口语化的语言写的,但是因为许多地方使用了方言俚语,而导致这些地方阅读很难顺畅地进行。还有些是因为作家使用的语句过于冗长,或者是作品中存在着太多的某个行业的专门知识、术语。例如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最后还有些是因为作品中有着许多的用典或意识流的运用,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以及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等作品。
  2、缺少一个关于英语原著作品阅读的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虽然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一般都列为必修课,而且老师们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在修英美文学这门儿课期间至少写一两篇相关的小论文,但是学生们很少有人为此而去老老实实地读原著的,有的翻翻原著的简写本解决问题了,有的只是参考一下相关的评论文章拼凑"借鉴"一番而敷衍了事。
  3、没有充分意识到英语原著作品阅读的重要性。许多学生认为英语原著作品的阅读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活动,对于那些必须考试通过以取得学分的正式课程来说只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点缀罢了。
  4、其他原因。这其中包括现今不少学生的浮躁心理。阅读英语原著不是三天两日就能取得明显成效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和许多人的急功近利的原则相冲突了,他们认为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事不划算。然后还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压力。考虑到毕业以后将要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即使那些愿意吃点苦下功夫学习的学生也不免会觉得与其花费许多的时间在英语原著作品的阅读上,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去把程度高一些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证书考下来更好呢。另外当然还包括有些学生觉得一朝踏进大学校门就功成名就了,他们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原则,不求进取,宁愿花大把的时间去交朋友,去上网玩游戏聊天,而不愿学习自己的课程,更不用说去读什么英语原著作品了。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改善目前英语原著作品阅读的不佳状况。
  1、生自主阅读和老师的推荐相结合。老师应该事先筛选出一些比较适合相关年级的学生阅读的英语原著作品,推荐给学生们。这些作品原则上应符合这些标准:没有太多的方言俚语;不涉及太多的用典; 没有过多的关于某个领域的专门术语;作品的文体不冗长繁琐;没有太多的意识流或晦涩的语句;作品篇幅不过长。例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Oliver Twist),《远大前程》(Great Expections),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Jane Eyre),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德莱塞的《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海明威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等等。
  2、学生自己的泛读和老师指导下的精读相结合。一部作品一般来说学生能基本读懂就可以了,但是老师最好能就其中的某个章节、部分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本部分的情节安排,人物的刻画,语言的文体特点,本部分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等等,以此指导学生完成作品某部分的精读,从而管中窥豹,加深对整个作品的理解。
  3、英语原著作品和简写本、注释本、中译本相结合。即使老师按照上面的第一条建议给学生筛选了比较适合的作品,对学生们或至少是部分学生来说还会存在一些阅读困难。这时如果先让他们阅读一遍简写本,或者阅读提供了生僻词汇、难度比较大的句子以及有关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解释的注释本,或者找个译文质量好的中译本对照着读,效果就会好许多,有利于保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4、书面阅读和视听材料相结合。许多的英语原著作品都有据以改编的电影作品。如果将阅读书面作品和观看电影作品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们萌发出更大的兴趣,对原著作品中涉及的场景、建筑风格、衣着打扮、风俗习惯等产生更加身临其境的生动形象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弥补一些书面媒体所不能很好传递的内容。
  5、书面阅读、视听欣赏和对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的培养相结合。可以鼓励学生分工协作,将原作改编为一部小剧本,或者将原作的某个部分提出来,由学生们分别扮演各个角色,将阅读时、视听时获得的体验、感受、对人物的理解、对作品的把握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举手投足而表现出来,相信会产生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效果。
  6、加强学生对英语原著作品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说到底,外因只是第二位的,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真正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够不但治标,而且治本。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阅读英语原著作品,不只是为了考试多考几分,而且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著名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教授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谈论文学,谈论人的关系,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宽容。…… 文学是用以沟通人的灵魂的,它是沟通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5
  综上所述,当今高等院校中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原著作品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而这背后又存在着许多原因。但是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相信目前的状况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改进,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迪:美丽的英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2]张思中:张思中英语教学法[A].当代英语教学使用模式与技巧[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1。
  [5]乐黛云、钱林森: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12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