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系从句习得的理论嬗变与研究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关系从句蕴含着复杂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信息,其跨语言的类型差异往往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早期的习得理论主要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探究关系从句的主宾不对称及其加工优势,近年来的研究呈现多维度、跨学科的态势,研究的视角经历了从认知加工到神经科学的转换,研究的方法趋于多样性而更为完善,为认识关系从句的习得规律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关系从句;理论嬗变;研究展望;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2-0093-05
  Abstract:Relative clau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information encoded therein, with their cross-linguistic typological differences likely to cause difficulties for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ers. The early acquisition theories focused on the subject-object asymmetry of relative clauses and their respective processing advantages from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multi-dimensio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trends in the stud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wit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hifted from cognitive processing to neuroscienc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have also improved with more diversified and perfected design, bringing fresh evidence for shedding light o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Key words:relative clauses; theoretical evolution; research outlook; language acquisition
  关系从句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自然语言的递归性特征,在语法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1]。然而,由于关系从句蕴含着复杂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信息,其跨语言的类型差异往往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自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对关系从句的理论和习得与加工的研究成果渐趋丰富。在理论假说的探究之外,基于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也层出不穷。从其理论基础看,关系从句习得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语言类型学、认知加工理论和心理语言学视角,近年来的研究呈现多维度、跨学科的趋势。本文将以关系从句习得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在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语言类型学视角
  语言類型学认为,对人类语言机制和规则所做的任何总结和概括均需经过跨语言的验证,对某一具体语言的特点进行的描述亦需建立在跨语言的共性和类型分类的基础上[2]。关系从句在自然语言中的共性特征及其类型差异成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相关的实证研究对揭示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人类语言习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
  在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中,主宾不对称现象较早受到了研究者的注意。例如,Keenan和Comrie对不同类型的50多种语言进行了详细对比和深入研究,发现主语关系从句存在普遍性和最易习得性,认为主语关系从句是一种无标记的关系从句类型,其他类型关系从句(如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习得难度要高于主语关系从句。这两位学者经研究发现如下习得顺序:主语(SU)>直接宾语(DO)>间接宾语(IO)>介词宾语(OP)>属格(GEN)>比较宾语(OCOMP)。其中,“>”表示可及性程度在层级中的递减关系。Keenan和Comrie将此习得顺序命名为“名词短语可及性假设”(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NPAH)[3]。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标记程度是影响关系从句习得中主宾不对称的重要因素,早期的研究大多证实了该假设的这一预测。例如,根据Gass和Ard的研究,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标记度较高的介词宾语关系从句时容易出现重复性代词的错误[4]。如,在“…the women that I gave the book to her”中,“her”便属于一种重复性代词,这种类型的代词使用错误却很少出现在标记性较低的关系从句中。Hyltenstam对母语为西班牙语、芬兰语、希腊语和波斯语的受试者习得瑞典语关系从句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结果,即受试者口语表达中的关系从句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复性代词,比较宾语关系从句中的重复性代词最多,而主语关系从句中的重复性代词最少[5]。
  上述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佐证了主语关系从句在二语习得中的加工优势,但一方面,名词短语可及性假设有着重语言规律描述而轻深度解释的缺陷,特别是标记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得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易操作的问题,并且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早期的研究以印欧语言的习得为主,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该假设的预测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例如,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的关系从句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前者属于右偏置类型,后者属于左偏置类型,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未必与汉语习得的情况一致。从实证研究的情况看,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关系从句时,主语从句的加工优势受到了质疑[6]。   (二)主宾不对称与生命性取向
  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具有复杂的成因,除了宾语从句类型的标记程度以外,关系从句先行词的生命性取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名词短语的生命性反映了学习者语义层面的理解对关系从句习得和加工的影响,而不同的生命格局对关系从句的理解具有调节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对认识主宾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有着新的启示。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基于生命性取向研究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例如,在Ozeki和Shirai的研究中,受试者的母语背景分别为英语、汉语和朝鲜语,结果显示,受试者在习得日语主语关系从句时的难度与宾语关系从句相差不大。该研究同时发现,关系从句先行词的生命性对母语为英语和汉语的学习者产生了影响[7]。从生命性语义线索的角度分析,学习者之所以首先习得主语关系从句,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主语具有施事(agent)的语义角色,在信息处理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国内学者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发现了生命性所起的效应。李金满和王同顺研究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情况,发现尽管生命性无主效应,但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冲击甚至抵消可及性影响力的发挥:当先行词为无生命名词时,主、宾两种关系从句的使用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当从句内名词同时为有生命时,则与可及性相悖,表现出宾语关系从句的高使用率[1]。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反。例如,在Okugiri的两项研究中,英语本族语者和操日语的英语学习者均能在书面语中频繁使用英语的主语关系从句,先行词的生命性取向对此没有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宾语关系从句出现的频率不高,英语本族语者会在先行词为无生命特征的情况下使用宾语关系从句,日本学生则几乎不使用宾语关系从句[8-9]。
  由此可见,主宾不对称现象与先行词生命性语义线索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正如Gass所指出的那样,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虽然总体符合NPAH的预测,但语义因素和语言类型差异的作用使得关系从句的习得比早期预想的更为复杂[10]。
  二、认知加工视角
  认知加工理论是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派别,该理论强调人与客观环境的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与其一般认知能力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别,语言结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两者有着较高的对应性或像似性。关系从句的递归性和复杂性特征恰恰反映了这一认知过程,成为近年来语言习得研究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涌现论的结构距离观
  涌現论(Emergentism)也称自然发生论,是基于对非线性系统发展规律的观察而形成的一种认知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发展具有非线性特征,语言的习得是自然发生的一种现象[11]。根据这一观点,关系从句的复杂性是由更为简单和基本的语言单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句法结构。涌现论的代表人物O’Grady从突显性和结构距离两个方面阐述了关系从句的习得问题,其所谓的突显性是指先行词在关系从句中论元位置的显著性,而结构距离则指填充词与关系从句中空位之间的依存距离。根据O’Grady的“结构距离假设”(Struc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关系从句句法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待整合成分在句法层级中的距离,若待整合内容之间的距离越远,相隔的句法节点越多,则加工所需的代价越大[12]。在汉语中突显性因素指向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距离因素恰好相反;而在英语中,两种因素共同决定了主语关系从句较之于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基于这一认识,O’Grady 认为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具有普遍性。
  “结构距离假设”的提出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关系从句内部复杂的加工过程,为关系从句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围绕关系从句开展的一些实证研究对该假设的预测进行了验证。例如,Lee K.O. 和Lee S.Y.的研究发现,双语儿童习得朝鲜语关系从句的情况符合结构距离假设的预测,主语关系从句比宾语关系从句更容易理解[13]。不过,研究者同时指出,结构距离并非影响关系从句习得的唯一变量,目的语本身所特有的一些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二)连通论的感知难度观
  连通论(Connectionism)是指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一系列特征而开展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目的在于更加科学地揭示人的认知行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连通论所提出的认知神经网络视角探究关系从句的习得。例如,Kuno从人类记忆系统的感知能力出发,根据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分类而提出了“感知难度假设”(Perceptual Difficulty Hypothesis)[14]。他认为,若从句嵌于主句的中间位置,则句子解析过程因受限于人的短时记忆而变得困难,此类关系从句不易于加工和习得;而当从句的位置处于句首或句末时由于没有中断主句,对习得者记忆系统的挑战较小,因此使用和习得起来理应相对容易。按此假说,关系从句习得遵循如下规律:OS(OO)> SS(SO)(字母对中第一、二个字母分别代表先行词在主句中及关系从句中所处位置,“>”代表习得先后顺序)。例如:
  (1)内嵌式
  The cheese that the rat that the cat chased ate was rotten.
  (2)外嵌式
  The cat chased the rat that ate the cheese that was rotten.
  这里的例(1)属于SS型,主语关系从句嵌入在主句的主语位置,例(2)则属于OS型,主语关系从句则嵌入了主句的宾语位置。后者由于没有分割主句,对人的短时记忆挑战较小,因而更易于加工与理解。
  针对感知难度假设的预测,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验证。例如,在Izumi的研究中,受试者为来自阿拉伯语、汉语、法语等12种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研究发现嵌入宾语位置的关系从句比嵌入主语位置的关系从句更容易习得,研究结果与感知难度假设的预测基本一致[15]。该研究还发现,感知难度假设与名词短语可及性假设具有互补关系,两者的结合对关系从句习得难度的预测更具准确性。不过,蒋秀玲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两个假设所做的预测并不完全准确,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并不十分严格[16]。   三、心理语言学视角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基于实验方法的交叉学科和研究范式,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关系从句习得进行的研究着重考察语言的理解机制及其歧义消解策略,而这是上述涌现论和连通论的方法所无法解答的。无论是涌现论的结构距离假说还是连通论的感知难度假说,两者都局限于解释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难以透过关系从句的挂靠偏向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来认识语言理解中的歧义消解策略。
  (一)关系从句的挂靠偏向
  从句法结构来看,关系从句与中心词之间通常存在比较稳定的挂靠关系,理解时一般不会产生歧义。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关系从句的前面存在两个名词短语,关系从句与中心词之间的挂靠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学习者需要借助句法策略和语义策略对这类关系从句进行歧义消解,否则就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Someone shot the servant of the actress who was on the balcony.
  在这里,关系从句who was on the balcony可以挂靠前面的名词短语the servant或the actress, 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意义。Gibson等提出的参数化加工模型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17]。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关系从句的挂靠偏向取决于两个竞争性因素:时近原则和谓词邻近原则。时近原则反映了工作记忆的要求,即在符合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关系从句应挂靠于最迟加工过的短语。而根据谓词邻近原则,关系从句应挂靠于结构上与谓语尽可能毗邻的名词短语。Gibson等认为,在不同语序类型的语言中,时近原则和谓词邻近原则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西班牙语和法语的语序允许副词出现在谓词和宾语之间,这两种语言的关系从句挂靠关系具有很强的谓词邻近取向。而在英语和挪威语中,谓词和宾语之间不允许出现副词,这两种语言关系从句的挂靠偏向更多受时近原则的影响。
  (二)工作记忆的作用
  关系从句结构的复杂性和挂靠取向的差异对二语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提出了挑战。就关系从句的加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而言,Gibson的句法预测局域理论认为,关系从句加工需要借助短时记忆存储最初的信息,再将随后出现的信息融入其中[18]。另外,追踪句子的句法中心词也会占用部分存储资源, 要在之后出现的名词短语与其中心词之间建立联系则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而整合的难度取决于待整合的成分之间的距离[19]。由此可以看出,在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容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工作记忆容量的不足将影响学习者对存储资源的整合,进而影响其对句子歧义的消解。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Hopp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较高的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复杂的句子(如关系从句)分析方面与本族语者没有显著差异,受试者工作记忆容量方面的个体差异则与其所采用的句法分析策略呈显著的相关性[20]。Kim和Christianson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高级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理解关系从句的歧义结构时所使用的加工策略与本族语组和母语组受试所使用的策略没有本质差异,但受试者工作记忆容量的不同对加工策略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21]。
  上述研究说明,工作记忆存储和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学习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加工复杂的关系从句时往往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制约。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工作记忆在成人二语学习者句法加工中的作用目前仍有分歧,未来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从句法层面转移至语篇层面[22-23]。
  四、研究展望
  (一)句法—语用界面的研究趋势
  以往的关系从句习得研究对句法—语义界面的因素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关注,相对忽视了关系从句所蕴含的语用因素。句法和语用在语言中具有互补性,要理解关系从句习得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就必须对这两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在关系从句中,名词短语与先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信息编码方式实现的,如话题、焦点等。就关系从句的习得而言,名词短语的话题性是一个影响其加工难易度的重要因素。根据Mak等提出的话题性假说(Topichood Hypothesis),关系从句中充当主语的往往是最具有话题性的成分[24]。通常情况下,关系从句的主语由从句的先行词充当,这是因为先行词具有关系从句的话题功能。不过,如果关系从句中的名词短语具有话题性,先行词就失去充当从句主语的优势。Mak等采用实验方法对话题性假说的预测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话题性因素在第一语言关系从句加工中的作用[25]。
  话题性假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关系从句加工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但从二语习得视角开展的实证研究还非常鲜见,基于句法—语用界面的研究将会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带來新的发现。
  (二)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走向
  关系从句习得的跨学科研究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早期的行为实验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关系从句加工的反应时间、理解模式和歧义消解等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究,但却难以探察学习者大脑语言处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者开始从生理学、神经科学和病理学的视角探究关系从句的习得问题。随着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功能性磁共振技术 (fMRI)、神经病理学分析方法的引入,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在第一语言关系从句的习得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对第二语言的关系从句习得研究来说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神经认知科学领域的进展为例,王慧莉等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英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该研究基于语言加工的实时监测及脑区活动的特征,佐证了汉英双语者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英语主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26]。胡晓丹的研究同样采用了相关电位技术,发现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主、宾语关系从句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这与英语本族语者的情况相似;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虽然能够理解关系从句,但在加工过程中难以明确区分主语关系从句和宾语关系从句[27]。这两项研究以神经网络和脑电位的分布为切入点,为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证据,有利于揭示关系从句习得的心理过程与生理制约,为进一步破解关系从句习得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跨学科视角。   五、结语
  关系从句习得的理论假设经历了不断验证的过程,虽然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不同程度上为认识语言的认知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更近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关系从句的习得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尚有许多待解之谜,相关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断优化。目前的理论假说大多围绕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加工优势展开,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一些其他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关系从句习得的动态发展问题,以及关系从句使用中的回避现象等。另外,由于关系从句习得研究过多依赖理解性语料,基于产出性语料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所以导致相关的理论阐释不够全面,难以真正揭示关系从句习得的内在规律。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多学科的视角,结合不同语言的结构特征,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验证已有假说,为完善关系从句习得的理论提供更为科学的证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9YJA740074);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6CWZJ16)
  [收稿日期]2019-04-02
  [作者简介]尹洪山(1967-),男,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李金满,王同顺.当可及性遇到生命性:中国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使用行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3):198-205.
  刘丹青.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12.
  Keenan E, Comrie B.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J]. Linguistic Inquiry, 1977(8): 63-99.
  Gass S, Ard J.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ontology of language universals[M] // Rutherford, W E. Typological Universal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4.
  Hyltenstam K. The use of typological markedness conditions as predi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case of pronominal copies in relative clauses[M]// Andersen R. Second language: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4.
  张秋杭.从汉语关系从句看AH假设和通格假设[J].外语学刊,2015(6):69-74.
  Ozeki H, Shirai Y. Does the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predict the difficulty order in the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relative clause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2): 169-196.
  Okugiri M. The animacy statu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in written language by Japanese learners[M]// Tokyo Daigaku Paul Rossiter Kyōju Taikan Kinen Shuppan Iinkai. West to East, East to West: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Education Dedicated to Professor Rossiter on His Retirement. Seibido, Tokyo, 2012a: 135-156.
  Okugiri M. The Acquisition of the Discoursal Properties of English Relative Constructions by Japanese Learners[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2012b.
  Gass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賈光茂.涌现论视角下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现代外语,2014 (1):85-94.
  O’Grady W, Lee M, Choo M. A subject-object asymmetry i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in Korean as a second languag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3(3): 433-448.
  Lee K O, Lee S Y. Korean-Chinese Bilingual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Korean Relative Clauses: Rethinking of the Struc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J]. Language Research, 2004,40:1059-1080.   Kuno S. The po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and conjunctions[J]. Linguistic Inquiry, 1974(1):117-136.
  Izumi S. Processing difficulty in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by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Language Learning, 2003(2):285-323.
  蒋秀玲.可及性递进阶假设与感知难度假设互补性再考察[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2):17-21.
  Gibson E. et al. Recency preferences in the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 mechanism[J]. Cognition, 1996(1): 23-59.
  Gibson E. Syntactic complexity: Locality of syntactic dependencies[J]. Cognition, 1998(68): 1-75.
  戴運财.工作记忆与教学方式在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2011(2):96-100.
  Hopp H. Working Memory Effects in the L2 Processing of Ambiguous[J].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4(3): 250-278.
  Kim J H, Christianson K. Working memory effects on L1 and L2 processing of ambiguous relative clauses by Korean L2 learners of English[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17(3): 365-388.
  Juffs A. Working Memory and Sentence Processing: A Commentary[M]// Wen Z. et al. Working Mem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5.
  易保树,倪传斌.《二语习得和加工中的工作记忆》评介[J].中国外语教育,2017(1):91-94.
  Mak W M, Vonk W, Schriefers, H. Animacy in processing relative clauses: The hikers that rocks crush[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6, 54: 466-490.
  Mak W. M, Vonk W, Schriefers H.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relative clause processing[J]. Memory & Cognition, 2008(1): 170-181.
  王慧莉,等.汉英双语者英语关系从句加工的ERP研究[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5(1):3-33.
  胡晓丹.高低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加工的ERP研究[D].南京
  [责任编辑 祁丽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7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