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代土司研究》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是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研究》期刊上认识成臻铭的。1996~2002年,他在《民族研究》期刊上连续发表了一组论文,而且篇篇都是研究土司内部情形的。这引起了我的关注。细看他的论文,我感觉到,这些文章是很有创见的。他把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拓宽和深化了。以我个人所见,近百年来,一些研究者研究土司制度,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稽考。他的研究很有新意。从这时开始,我就有意结识这个年轻人。
  大约在2003年元旦后不久,我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索要我十年前的旧作《中国土司制度》一书。当时我手头已无余书,仅剩下一本供自己使用的存书,于是只好将该书的土司理论部分复印给他,供他参考。2004年上学期,他来电话告诉我,说由原来的单位调到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去了,经常向杨庭硕、罗康隆师生二人讨教问题。我知道后,又将自己的近作《唐代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辑考》一文邮寄给他。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希望自己搞了大半辈子的土司制度研究和古代民族政策研究后,能够后继有人,而成老师是一个比较中意的人选。首先,他有基础,其次正好处在干事业的年龄。所以,我希望能与他见上一面好好谈谈。这年“十一”黄金周刚过,机会来了,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罗康隆博士聘请我到他那里,为学校老师和研究生讲学。讲学时间是一个多月,围绕《中国土司制度史》、《中国民族政策史》两个方向讲二十二个专题。讲学期间,成老师负责全程陪同,我被聘为吉首大学客座教授。我们吃住几乎在一起,相互交流意见,策划成立了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任务,主要是综合考察历史上土司区域的历史与文化,分析它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作用,为开发和发展民族地区提供借鉴。讲学结束后,我回到了成都,但心还在吉首。凡是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师需要什么资料,我都尽力找寻,期望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能够成为我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个基地。
  嗣后我发现,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借助吉首大学的区位优势,连续几年深入到以往的土司区域进行野外考察。2005年暑假,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我老友杨庭硕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在永顺宣慰司土司城一带考察了二十多天,获得了大量珍贵史料。他们把研究成果带到西南大学召开的中国民族史学会上交流,引起了大会的很大反响。2007年暑假,中心的老师们在罗康隆所长的支持下,对酉水流域各个土司区域进行考察。考察之余,成臻铭以全国性的视野,出版了三十余万字的专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旨在从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的角度观察土司制度。目前,又欣闻他完成了六十五万字的《清代土司研究》一书的写作任务。
  《清代土司研究》是从土司区域内部情形研究我国土司制度的。通观书稿,我认为有四点新意:
  第一,理论上有新意。该书系统总结了前人土司制度研究理论,提出要从“三个层面”、“四个视角”观察土司,并且提出了鉴别土司的二十八字理论和土司类型理论,还在土司区域变动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司的理论,明确提出土司是朝廷任命的世袭官吏,土司衙署是王朝国家体制之下的地方政权,土司管辖地方,实行的是“因循守旧”的世袭统治。
  第二,内容上有新意。成臻铭提出土司研究应该从土司区域的变动与土司城的变迁入手进行研究。即:清代土司城的地理分布与建筑布局、清代土司的政治文化互动、清代土司的社会阶层与等级、清代土司家族政治文化、清代土司贵族生活方式、清代土司衙署、清代土司政府的机构及其职能、清代土司地方行政系统等九个方面,进行土司区域变动、土司城镇与陵寝政治文化、土司区域的政治文化结构、土司贵族生活方式、土司的政治文化互动等五个领域的研究。该书就是这样做的。在研究中央王朝实行的土司制度同时,研究了土司之间相互牵制和土司管理家族村社的制度,研究深入到了土司衙门的内部和地方各级基层组织的内部。
  第三,资料使用上有新意。该书除使用大量官方文献外,还使用了民间文献。这是以前没有的。
  第四,方法上有新意。该书运用了历史学的实证方法,有史有论,寓论于史;在分析问题时,运用了历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方法,重视了时间、地点、过程、事件、区域、类型、结构、功能、层面等方面的具体把握,使书的内容具有可读性,也便于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开展文化事业的建设。
  总之,《清代土司研究》一书是一部理论上承前启后的、内容上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书,相信各位读者读后定有收获。是为序。
  (吉首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臻铭著《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一书,65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34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