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前预习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中高级学生必须掌握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要落实好预习指导,让预习做到真正有效,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 预习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前预习,中高年级的课堂尤为显见。预习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还能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更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成绩好而又相对稳定的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多年的教学让我深深知道,要实现高效课堂就不能让预习只是一句空话,作为教师要落实好预习指导,让学生的预习做到真正有效。那么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而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下面我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发预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动力越大。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一方面我积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另一面千方百计让他们感受到预习给他们带来的荣耀。如:我会在做得好的预习本上写上一些称赞性的语言并盖上精美的小印章;每周进行小结,给这一周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发粉红色的喜报回家……孩子们感受到预习能给他带来了荣耀,兴趣自然就会愈来愈浓,预习也会做得更认真。
二、教给预习方法,明确具体做法
预习不是简单的读一读,想一想,要让预习收到实效,必须要明确地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做法。我让学生预习的步骤如下:
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
读,要做到放声朗读。俗话说“眼过十遍,不如嘴过一遍”,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从头至尾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接着默读全文一遍,再一次感受文章的内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预习《颐和园》一文时,学生经过读文两遍后,就能初步了解到在课文中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了“颐和园”这一古老园林的的美丽景色。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对重点语句作批注
字词句是学习文章的基础,不少字词会涉及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预习时要从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当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旁边作标记,方便地课堂上质疑解决。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想一想,写一写
经过前面的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在这基础上,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并写出来,最后想想课后的思考题。经过这番预习,学生对课文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也就事半功倍。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因此有时候我会根据不同的课文给出不同的思考题。例如对一些历史性,时代性较强的文章,如《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女孩》《晏子使楚》以及一些古代诗词等,我会让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时代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本文的作者是谁?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人?他都有哪些作品?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课文的题目有什么意义?”学生们通过认真默读思考和查阅资料,完成以上问题,领会文章的主旨也就更容易了。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三几天能形成的,所以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我的做法是:检查预习效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美国一著名专家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習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形式可以是老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对做得好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让学生享受预习收获的喜悦,相信自己的能力,学生才能长时间保持预习的热情。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结束语
有效的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环节。“教是为了不教”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有效教学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8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