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昆明翠湖的发展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春城皇冠上的明珠——翠湖,位于市区中偏西北隅,五华山西麓,海拔1890米,是昆明久享胜名的风景胜地,“翠湖春晓”便为昆明八景之一。而翠湖中,又有“春树晓鹰、秋窗夜月、精舍书声、酒楼灯影、柳营洗马、莲寺观鱼、绿杨息阴、翠荷听雨”八景,可谓方寸之间容四时乾坤之景。
  翠湖原本是滇池的一个湖湾,东、东北依五华山,螺峰山(圆通山),南连磨盘山,西为烟波浩荡的五百里滇池。翠湖最早的确切史料记载出现于元代。据《元史·速不台传》记载,蒙古军队进攻大理国的押赤城(今昆明城的前身之一)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当时“三面皆水”,即是说昆明城东面是盘龙江,南面和西面都是和滇池相连的水域。而西面的这片水域,就是今日的翠湖所在之地。城池西面,蜿蜒起伏的低山怀抱一泓碧水,与滇池相连,就如一块玉玦,可称为滇池的翠湖湾。昆明城,便在这样一个“坝子”(即山间小盆地)之上,悄然兴起。
  元朝初年,行云南中书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多次治理滇池,委水利道张立道疏挖海口河,新修海口川字闸,调节滇池水位。滇池水位逐渐下降,今潘家湾,蒲草田一带逐步沼泽化,渐与滇池草海分离,形成湖泊,仅有洗马河与滇池相连。湖中有泉水涌出,据史料记载:“九泉所成,汇而成湖”,故有九龙池之名。又因水位下降,低地露出,再加上官府免除田赋,百姓纷纷来此种植荷花、稻谷、菜蔬,很快出现“七月秋风翠湖上,藕花常伴稻花香”的景象,故又称“荷花池”或“菜海子”。湖中湖水湛蓝,故又称“翠海”或“翠湖”。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改拓云南府城(修建昆明砖城)时,湖与五华山、螺峰山一并圈入城内。沐英效仿西汉著名将领周亚夫之举,令军队屯戍于此。湖岸广植垂柳,又饮抹战马于连通草海的河道畔,翠湖八景之一“柳营洗马”及后来的“洗马河”由此出现。
  永历十三年(1659年)吴三桂率清军入滇后,填菜海子之半建新府,即洪化府,湖的面积进一步缩小,并成为皇家禁苑。吴三桂反清被平定后,云南巡抚王继文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湖中小洲建碧漪亭,北岸建来爽楼,开禁供人游览。嘉庆元年春(1796年),在湖心岛创建莲华禅院。同年,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昆明倪琇捐资创建楼阁三楹,名庆云,祀奉观音大士金像,吕祖(吕纯阳)和圣文武帝增福玄坛圣像。碧漪亭西凿放生池,西北面建五龙祠三楹。延请永丰寺僧雨庵住持,香火旺盛,游人增多。
  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海心亭放生池,称“濠上观鱼”。云贵总督,大学士阮元效仿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西湖筑白苏二堤的雅举,修建一纵贯南北之长堤,名阮公堤。民国6年(1917年)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筑一横贯东西之长堤,名唐公堤,与阮公堤交于湖心。至此,昆明出现“城内有四海”之景,翠湖现代形态也基本奠定。
  在翠湖如一块软玉在时光的浸润雕琢小日益温婉灵秀的同时,昆明的文脉也在这一泓清澈的滋养下悄然成长着。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云南巡抚右副都御使李士实、陈金相迁建云南府贡院与湖北高阜之上,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云南和贵州的众秀才皆汇集于此,迎接考试。光绪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出现“经正书院”,是云南当时的最高学府。此后,围绕翠湖这潭灵水,先后出现了“云南省会中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云南省图书馆”等学习读书之地。在穿行于湖岸柳枝间的吟诵声、枪炮操练声中,翠湖,作为昆明的眼睛,脉脉注视着一座城的岁月巨变。
  如果说翠湖西岸是兵家武将之地,那么北岸便是昆明文脉之所在。云南贡院明代迁至翠湖之畔,修建了一条自翠湖通往贡院的石阶路,称龙门道。此时的翠湖俨然成为贡院前宏阔的泮池,一举成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中心。
  提到文,就不得不说隐藏在它背后的政治风云。位居省会的中心位置,翠湖见证了各路英雄豪杰的粉墨登场,历史风云变幻的大喜大悲。明代沐氏家族柳营洗马,统领云南两百余年,直至明末阿迷州土司沙定洲入省乱滇驱逐黔国公沐天波。南明永历年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进入昆明,迎永历帝朱由榔来昆,称昆明为“滇都”。吴三桂率军入滇,南明小朝廷土崩瓦解,永历帝被絞死与篦子坡,故该地又被称为“逼死坡”。
  柳营洗马,贡院盛况,明宫残忆,洪化府烟雨,讲武堂风云……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昆明之眼带着日益加重的沧桑,静默地注视这座城。翠湖里装的不只是水,更是人们对历史更迭的记忆。用带着诗意的哲学眼光来看待以翠湖为核心的昆明山水,我们看到的是其中更真实丰厚的人文价值,也让我们感到自己正在一种深厚而光辉的古今文化中成长。在山水的轻抚下,昆明成为一个妙不可言生长着梦境的地方:偏安西南收复天下之梦,金榜题名平步青云之梦,革命图强民族复兴之梦……富有梦想和抱负的昆明人也便成了山水之人,渗透着山水的天性,其心态、理想、气质,就与温润厚重的昆明山水相似。在翠湖中的“九龙”还在冒水的时光里,翠湖不老,老去的只是翠湖边的人;翠湖不褪,褪去的只是翠湖边的往事云烟。
  但随着翠湖人文属性的不断成长,其自然属性却在不断退化。自翠湖脱离滇池,其面积便在逐年缩减。上世纪80年代,九龙池已停止出水,洗马河也因城市建设而被深埋地下。屋漏偏逢连夜雨,08、09年接踵而至的旱灾使得翠湖水质急剧恶化,几近干涸。
  昆明不能失去她的眼睛!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加大对翠湖的维护力度:从自来水厂购买中水注入翠湖,打开、疏通洗马河并打造公园,清出翠湖中的高档会所餐厅……虽几经周折和危难,由“自然之眼”变成了“人工之眼”,翠湖终于还是保住了一线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政策、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保护,相信翠湖不会被城市时代的洪流所吞没,昆明的文化之根也不会无处寄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84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