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背景下县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及开发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给县区档案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中心城市相比,县区档案工作往往具有分散性、民间性、多元性等特征,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能够实现大数据背景下不同县区的数据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包括档案收集的数字化形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储存、档案信息平台的建构以及传统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四个维度,能够较好地凸显文化和审美属性,并呈现出“协同开发”“文化产业”“教育科研”等维度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数字档案资源;档案收集;档案文化;开发模式;文化产业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档案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和磁性档案载体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才能不断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的内在要求。传统档案载体往往具有易损耗、保存条件要求高等不足。比如以磁带、录像带等为代表的磁性档案介质,其保存期限在10-20年,需要定期做好数据的复制和修复工作。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却能有效克服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实现档案信息安全、方便、快捷的保存和开发。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给县区档案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中心城市相比,县区档案工作往往具有分散性、民间性、多元性等特征,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能够实现大数据背景下不同县区的数据整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民风民俗档案、家庭生活档案、文化景观档案等维度实现突破。
  一、大数据背景下县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
  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形成了“大数据”模式。不同领域、不同属性以及不同内容的数字信息在大数据背景中得以自由流动,数字资源的建设、传播和共享模式已经逐步建构。从县区档案工作角度而言,大数据模式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能够有效宣传档案文化,提升档案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包括档案收集的数字化形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储存、档案信息平台的建构以及传统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四个维度,分别涉及档案的收集、储存、传播和功能等方面。
  首先,档案收集采用数字化形式进行,能够实现语音、图像、视频等综合性档案内容的建设,具有方便携带保存的特点。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纸质文献档案的收集路径,以音像“多媒体”的方式实现综合内容的展示。同时,数字设备也能够将复杂的音频、视频、文字、语音等资源进行二进制计算机数字转化,降低档案资源的存储成本。对于县区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而言,档案收集呈现出“原质性”“连续性”特征。档案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深入到市郊、村镇等基层,实地收集相关民间文化档案,尤其是民俗传统、民间技艺、说唱文学、民歌艺术、服装制作、家风村俗、口述故事、特色方言等相关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源不仅需要文字和文献记录,更需要“多媒体”层面的音频和视频记录,而数字技术设备则能够有效记录信息并进行转化储存。如新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轩辕拳”“香包”“耿氏香制作技艺”“醮新宅习俗”“太清村舞狮”等项目就可以采取数字化采集的方式进行保存。
  其二,从档案保存和管理的视角而言,档案的信息化储存方式能够更加规范和便捷。县区档案的管理往往具有分散性、多元性、民俗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在档案编目、档案查询、档案存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部分都存在于县区,比如伊川县和汝阳县的“杜康酿酒工艺”、镇平县的“玉雕工艺”、新郑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登封市的“中岳古庙会”、南乐县的“目连戏”等等,这些都可以纳入数字档案资源范畴,在新时代彰显出档案文化的魅力。由此,各县区应当在国家和省市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县区音像档案及数字化处理著录规则”,系统对音频视频格式、数据编码方式、文件存储格式、数字化扫描的技术指标、数字档案编号及检索等问题进行标准化规范。同时,各县区可以有条件地以大数据功能实现档案资源贡献,比如本县区的档案管理部门、文化局、广播电影机构、教育机构、乡镇机关等可以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超越机构和时间的限制,实现档案信息的流通。不同县区之间也可以建构档案信息网络,实现跨县市地区的资源共享。
  其三,從档案信息传播的视角而言,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平台建设能够实现档案信息“上传”、“传播”、“检索”、“下载”的自由与便利。信息平台建设可依托县区政府机关网站和档案局官方网站,并设置某种特色主题进行建设。比如新郑档案资源信息平台可设置为“黄帝故里·新郑记忆”档案文化平台,主要针对新郑的历史文化档案、黄帝文化档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收集上传,该平台一方面融合相关档案资料的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材料,能够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新郑档案文化;另一方面,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上传、传播和下载的便利,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在符合部门保密规定和版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信息使用的自由。家庭个人也能够将具有历史文化意蕴的档案资料进行上传,档案局在进行审核后在平台上予以发布。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也可以不局限在某一个县区,可以将文化内容具有相似性的不同县区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比如郑州各区县可以“中原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将新郑市、登封市、荥阳市、新密市等县区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大数据功能和互联网技术将数字档案资源按“主题”条目进行整合,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开发,并进而在文化产业、教育科研等领域发挥作用。其四,从档案的使用价值和功能角度而言,数字技术可以将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纸质和磁性档案保存的信息化复制与整合。纸质档案是传统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采用档案的数字化扫描、OCR识别技术、数据格式转换以及数据的数字化存储技术。与此同时,为实现图片和文字资源整合的便利,可以进一步采用PDF文件格式进行转化。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中指出,“纸质档案数字图像利用时,也可从网络浏览速度、易操作性、存储空间占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图像转换成PDF等其他格式。”由此,传统档案按照统一格式进行数字化转换后,再建设相关的档案目录、检索、传播和下载功能,实现档案保存与利用的便捷。   二、县区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
  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的發展,更是与社会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密切联系,成为推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档案资源能够较好地凸显文化和审美属性,并在文化产业、教育科研、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开发价值。
  第一,县区数字档案资源的“协同开发模式”。县区档案资源往往呈现出“原质性”“连续性”“分散性”等特征,因此,县区数字档案开发就需要更加着眼于“协同性”“整体性”视角。“远程采集技术主要在于能够高校路和低成本地采集大量网站,各网站数据进入一个总后台,可以跨网站检索。”比如“浙江乡村记忆工程”就把视角立足于县区、村镇等基层单位,重点发掘基层村镇的民风民情、文化遗产、风俗记忆等。该工程不仅完善了档案信息平台,还与相关的文化旅游部门进行融合,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建设。所以,县区数字档案资源应不断建设“协同开发模式”。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开发数字档案资源平台并建设“地方记忆”网站,凸显档案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与广电宣传部门、图书馆、博物馆及科研教育部门进行联合,通过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或开展文化培训、档案讲座等形式,提升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县区数字档案资源的“文化产业模式”。在信息爆炸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处在一个“泛文学”“泛艺术”的社会景观内部。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传媒形式适应了后现代个体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激发人们的“存储记忆”功能。在此背景下,数字档案资源可借助于新传媒平台,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县区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文化形象,并且其渗透进影视剧、纪录片、微视频、广告设计、旅游景区等领域,产生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
  第三,县区数字档案资源的“科研教育模式”。在当下倡导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中,数字档案资源和档案文化能够与高校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不断延展档案自身的教育和研究价值。县区的数字档案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并且能够以图片、视频、音频的方式得以呈现,这些内容可以有机与慕课平台进行对接融合,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断提升高校历史学、档案学、文学、艺术学等课程的教学水平。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是未来档案发展的方向,能够进一步推动县区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将在未来的档案管理和城市建设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县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可以借助档案数字化进行得以传播,从而增强城市自身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石华.档案馆保存政府网站策略研究——以郑州市档案局馆为例[J].档案管理,2016(01):49.
  [2] 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360.htm