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体性教学中的单主体及双主体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海

  摘 要:主体性教学作为新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我国当前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的主题。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体性教学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发展与突破。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的发展;主体性教010学1;单主体;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61-02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化为学生的智慧、才能与品德。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需要根据时代精神的要求去重新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培养人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人的主体性来。进入新时期,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主题[1]。
  一、时代背景
  主体性教育的提出是我国课堂教学在教育理论及实践取得的巨大进步,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之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先后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偏重双基阶段(1949-改革开放之前)。2)培养智力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3)强调非智力因素阶段(20世纪的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新型的课堂教学才得以被提出来。
  二、传统教学
  (一)什么是传统性教学
  什么是传统性教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教育界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它主要是指:在与当代的主体性教学相比较的过程中对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总称。简单的说,在主体性教学提出来之前的所有教学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传统性的教学手段。
  (二)传统性教学的主要特点
  1.传统性教学是一种“授人以鱼”的灌输性教育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待加工、可以塑造的对象,认为大脑就像存储知识的仓库,儿童的心灵就像没有任何痕迹的白板。于是教育变成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则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去发表公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的材料。我们认为,这就是灌输性的教育理念[2]。
  2.传统的课堂就像是一种“惟书惟上的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景是:教师如同是钦差大臣,教材如同是圣旨,学生则是俯首称臣的臣民。教师惟教材、教参、教案至上,学生则是对于课本知识和老师的绝对服从。
  3.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大统一”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品质。而在传统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则如同机械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流水线,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这种巨大的差异,试图以大统一的课堂教学来塑造和培养统一的标准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答案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三、主体性教学
  (一)时代背景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的过程。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3]。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当今社会提出的关于主体性教学的概念实际上是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主体性的凸显,是现在教育领域中的折射和显现,同时也是教学本质的升华。
  (二)主体
  对于什么是主体?这个问题在哲学上的争论很大,反映教育领域也是众说纷纭。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本体和认识论两种意义:1)本体论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物质承担者。2)认识论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的承担者。具体来讲,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4]。
  著名课程与理论专家张天宝则认为: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只有在与一定的客体关系中通过自己是能动活动而获得对个体的主动态势发出能动作用并取得支配作用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5]。
  (三)主体性
  简单的说: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一方面是指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性的掌握。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自觉能动性的创造。其特点也就体现在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
  (四)主体性教学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教学,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需求,创建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五)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超越,它既是反应了传统教学中的那些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科学性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部分和局部的发展。主体性教学认为: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学习发展潜能。主体性教学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2.民主性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于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体性品质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主体性教学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1)把教学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的发展,简言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2)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及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教学造就一代主体新人。
  3.活动性
  学生品质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其主体性品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的两个方面:1)通过活动不断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的内在过程。2)通过活动不断将已有的心里品质不断表现出来的外部过程
  4.开放性
  开放性社会需要开放性的人才,而开放性的人才则要开放性的教学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1)学校教学系统应加强与整个社会的联系。2)学校教学系统内部应该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确定培养开放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选择和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好途径。
  四、主体性教学中的学生单主体及其主体性
  (一)学生单主体及其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应当明确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关系性的选择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来。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

  (二)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角色和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策略。而对于学生来说,自由、自主的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品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明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是一个与学生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关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我们做了以下探索:1)把民主归还于课堂,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2)培养良好的品质,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权利。3)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
  2.主体性教学中的双主体及其主体性
  (一)教师与学生共为双主体
  在教育领域,对教学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主体观,有单主体,双主体及多元主体等等。从教学主体的主体性来看,教师的主体性一方面在于塑造和构建学生的主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构建与塑造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与能力。
  (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的内涵
  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及人生价值和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生活实践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简单来说,主体性教学的双主体包括:1)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2)师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展。3)教学是师生的主体间交往活动。4)师生的主体性交往以知识的传递为基础。5)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有主体心理结构的主体人。
  结语
  新型的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值得关注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从而把学生看作一个纯粹的认知性的存在的看法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主体性教学充分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思想及方式的大转变,教师必须构建与塑造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与能力,并借助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十年来哲学发展的简单回顾[N].光明日报,1988,(6).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4]王家俊.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王道俊,郭文安.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J].教育研究,1989,(9).
  [8]陈敏.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9]赵荷花.主体性教学的内涵探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责任编辑/王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